王拯爍
所謂的學教評一體化是指在課程實施中,以教育目標理論為指導,使學習、教學、評價之間彼此相符,保持一致。實施學教評一體化的關鍵是課堂教學目標的確立:一方面教學目標是“教”與“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另一方面,課堂教學目標能否達成,或達成的效果如何也是評估一節課成功與否的重要依據。一堂課要教什么,即要確立什么樣的課堂教學目標才能符合新課標的理念?我認為,語文教師確立教學目標要有以下五個方面的意識。
1.目標的確立要有夯實基礎知識的意識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正確理解和熟練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這就需要學生具有扎實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如何而來?利用課堂教學,扎實學生的語文基礎知識,是培養語文素養的一個途徑。以文言文教學為例,教師為了呈現課堂的完整性,對于文言字詞、句子的教學往往是一筆帶過,把更多的時間用于課文的整體感知、人物分析和主題升華。單就一節課而言,教學目標有所取舍這無可厚非,但是,文言文之所以難學,主要是語言不通,只有解決疑難字詞、語句,方能暢通文意,也才能更好把握文章內容。因此,我一直主張文言文教學要先踏踏實實地解決字詞句的問題,舍本逐末,可能會陷入空中樓閣,并不適用于實際。
2.目標的確立要有培養閱讀方法的意識
寧鴻彬在《語文課教什么》一文中提到:“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就要指導學生的閱讀實踐。指導學生閱讀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教給學生適用的閱讀方法。”學生只要能夠掌握閱讀方法,就可以舉一反三,自己去賞析某一類的文章了。例如我教杜甫的《望岳》,教學生“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強調每一首詩歌的創作都會有特定的背景,如杜甫的詩歌風格是“沉郁頓挫”,但為何這首《望岳》卻表現出杜甫少有的蓬勃朝氣?引導學生了解創作的背景,知道了當時作者才24歲,年輕,還沒有經歷社會生活的磨難,對未來有理想,有憧憬,面對雄偉壯觀的泰山,心胸激蕩,有這份凌云壯志便不難理解。學生掌握了這種賞析詩歌的方法,再學習另一首登高的詩作——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通過搜集王安石的資料,就不難理解詩人寫“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的心情了。
3.目標的確立要有提升寫作技能的意識
可以說,教材中的課文是同類作品的典范之作。既為典范,便是可供后學者模仿。因此,教學目標的確立應著眼于學以致用,即通過閱讀教學,提升學生寫作的能力。如莫頓·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一事一議”這種寫法,朱自清的《春》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多角度描寫某個季節”的寫法,毛寧的《夢回繁華》可以引導學生學習“事物說明文”的寫法,梁衡的《壺口瀑布》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定點換景”這種游記散文的寫法……語文教師能有這種目標意識,更大程度地挖掘選編課文的價值,充分發揮課文作為“典范”的作用,就可以不斷豐富學生的寫作知識,提升學生寫作能力。
4.目標的確立要有培育思維品質的意識
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的責任。語文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對生活的感受、理解和升華,是作者思維的結晶。因此,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透過文本,理解作者的思維方式,體會作者思維的靈動巧妙,從而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培育學生的思維品質。例如,我教《阿長與〈山海經〉》一文,提出這樣的問題:連書名都叫不全的阿長如何成功買回《山海經》?想象一下阿長會經歷一個怎樣艱難的買書之路。要求學生開動腦筋,合理想象。在輕松活躍的氣氛中,既讓學生體會到長媽媽的“偉大的神力”以及她對“我”的這份誠摯的愛,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5.目標的確立要有滲透德育的意識
語文學科是對學生進行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的重要載體,課堂教學需著眼于學生的德育滲透。教材采用“人文主題”與“語文要素”雙線組元的結構,其中人文主題的設計就有在單元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優秀品質培養的目的。以七年級下冊為例:“群星閃耀”單元旨在培養學生具有名人良好的習慣和治學方法,“祖國之戀”單元旨在培養學生具有家國情懷,“凡人小事”單元旨在培養學生具有平凡人物身上閃光的品格,“修身正己”單元旨在加強學生個人修養和道德情操,“哲理之思”單元旨在激發學生對自然、社會、人生的關注和思考,“科幻探險”單元旨在激勵學生培養自己的科學態度和創新精神。教材這種雙線結構,在保證了語文綜合素養基本訓練的基礎上,也強調語文與生活的聯系,重視主流文化與傳統文化的滲透,促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因此,教師在確立課程教學目標的時候,應有這方面的意識。
綜上所述,課堂教學目標是一節課教學的靈魂,它具有導學、導教和導評的功能,確立教學目標也是踐行學教評一體化理念的關鍵。因此,語文教師若能以課程標準為指導,立足于教材內容,做到目標確立的五個“意識”,就能在有限的課堂中有的放矢,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