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視節目主持人作為節目的核心把關人,是一檔電視節目質量好壞的關鍵所在,也是語言規范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角色。作為主持人,應自覺肩負社會責任,在突出節目的同時,也要通過強化自身綜合能力與素養來彰顯個體特色,加強語言規范與文化傳承。本文重點探討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規范與文化傳承相關問題。
【關鍵詞】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規范;文化傳承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5-111-03
【本文著錄格式】王京.試析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規范與文化傳承[J].中國民族博覽,2021,08(15):111-113.
隨著我國社會文明程度的不斷加深,普通話早已成為通用和規范語言,電視媒體是文化傳統的關鍵途徑,節目主持人的語言能力與水平直接影響節目吸引力、感染力,也直接影響節目的收視率,更是語言傳播文化的重要橋梁,由此可見,主持人語言表達至關重要。接下來,談談對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規范與文化傳承的幾點思考。
一、電視節目主持人發展相關概述
主持人是一檔節目的編輯者、把關者,要想保證節目的品質,就必須仔細閱讀、嚴格審查新聞內容,注重提高語言表達的準確性、規范性和實用性,利用各種語言表達方式來引導受眾對節目語言的理解和掌握,盡可能防止出現因為表達不到位而引起各種歧義現象,如此來突出電視節目的親和力、感染力,引發受眾強烈的情感共鳴。相反,如果電視節目主持人存在用詞不當、濫用成語俗語的問題,那么會嚴重降低節目的權威性和價值,引發受眾的不滿。甚至有少數相親情感類節目主持人在主持過程中,因為自己主觀偏見的存在而對嘉賓、觀眾進行方向引導,更甚者會利用不當、不雅言辭來宣傳自己的憤恨和不滿之情,如此會引發觀眾樹立錯誤的認知、導致節目發展方向有所偏頗,如此不僅影響節目的健康長遠發展,更會在社會上引發不良影響[1]。其次,電視節目主持人需要全程參與節目制作過程,全方位、多角度來進行正確的節目定位,正確領悟編導們的創作意圖,真正領悟其中的內核,進而運用與節目方向、定位相符的語言風格,運用極具感染力、滲透力的語言來提高電視節目的品質。另外,電視節目主持人還充當著引導者、示范者的身份,因此,語言表達更要嚴謹、規范,并且隨時要結合電視節目具體需求來調整語音、語調和語速,在語言中滲透正確的情緒情感,進而引發受眾強烈的情感共鳴,增進電視節目和受眾的感情,彰顯語言的魅力與藝術性,促進電視節目健康可持續發展。
二、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發展現狀
從大量的市場調研來看,現階段電視節目主持人大多能夠利用風趣幽默的語言進行主持,且具有隨機應變的能力,但同時也存在用詞不當、發音不標準等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電視節目品質[2]。具體分析如下。
(一)具有風趣幽默的語言、隨機應變的能力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深入改革,我國廣播電視市場不斷放開,電視節目數量不斷增加、規模不斷壯大,且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大部分電視臺為了增強市場競爭能力、適應廣大受眾多元化的需求而不斷創新發展。目前市場上很多電視節目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開始明確了節目定位、節目主持人也開始紛紛立足于節目實際發展情況來不斷調整和優化自己的語言表達,形成自己的語言風格,塑造了自己的電視節目品牌,增強節目感染力、親和力和社會影響力的同時,也能凸顯電視節目主持人文化傳承的功能。電視節目主持人經過長時間的鍛煉,隨機應變能力、抗壓能力不斷增強,能夠根據實際情況來控制節目整體發展節奏,進而推動電視節目健康長遠發展[3]。如,新聞類電視節目主持人為了掌握事件發展最新進展,多會到事件現場進行采訪,但現場具有較大的突發性、不可控制,這就要求主持人能夠在短時間內結合具體進展來突出重點。如,綜藝類節目主持人往往需要根據節目實際發展來控制節奏、引導節目朝著正確方向發展。其次,電視媒體還應具備捕捉關鍵鏡頭、提取核心信息的能力,需要站在客觀的角度,為廣大受眾提供全面、客觀真實的事件信息,旨在為受眾創造切身感受、身臨其境的感受。最后,電視節目主持人多經過長時間的系統訓練,他們多具有風趣幽默的語言能力,且能夠根據節目的定位來不斷調整自己的語言表達,根據節目需求來選擇語言表達風格,引發受眾強烈的情感共鳴,并充分調動受眾參與的主動性、積極性。
(二)存在用詞不當、發音不標準等問題
