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亮
百年一世紀,六十一甲子。今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華誕,也是世界奇跡,人工天河紅旗渠開工修建六十一周年。在這個特殊意義的日子,我想,最好的紀念莫過于認真思考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奮力弘揚寶貴的民族精神;如何扎實踐行黨的宗旨目標;把習總書記提出的“努力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
在今年2月由中央黨史辦編發的《中國共產黨簡史》中,再次把紅旗渠精神聯同大慶、焦裕祿、雷鋒、“兩彈一星”等五種精神作為民族賴以生存的靈魂加以肯定,提出這是一個民族在“物質角力,精神對壘”的歷史洪流中立于不敗之地的寶貴精神財富。
什么是“紅旗渠精神”?用紅旗渠修建的決策和指揮者,時任林縣縣委書記楊貴的話說:就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敢想敢干,實事求是”。用省、市、縣委的概括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我認為這些概括都高度體現了黨的宗旨目標和思想政治路線。也正是因為當時的林縣縣委一班人在楊貴書記領導下勇于踐行黨的宗旨,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始終保持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才能率領全縣人民苦戰十年,修建成了長達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紅旗渠,從根本上解決了林縣人民干旱缺水的現狀,把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和人民群眾的千年夢想完全變成了現實,受到了人民群眾的擁戴。
我還記得在九十年代初,我先后參加了紅旗渠總干渠通水25周年和全省的水利建設表彰大會。記得當時參加大會的省、市領導很多,但當介紹到楊貴老書記的名字時,全場掌聲雷動,經久不息,楊貴只好站起身來用手勢按壓,結果掌聲更大、更猛。后來楊貴在十多分鐘的發言中,掌聲又先后被27次打斷,時間加起來長達半個多小時。散會后,楊貴的車被圍的水泄不通,群眾爭相與之握手,楊貴只好棄車步行回到駐地。之后,楊貴書記多次回來,他每次回來都是走村串戶,看望群眾,噓寒問暖。他的房門是無法關上的,因門口總是站滿了想見他的群眾。時任省委書記的李長春同志曾感慨地說:“我們的領導干部如能達到這樣,離開崗位多年后還有這樣多的群眾懷念擁戴也就知足了”。因此現在河南群眾中有一句流傳甚廣的話即:“走遍河南山和水,至今懷念三書記”。指的就是焦裕錄、楊貴、鄭永和(原河南輝縣縣委書記)。盡管“三書記”現在都已離世,但他們永遠活在人民心中,永遠是人民心中的一座豐碑。
紅旗渠精神的“擔當”意識在新時代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紅旗渠始建于1960年2月,這是共和國最困難時期,一無資金,二無裝備,有的只是全縣人民的一雙手和鐵錘鋼釬,依靠全縣僅有的3千多萬斤的儲備糧,試想啟動如此巨大的工程,還要跨省到二十多公里的山西引水,該需要多大的決心和膽識!要知道,當年楊貴也才32歲!(他是 1954年,26歲調任林縣書記的)我曾問過老書記,當時是怎么想的。楊書記說,“太平官”好當啊!我不修渠也不影響我什么,但建國后,林縣人民雖然在政治上翻了身,卻始終沒有擺脫貧困,連吃水的問題都未能解決,我真不忍心看到林縣人祖祖輩輩再受缺水的煎熬!當然,困難我也想過,風涼話我也聽過,各種后果我也想過,但不管怎么說,如果縣委一班人連群眾的吃水問題都解決不了,還要共產黨的縣委干什么!這是何等的胸懷和境界!如果不是把個人得失置之度外,將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紅旗渠是不可能建成的。
敢想敢干,干部黨員率先垂范是新時代干事創業的基本保證。1960年的正月初一,縣委一班人在楊貴的辦公室相互拜年、商討引漳入林的大計中度過的;正月初四是縣委一班人在勘察線路的牛嶺山上度過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全縣就吹響了“誓把山河重安排”的進軍號。以楊貴為首的縣委一班人,帶領全縣人民打響了劈開太行引漳入林的第一個戰役。此后歷盡艱險,不屈不撓,苦干十年,在一個“不可能的時間,不可能的地方,建成了一個不可思議的巨大工程”!在長達十年的修渠過程中,領導和黨員的率先垂范極大的激勵了廣大群眾的創業熱情,干部流汗水,群眾就能流血水,干部搬石頭,群眾就能搬山頭,黨心民心高度融合,干部群眾血肉相連,終于抒寫完成了重新安排林州山河的新篇章。
為了進一步弘揚紅旗精神,在紅旗渠通水40周年之際,我們在中央和省、市委的支持下,把大型《紅旗渠精神展》推向了全國。首先于2004年國慶前夕在國家博物館進行了為時9天的展出,參觀人群絡繹不絕,達 30多萬,繼而又根據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批示,在中西部地區的西安、重慶;沿海發達地區的上海、廣州展出,引起強烈反響,在中宣部支持下,又把展覽推向香港、澳門,天津、沈陽、清華、北大……各大媒體跟蹤報道,編發各種文章達 150多 篇,在全國掀起了學習紅旗渠精神的熱潮,使這一寶貴的精神財富進一步得到弘揚光大。
建黨一百年,也是“十四五”開局年,新的時代呼喚紅旗渠精神,呼喚大慶、焦裕祿、雷鋒、“兩彈一星”精神,只要我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黨與人民的血肉相連,我們就一定能再鑄一條黨心連民心,民心向黨心,幸福美麗的壯麗天河!
(作者是安陽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曾任林州市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