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云環 張俊勇
【摘要】環境藝術設計是20世紀80年代后迅速發展的新興學科,隨著高職擴招政策推進,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問題日益突出。主要體現在關于專業人才應具有素質結構認知不明確,對專業定義認識模糊,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存在突出問題,導致培養的專業人才社會適應性不夠等。在高職擴招背景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改革要尊重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結合綜合知識等特點對課程合理定位,培養社會發展需求的應用型人才。本文介紹高校環境藝術專業教育發展,分析擴招背景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存在的問題,探討新時期環境藝術專業教育改革路徑。
【關鍵詞】高校擴招;環境與藝術專業;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5-081-03
【本文著錄格式】牟云環,張俊勇.擴招背景下的環境藝術專業新探索[J].中國民族博覽,2021,08(15):81-83.
基金項目:2019年度陜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重點)“高等職業教育質量擴招背景下“三教”改革的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19GZ013)。
我國環境藝術設計發展起步于20世紀50年代末,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環境藝術設計教育遍布全國各大藝術類院校。2019年高職院校實施擴招,國務院常務會通過《高職擴招專項工作實施方案》,決定擴招人數為100萬人。高職百萬擴招計劃是黨中央做出的重大決策,是職教發展的重大機遇。高職新擴招政策實施對藝術類專業教育發展產生很大影響。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推進,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出現許多問題,專業課教學與基礎課教學脫節現象嚴重,傳統觀念未將繪畫與藝術設計作為獨立學科對待,專業教學不能擺脫傳統繪畫教學模式的束縛,阻礙環境藝術專業教育的發展。研究探索擴招背景下高校藝術環境設計專業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一、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界定
環境是周圍所在條件,《環保法》闡述環境是影響人類生存發展的自然因素總體,包括自然遺跡、風景名勝區、城市鄉村等。環境是人類生存發展的物質條件綜合體,環境為人類社會生活提供豐富的資源條件[1]。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環境構成更加復雜,藝術參與環境改造地位日益突出。環境藝術發展成為獨立的藝術設計門類,使人們探索環境與人的協調關系。
環境藝術是20世紀新興的藝術類型,通常認為是人為藝術環境創造,不能脫離自然環境本體,成為融會其中的共生藝術。環境藝術是人類生存環境美的創造,環境設計是現代環境科研成果,可指導創造生存空間工作。社會制度文明進步,生存空間科學建設包含自然與社會科學涉及研究領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施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界定廣義的環境藝術設計定義,指自然與人工環境融合基礎上的物質與非物質獨特個性體現。人類社會活動融入成為和諧的整體是環境意義的核心內容[2]。環境設計學科定義在國內爭議較大,很多院校將環境相關專業改為環境藝術設計,但專業人才培養方向未明確界定。準確定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對教育改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廣義的環境藝術設計是以環境生態學觀念指導藝術設計,狹義的環境藝術設計是在人工環境內外空間展示的設計。廣義的概念范圍覆蓋藝術設計領域,狹義的概念中人工環境是經人類加工改造的環境。狹義的環境藝術設計分為建筑內外設計,建筑環境藝術設計可細分為室內外裝飾設計、景觀家具設計等。1988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將室內專業內容擴展至室外環境設計,在改革開放快速發展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設立滿足時代發展的需求。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實施,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不斷改革發展。
二、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發展
隨著國家經濟建設快速發展,人們期望生存環境更加完善。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應運而生,以其廣泛內涵順應社會的需求。20世紀中葉,歐美發達國家最早發展環境藝術設計學科,提高生存環境品質成為現代人追求的目標。1987年中國美術報舉辦環境藝術專題會議,1992年中國建設文藝協會環境藝術委員會成立。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得到迅速發展[3]。
目前,環境藝術行業作為綜合產業在我國尚無工人行業規范,未建立環境藝術企業資質等級規范。由于對設計師在環境藝術設計中作用認識不足,普遍缺乏具有綜合性知識的環境藝術設計師。有的城市改造照搬國外設計,往往失去本土民族特色。迫切需要探討中國環境藝術設計發展方向,合理汲取西方環境藝術實踐經驗,創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環境藝術設計風格。要建立城市規劃到環境藝術設計的建設人才格局,倡導在舊城改造中包含自然人文遺產,使城市環境藝術規劃建設充分體現民族地域化[4]。通過充分發揮環境藝術行業優秀企事業單位專家作用,促進環境藝術事業的發展。
我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在高校中設立時間較短,由于對環境藝術概念認識不同,使得專業建設定位存在差異。往往把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定位于室內設計單一方向,有的高職院校偏重室內裝修等美化環境方面。主要由于特定歷史時期社會發展需求決定,隨著高校擴招的實施,21世紀脫離建筑學基礎的教學體系培養的學生專業面過窄,綜合素質不足,有悖于國家建設對具有全面知識結構人才的需要。改革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結構,培養高素質復合型設計人才成為高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務。
