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數不勝數的鋼琴作品中,占有比重最大的就是經過改編的曲目,其中鋼琴作品《我的祖國》就是由蔣泓教授根據同名歌曲改編而成的,后經鋼琴家郎朗在音樂舞臺上進行了演奏。它的音樂中充滿了愛國情感,優美的旋律讓人難以忘卻,由此可見,其經過改編變后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針對《我的祖國》的創作背景、音樂風格和演奏方法進行了深度的分析。
【關鍵詞】鋼琴作品;《我的祖國》;音樂風格;演奏方法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1)15-152-03
【本文著錄格式】王晶.鋼琴作品《我的祖國》音樂風格及演奏方法賞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1,08(15):152-154.
一、歌曲《我的祖國》的創作背景
在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后的第二年,也就是1955年的時候,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的《上甘嶺》完成了制作,但是當時作為電影插曲的《我的祖國》卻一直沒有完成創作。剛開始這首插曲的歌詞是由導演和同事一起進行創作的,但是后來讓作曲家為其譜曲的時候,由于歌詞的內容沒有被劉熾認可,他反復的念來念去總覺得歌詞中缺少某種能夠打動他的東西,無法為之配上合適的曲調,于是就請自己的老師喬羽為《我的祖國》重新譜寫歌詞。當時喬羽老師本來沒有在長春,而是在江西體驗生活,但是當他接到長春電影制片廠的邀請后,就立馬回到了長春,喬羽老師回來以后第一時間看了這部電影和現場上甘嶺的布置,雖說這部電影是講述抗美援朝的戰爭,歌詞理應具有雄赳赳,氣昂昂的氣勢,而且應該寫的雄壯、激昂,可是喬羽老師覺得這樣的思路缺乏一種情感,不能營造出這部電影需要的那種氛圍。于是,喬羽老師拋開電影的束縛,凝神去想最能震撼心靈的東西,那就是長江,后來喬羽老師又親自去看了長江,那也是他第一次見到真正的長江,長江的那種寬廣,江水的那種清澈,給了他很大的震撼,看著那一眼望不到邊的江水泛著片片白舟,還有那跨過長江,漫山遍野的水稻田,真是美不勝收。于是他的腦海中就出現了一句讓我們至今難忘的歌詞,即“一條大河波浪寬……”,有了第一句歌詞以后,后邊的歌詞順著這個意境慢慢的推敲,經過十幾天的反復吟誦琢磨終于完成了《我的祖國》的歌詞創作。當他把創作好的歌詞交給劉熾的時候,他瞬間就讓歌詞的田園和壯闊所打動。為了能為其配上朗朗上口的曲調,反復對比了十幾首歌曲的曲調,經過一周的反復思索最終根據《小放牛》改編而成的《盧溝問答》中的旋律,再經過不斷的修改之后,終于創作出了與《我的祖國》歌詞相匹配的曲調。而后這首膾炙人口的音樂作品《我的祖國》就誕生了,從此成為家喻戶曉的歌曲。
二、鋼琴作品《我的祖國》音樂風格的特征
(一)曲式結構
鋼琴作品《我的祖國》是由同名的聲樂作品所改編而成的,在這首鋼琴曲中主要運用的是五聲調式。《我的祖國》的主題采用的是并列的二部曲式,而且這首鋼琴曲以C大調作為開始。在鋼琴曲的后面部分,通過裝飾、加花曲子的主題旋律,使其隨著變奏的進行而和聲,同時使用了大量的協和音程,從而使得音樂的旋律更加悅耳、動聽、醉人心弦。