現階段,不少電視節目主持人多存在用詞不當、發音不標準等語言能力問題,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電視節目的權威性、嚴肅性,進而影響節目收視率、市場影響力。因為知識結構、文化水平的影響,少數主持人也存在無法潤色電視節目稿的能力,如此使得主持人的語言表達比較枯燥、單調,語言存在淺顯性等劣勢,導致電視節目難以朝著更深層次發展。少數主持人因為不具備豐富的詞匯量儲備,使得語言表達不精準、不到位,甚至出現詞不達意等問題,如此會使得廣大受眾無法領悟主持人的意圖,甚至會出現歧義,扭曲了節目本應該傳達的思想和意圖,導致受眾朝著錯誤的方向去思考,如此會大大降低電視節目的感染力、吸引力,進而降低節目收視率[4]。其次,不少主持人在隨機應變的時候會發生語句不通順、濫用成語俗語等問題,使得語言表達歧義性強,更甚者會引發受眾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導致受眾出現反感、抵觸心理,嚴重削弱了節目的權威性、嚴肅性。值得一提的是,少數節目主持人的主持過程中會不自覺或者刻意將方言滲透到電視節目主持中去,如此引發受眾難以對電視節目樹立正確的認知,難以引導受眾進行規范標準的語言表達,甚至不利于文化的有效傳承[5]。
三、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規范與文化傳承的辯證關系
文化傳承是電視媒體的核心功能之一,簡言之,就是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電視節目主持人履行這一功能時的主要方式就是利用規范的語言來表達。不難發現,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語言規范與文化傳承息息相關[6]。具體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普通話發音標準和文化傳承的關系
我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存在大量的象形字、會意字、形聲字和多音字。同時,漢字也會由于偏旁部首、讀音、場合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意思。電視節目主持人是語言的重要傳播者,應高度重視規范漢字發音,通過標準的發音對廣大受眾進行正確的示范。我國《普通話水平測試等級標準》中明確規定普通話一級水平應做到:“朗讀和自由交談時,語音標準,詞匯、語法正確無誤,語調自然,表達流暢?!庇纱丝梢?,作為電視節目主持人必須完全掌握所有漢字的讀音,切忌在主持過程中出現漢字發音錯誤等問題。如,將“給予”讀成“gei yu”,將“著想”讀成“zhao xiang”等,如果不及時糾正錯誤的讀音,那么錯誤讀法傳播越來越廣,誤導大眾,又豈會不誤導處于識字階段的青少年群體,進而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產生不利影響[7]。
(二)方言和網絡用語的過度使用不利于文化傳承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網絡文化對社會的影響與日俱增,網絡流行語盛行,如,“奧利給”“爺青回”“打工人”等這些網民們共同產生的表達方式波及范圍廣泛,甚至存在如果不懂這些詞語的意思就會被嘲笑的問題。網絡流行語的運用是電視節目與時俱進的重要體現,能夠增加受眾的喜愛程度。值得一提的是,如果電視節目一味追求親和力而過度使用網絡流行語,那么將會在很大程度上拉低電視節目的檔次和水平,同時網絡用語在某種程度上是對傳統語法的混淆,如此會增加受眾的誤解,進而對傳統優秀文化的傳承和創新發展產生不利影響。另一方面,不少電視節目為了追求地域效果而運用方言主持,這雖然會讓節目變得接地氣,但是,主持人所說的方言并不是地道的方言,與當地老百姓的方言還存在一定的差別,因為不少方言的使用方法違背了漢語使用規則,如果在電視節目上加以運用,會讓受眾,尤其是外地受眾混淆,進而不利于漢語言文化的傳承與發展[8]。
(三)語言傾向性會不利于文化傳承
主持人在主持節目過程中會加入一些評論性語言,在提高節目靈活性的同時,也體現了主持人的理論素養。在節目主持過程中滲透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有利于將語言與文化深入融合在一起,進而優化文化傳播效果,對受眾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但是,電視節目主持人在發表自己見解的同時應注意措辭,切忌有所傾向性,語言表達應公正、客觀,切忌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以影響受眾的認知[9]。如,在評價“曹操”這一歷史人物時,主持人切忌直接表達自己的喜好,切忌直接用肯定或者否定的語言來評判這一歷史人物,否則受眾會認為這是節目傳達的正確態度而無條件相信,并對歷史存在誤解,進而不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由此可見,作為電視節目主持人,在主持時一定要立足于具體史實之上,堅持有理有據有節,引導廣大受眾樹立正確的認知。
四、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規范與文化傳承的具體對策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難度系數,廣播電視媒體作為傳承文化的重要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電視媒體擁有廣泛的受眾群體、影響力驚人,能夠將優秀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的同時,也可能會無限放大錯誤,導致不可挽回的損失[10]。電視節目主持人是電視媒體的“發言人”,與文化傳承密切相關,加強對主持人的語言規范對文化傳承工作具有較大的促進作用。