三、新時期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定位
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的重要思想,當今世界經濟文化全球化發展,隨著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發展,由于中國環境藝術設計教育起步較晚,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逐漸暴露出許多問題[5]。新時期進行國際化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教育改革,明確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定位,確定合理的人才素質結構非常迫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素質結構包括文化藝術修養、專業能力與科技水平等。
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定位應從數量與質量角度研究。社會需求是專業人才培養的動力,我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呈現蓬勃發展態勢,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科學發展觀為核心的國家戰略為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發展提供巨大機遇。目前形勢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迎來良好發展機遇期,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主要包括美術專業、建筑學專業轉為環境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培養質量由社會需求決定,專業定位是培養全面發展,具有良好文化素養、專業能力,掌握相關環境心理學、建筑藝術設計學等方面知識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要針對市場需求設置專業,根據工作任務訓練技能。
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具有系統化、動態化與多樣化特點。人才培養模式應構成完整系統,保證培養專業人才具有系統專業能力。人才培養模塊化結構更加科學,動態化培養模式更具適應性[6]?!蛾P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指出,培養方式多樣化是人才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我國高職辦學基礎,社會職業技術崗位分工不同決定人才需求多樣化。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人才培養要遵循預見性、特色性與創造性原則。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指導思想是注重對學生全面素質與創新意識培養,發展目標是面向21世紀建設環境藝術專業人才培養基地,培養專業范圍包括公共藝術設計、建筑室內外設計。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生力軍,隨著高職擴招政策的推進,高職畢業生人數不斷增多,加大了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壓力。目前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發展面臨嚴峻形勢,教育部等部委發布《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從綜合改革、服務地方等方面提出地方高職轉型發展的思路。應用型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如何培養應用型人才成為當下面臨的重要問題[7]。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定位培養應用型人才是具有專業基礎理論知識,有環境藝術設計職業必備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滿足行業專業知識發展要求。
四、擴招背景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現狀
我國是跨步發展的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模式基本相同,大多延續引進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體系。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推進,不同區域高職環境藝術設計教育辦學模式不同,高職擴招對環境藝術設計教育造成很大影響,傳統教育教學模式存在許多問題,需要研究分析新形勢下環境藝術設計教育現狀,探索擴招背景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改革發展策略。
目前我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問題主要包括基礎課與專業課教學脫節,基礎課教學體制落后,專業招生重數量輕質量等。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程教學經歷多次教學改革,但仍存在教學計劃落后等問題,大部分學生時間集中于寫生臨摹,環境藝術設計基礎課教學改革進行教學大綱調整,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等,學生基礎能力以繪畫專業特點為標準,學生專業學習能力與基礎課教學脫節[8]?;A課教學應把標準傾向于藝術設計水準,寫實技術能力訓練可以增強作品表現力,但一味強調寫實導致藝術表現蒼白。教學大綱沿襲繪畫專業教學框架,重視對客體物體準確再現培養,忽視對學生藝術想象創造力的培養。
當前我國各行業改革中,教學體制適應性轉變非常重要。部分高職院校受利益驅動盲目擴招,有些專業院校降低分數線導致生源質量下降。應試教育破壞學生對專業學習的主動性,造成學生審美品位降低,為藝術設計專業教學帶來困難,造成專業基礎教育與藝術設計教育脫節局面。當前應試教育成為泛濫的升學結晶,文化課水平較差的學生經過短期模式化美術基礎培訓,通過特長招生渠道進入高校。由于應試教育模式無法使學生具備必備美術基礎能力,導致學生設計作品缺乏藝術想象力與創造力。
設計專業學生需要具備一定基礎寫實能力,但專業教學中忽視學生創造性的培養。大多數院校早期環境藝術設計師資由繪畫專業教師轉型,環境藝術設計課程教學中難以形成系統教學方法,教學指導思想與基礎課教學需求脫節嚴重。設計是通過藝術表達手段服務于社會,國外環境藝術設計教學強調空間想象力的培養,設計基礎課強調思維訓練,偏重于藝術思維的訓練。教學中要強調藝術性的表達,使學生主動運用藝術表現自然物象,教師對學生審美廣度的引領,使學生對造型的理解上升到個性化具有創新意義層面。
五、高職擴招下環境藝術專業教育改革
