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燕
王榮生教授從教學內容角度開發了評價一堂語文課的9級累進標準,這9級標準給了我明確的方向;馮善亮老師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學教評一體化實踐,“學什么”立足于學習目標,“如何學”體現于學習任務,“如何教”來源于教學策略,“如何評”依仗于評價方案。由此,我收獲了一個全新的觀課角度——目標·活動·生成。
學生的學習目標是什么?學生通過什么活動來達到學習目標?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究竟學到了什么,是否匹配學習目標?我嘗試用這樣的觀課角度來審視自己本學期的公開課《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
一、學習目標
1.尋游蹤,理脈絡,了解游記的寫作特點;
2.賞語言,重感悟,感受雪山的奇美,體會作者的獨特情感。
二、教學過程
(一)設情境,明目標
蔚藍的,那是天空;危聳的,那是雪峰;晶瑩的,那是冰河……
千山之巔,歷經日月的滄桑;萬水之源,淘盡如煙的過往……
這就是神秘的西藏!
今天我將和同學們一起沿著馬麗華的足跡,叩響雪域風情的神秘之門,慢慢地靠近她,細細地閱讀她,深深地感受她。
(二)尋游蹤,理脈絡
走近文章離不開閱讀,大家習慣用什么方式讀課文呢?
學生自由回答閱讀的方法:速讀、精讀、朗讀、圈畫、批注等。
大家掌握的閱讀方法真多,首先我們要用到的是速讀、圈畫的方法。請大家快速閱讀課文,圈畫表示時間、地點的詞語,完成游覽示意圖。
投影學生完成的示意圖,請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解說。其他同學在文中圈畫并完善游覽示意圖。
根據學生的解說板演游蹤。
師結合板演小結:作者先在草壩子上安營扎寨,遠眺各拉丹冬;然后駐足礫石堆處四面張望,近看各拉丹冬;再靠近冰山,細看冰塔林、冰窟,每至一處都描繪了不同的景致,這是一種什么寫法呢?
明確:移步換景
(三)賞語言,重感悟
我們找清楚了作者的游蹤,接下來我們聚焦作者在此次各拉丹冬之行看到了怎樣的景致。現在請大家再次走進課文,細讀文本,畫出作者所見景色的句子;選擇一個讓你印象最深的畫面,仿照如下形式與大家分享。
在_____________,我看見(聽見或感受)到 (結合具體語句內容分析)_____________,這就是_____________的各拉丹冬。
首先我們一起分析第1段。
(學生齊讀)
教師示范畫句子、圈詞語、寫批注的方法。
并分享教師圈畫批注后的感悟:
在草壩子上,我看見“陽光使這位身披白色披風的巨人變化多端”,將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風的巨人”,賦予雪山以生命,“變化多端”寫出了自然環境嚴酷,這就是高峻雄壯的各拉丹冬。
大家都明晰如何細讀文中寫景的句子了嗎?
接下來我們分組細讀:第一組(4—5段);第二組(6—9段);第三組(10—11段);第四組(12—15段)。
教師巡視學生圈畫評注情況。
大家都已經圈畫批注完了,我們把細讀后的感受與同組的小伙伴交流一下,仿照示例形式,以口頭分享的方式,說說自己圈畫的語句及感悟。
學生分享圈畫的語句及感悟。分享學生先說出圈畫的句子,其他同學邊讀邊畫。全班齊讀后,該生繼續分享。
教師聆聽學生的分享,并結合學生的分享與學生一起細品語句。
小結:結合學生品析的內容,明確在各個地點作者所見之景的主要特點。
(四)擬采訪,透心境
我們不難發現,文章多次寫到了“我”的身體狀況。請大家現在與老師合作一場模擬采訪。請一位同學讀出記者的語句。其他同學與老師一起板演馬麗華,說說當時“我”的身體狀況。讀到空格的地方,教師隨機抽問同學。
記者:請您為我們分享一下1987年3月上旬,您與攝制組探訪各拉丹冬時的心路歷程。
馬麗華:這是一次讓我畢生難忘的探險。當我們走向各拉丹冬,在草壩子上安營扎寨后,我_____________;
當我們接近冰山、冰塔林時:我_____________;
第二天,再次隨大部隊進入冰塔林時,我_____________。
這些身體的難受讓我更真切地感受到_____________。
(五)鏈群文,撰薦語
經歷這么多的艱辛,作者為什么還要探源長江,走進各拉丹冬呢?
知人論世,我們來了解一下作者馬麗華。
1976—2003年在西藏工作,她把全部的精力和熱情用來書寫西藏,她所創作的關于西藏題材的一系列散文作品,是對其“做西藏的歌者”的最好詮釋。
我們通過視頻來看看作者看到的西藏與各拉丹冬是什么樣子的。
這真是一個神奇美好的地方,我們人類從未停歇過探索的腳步。即使有不少人為此壯烈獻身。
1986年長江漂流探險,三支漂流探險隊,一共有10名隊員遇難。
2020年12月20日西藏冒險王王相軍在西藏伊嘎冰川瀑布不幸遇難。
這個地方有什么值得我們人類奮不顧身?結合閱讀課文的感受以及學案中的材料,從文章主旨的角度為馬麗華的《長江源頭各拉丹冬》補充完下列推薦語。
教師小結:
蔚藍的,那是天空;危聳的,那是雪峰;晶瑩的,那是冰河……
千山之巔,歷經日月的滄桑,孕育著中華之靈;萬水之源,淘盡如煙的過往,演繹著長江之魂……
各拉丹冬,值得你歷盡艱辛走上一遭,值得你細細地閱讀她的美,深深地感受自然的偉力和人類的堅韌。
——《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的推薦語
反思目標:
本單元的主題是江山如此多嬌,隨文遨游世界,獲得美的享受。單元教學目標:1.了解游記的特點,把握作者的游蹤、寫景的角度和方法,熟悉游記的多種寫法;2.感知游記所寫景物的特點,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理解作者的思考和感悟;3.揣摩品味課文的語言,欣賞、積累文中的精妙語句,領會游記多樣化的語言風格。
《在長江源頭各拉丹冬》屬于本單元的第二篇教讀課文,通過《壺口瀑布》的學習,學生對游記有一個大致認知,第二篇文章應該既強調游記的共性特點,又要突出對這篇游記的個性化解讀。所以,我設定了本課的學習目標:1.尋游蹤,理脈絡,了解游記的寫作特點;2.賞語言,重感悟,感受雪山的奇美,體會作者的獨特情感。這節課的目標設定符合課標中對閱讀教學的要求,也體現了游記單元的教學目標。
反思活動:
這節課設計的活動有4個,第一個活動是尋游蹤,理脈絡;第二個活動是賞語言,重感悟;第三個活動是擬采訪,透心境;第四個活動是鏈群文,撰薦語。第一個活動指向游記的典型特點,解決第一個學習目標,第二、三、四個活動是為了突破第二個學習目標,也是本課要重點解決的目標,其中第二個活動是本課的主體,關注學生深入文本后的感受。這節課的活動設計是比較多的,所以第三、四個活動基本上是由教師引導學生完成。
關注生成:
這節課學生對文本的解讀還不夠深入,這與教師的引導有直接關系,是要改進之處。先帶學生進入文本,再帶學生從更宏觀的視角感受文章的主旨,是處理得比較好的地方。學生學習到了讀懂文章一定要扣住文章的特點品味文章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還是需要學生通過不斷的閱讀體驗去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