(一)加強對主持人普通話水平測試
主持人普通話水平直接影響電視節目文化傳承功能的發揮。基于此,相關部門應定期組織測試電視節目主持人普通話水平[11]。創新采用集中測試、分批次測試等方法,也可利用考試、比賽等方式進行,對優秀者予以一定獎勵。建立完善的獎懲機制,表彰那些表現突出的主持人,給予一定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其次,對測試不達標的主持人,要進行一定的懲戒,甚至可將普通話測試納入裁員的衡量標準。如此一來,不僅能夠提高電視節目整體品質,還能引導主持人高度重視普通話訓練工作,引導主持人樹立終身學習理念,運用規范的語言來主持節目,并對主持人在文化傳承中的身份樹立正確的認知,進而自覺肩負傳承文化的重任。
(二)提高主持人傳統文化素養
主持人的言行舉止能體現其文化素養,其不僅代表節目形象,更代表電視臺形象,肩負著向受眾傳遞知識、信息和技能的重任[12]。若主持人傳統文化素養偏低,不了解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那么在日常工作中多會發生常識性錯誤,如此會影響節目和電視臺形象,更會讓受眾誤解,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诖?,主持人應注重提高自身傳統文化素養,樹立終身學習理念,致力于成為一名“雜家”,熟悉各行各業知識,增加文化底蘊,在評論人和事時始終秉承公正、客觀的理念,進而對文化傳承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增強辨別能力
主持人在運用網絡流行語時應提高對這些流行語的辨別意識和能力,積極使用那些容易理解、文明規范的詞語、短句,如,“奧利給”,如此有利于提高節目靈活性、活躍氛圍,幫助受眾提高文化理解能力,提高文化傳承效果。但切忌運用那些不雅、難理解和意思含糊的詞語,如,“累覺不愛”,這些詞語不符漢語使用規則,受眾無法理解和接受的同時,也不利于文化傳承發展。其次,在運用方言時要符合規范,摒棄那些違背風土人情、風俗習慣的方言,切忌對受眾產生誤導,如此有利于方言文化的傳承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電視節目主持人語言規范與文化傳承息息相關,作為主持人,應提高自己的要求標準,增強規范語言的意識與能力,注重提高自身的普通話水平、提高傳統文化素養、增強辨別能力,進而在主持節目過程中能夠運用規范語言來有效傳承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邱詩涵,解丹丹,程新宇.新聞素養與中國古代文化——論大眾傳媒語言中的文化缺失問題[J].西江月,2012(21):152- 153.
[2]陳智勇.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文化傳承者身份[J].新聞愛好者,2012(1):80-81.
[3]靳思遠.文化傳承類節目主持人的基本素養[J].衛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2020(5):123-124.
[4]司偉.關于綜藝類電視節目主持人今后語言規范化的思考[J].傳播力研究,2019(13):256-258.
[5]姚喜雙,李桃.廣播電視語言問題研究(二)——試析網絡視頻主持人語言規范問題[J].語言文字應用,2012(2):41-52.
[6]李繼波.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積極傳承優秀文化[C]//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2018(一),2018.
[7]龍仕平,田光宏.湘西民族地區實施語言文字規范化的調查報告——以龍山縣、永順縣土家族小學教學及文化傳承為例[J].現代語文:下旬.語言研究,2017(18):112-113.
[8]張頌.語言和諧藝術論:廣播電視語言傳播的品位與導向[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
[9]高敬華.試析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語言現狀和規范策略[J].戲劇之家,2019(27):97-98.
[10]王家紅.理解字義 讀準字音——規范語言文字廣播電視主持人要先行[J].視聽縱橫,2011(5):124-125.
[11]高敬華. 試析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語言現狀和規范策略[J]. 戲劇之家,2019(27):97-98.
[12]李繼波. 規范使用語言文字,積極傳承優秀文化[C]// 國家教師科研專項基金科研成果2018(一),2018.
作者簡介:王京(1976-),男,山西太原,講師,山西藝術職業學院播音主持系副主任,研究方向為有聲語言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