環境藝術設計是綜合性專業,隨著我國文創產業的發展,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得到快速發展。體現為管理與科技創新,環境藝術專業教育中如何通過科技管理創新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滿足行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成為教育改革研究的重點問題。高校擴招下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要樹立新觀念,努力探索特色人才培養模式,通過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構建地方特色課程體系,加強雙師型教師培養等措施,推進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改革發展。
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改革明確培養目標是前提,培養條件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基礎,培養方式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茖W的人才培養目標需要遵循以人為本,應用型的原則。滿足應用型行業發展需求,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要結合行業發展需求確定,將專業基本知識與素養有機結合。應用型人才的突出特征是具有較強應用能力,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基礎課教學中,要以行業需要的動手能力為依據,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培養目標是為行業培養室內設計、建筑裝飾設計及工程項目應用型人才。高職院校要明確應用型人才專業知識能力與素養特點,準確了解應用型畢業生的行業需求,重新構建環境藝術設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突出應用型高職人才培養特點。高職院校可以聘請行業優秀設計師到校任課,豐富學生的實際設計能力。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目標是培養具有專業理論技能的高素質人才,創新教學模式納入教學內容設計,專業課教學中收集創新資料,注重對設計思維的訓練,強調手繪與計算機輔助設計結合,選擇學生喜歡的課題方向研究。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創新教育模式中,要堅持藝術與科技融合發展,由不同美術背景教師帶領學生進行前期考察,教師進行設計思維強化訓練,分析發現設計優點不足,將現有設計成果比照,強調學生專業團隊協作能力。通過環境藝術設計創新教學模式,針對以往專業教學環節脫節情況,形成系統性教學內容,思維與表現并重的訓練,提高專業學生就業競爭力。由教師帶領學生調查設計項目,為學生課程設計奠定基礎。
高職院校要增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理論課的應用性,不斷優化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理論課程結構,增強環境藝術專用理論知識的運用。要打破原有人才培養固化模式,增強課程的實用性。課程設置應開設與專用相關基礎課,注重培養學生的環境設計專業素養,提高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要為學生提供更多校內外實習平臺,形成專業基礎課與工程項目需求相符合的培養課程體系。加大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生實踐課程力度,發揮環境藝術設計實踐課程最大價值。學生參加實習實訓中,要有完善的項目式較細評價體系,考察學生實踐技能。加強專業理論知識與實習實踐教學的聯系,在項目式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設計課程教學方法從學生興趣入手,滿足環境藝術設計行業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六、結語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學科與社會經濟發展聯系緊密,建立符合社會需求的教育培養模式是新時期環境藝術設計教育改革的保證。隨著高職擴招政策的實施,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出現許多問題。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不能滿足行業發展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影響人才培養質量與專業教育發展。高職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育改革是系統化工程,要面向社會建立結構完整,機制健全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使環境藝術專業教育適應時代的發展需要。
參考文獻:
[1]賀思英.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實踐探索——以《藝術造型基礎表現》為例[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21(7):119-120.
[2]何銳.人工智能背景下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轉型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1(19):234-236.
[3]謝韻.廣西民族元素在環境藝術設計教學中的運用[J].大眾文藝,2021(7):202-203.
[4]徐超.環境藝術設計專業中、高職—本科教育課程體系銜接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21(15):190-191.
[5]吳廣.環境藝術設計專業項目化教學模式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1(7):140-141.
[6]馮馨樂,韓春妮.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實踐教學體系研究——以咸陽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為例[J].南方農機,2021(6):158-160.
[7]王婉婷,梁雪.空間思維模式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工業設計,2021(3):42-43.
[8]陳茜.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精品課程的建設研究[J].工業設計,2021(3):40-41.
作者簡介:牟云環(1985-),男,山東萊州,講師,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藝術設計或繪畫等;張俊勇(1975-),男,河北唐縣,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