圖1是改編之前的原歌曲的曲式結構,圖2是改編以后的鋼琴曲目的曲式結構圖。如果《我的祖國》在改編的過程中是根據傳統的變奏曲的結構而進行改編的,且將并列的二部曲式作為該曲子的主題,后面部分通過裝飾、加花曲子的主題旋律,使其隨著變奏而進行和聲和織體的變奏,這樣就能使曲目的調式進行改編,同時樂器的主題也會隨之進行改編。這樣就不容易形成具有獨特特色的音樂曲目[1]。《我的祖國》作為一首經典歌曲,膾炙人口、經典傳唱,多少年來經久不衰,一直保持著自身獨有的音樂特色。因此,在對其進行改編的時候不能大張旗鼓的進行變奏。如果在對這個曲子進行改編的過程中使其主題旋律發生了偏離,不能與其原有主題相吻合,就無法得到觀眾的接受和認可。通過將圖1和圖2進行細致的比較,可以從中發現,改編者通過采用層層遞進的方法,也就是交叉變奏法,使經過改編的曲子主題又能與原來的歌曲旋律進行緊密的聯系,從而將變奏的效果提升到了最佳的狀態。借助原歌曲的經典旋律和歌者急于傾訴心中之情的心理動態,在變與不變之間徘徊,在懷舊與創新之間留存,同時又在琴聲中充分的體現出優美的歌聲。
(二)歌曲的節奏特征
《我的祖國》這部著名的作品在音樂方面的發展,主要是隨著情緒的發展需求和內容的發展而進行的,它將節奏的自由性變現的尤為突出,其實在音樂具體的演奏過程中,是無法精準的對漸漸加密的音符演奏進行有效的計算的。在整個曲目的演奏過程中最具代表性的節奏型就是分解和弦以及波音,它堪比長江兩岸那滿山遍野的稻花所散發的香味飄香四溢沁人心弦,堪比那滔滔江水川流不息。曲目中在開頭、中間和結尾部分設置的散板布局,更像是沒有能夠將演奏者的民族之情和愛國情懷進行束縛的節拍。尤其是在出彩的地方還出現了較多的三連音,在連續的三連音演奏上能夠給人一種黎明破曉、黑暗中閃現光明,大好的祖國山河馬上就能盡收眼底的快感,使心中那份情感能夠酣暢淋漓地抒發出來。
(三)歌曲所具有的情感特征
《我的祖國》這首經典作品在音樂語言上以生動想象、細致入微、生動質譜的特點對我們的偉大祖國進行了歌頌和贊揚,將我國志愿軍戰士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那種頑強、拼搏、敢于奉獻、勇于犧牲的偉大的英雄氣概和誓死保衛國土的愛國情懷表現的淋漓盡致[2]。樂曲中隨處可見的分解和弦和波音,優美、柔和、平穩、舒緩,為主題旋律帶來了濃厚的地域色彩,蘊含了當地的風土人情,聽這首音樂的時候仿佛身臨其境,能夠真正的看到那川流不息的濤濤江水,能夠真正的聞到那飄香四溢的稻花香,真是美不勝收……該樂曲的主題音樂婉轉動聽,能夠將人的思緒帶到祖國的山川、河流、稻田中,浪花飛濺、香氣撲鼻,開頭、中間和結尾部分設置的散板布局,更能突出樂曲的自由、寬闊、舒展,好像沒有強有力的節拍能夠將演奏者的民族之情和愛國情懷束縛住,用訴之以情的心理動態來進行深情演奏,在華彩部分采用的連續的三連音以快速的節奏與上面形成鮮明的對比,給人一種黎明破曉、黑暗中閃現光明,大好的祖國山河氣勢磅礴、宏偉壯觀的景象馬上就能盡收眼底的快感,在這種熱烈激昂的氛圍中該曲結束演奏。音樂要想使人如癡如醉、無法自拔,就要富有意境、情景交融,所以在演奏的時候演奏者一定要把握意境的渲染,要能夠做到情景交融、以情傳神。
三、鋼琴作品《我的祖國》的演奏方法解析
(一)樂曲的引子部分
引子部分就是指歌曲的散板節奏,一般將1-2節叫作引子部分,在這樣的節奏下,演奏者可以不受任何節拍的束縛,能夠自由的抒發自己的感情,將自己想要表達的情感暢快的抒發出來。
在第一小節的分解和弦和波音部分(如圖3所示)是用來變現河流的連綿不斷、川流不息,演奏者在演奏的時候要注意“音斷意不斷”,通常要求演奏者將指腹作為支撐點,借助手臂和肘部的力量來帶動手腕用力,進行弧形轉動使音樂連貫起來,然后再借助小臂和手腕的內在力量來“揉”鍵,這時候的音符需要一連串的快速的彈下來,而且在彈奏時手指按下去就不要再拿開,同時還要保證每一個音符都能按下去,這樣的效果才是波音的理想狀態。
另外,也要恰當使用踏板,對深淺層次進行很好的控制和掌握,并要與手部動作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的進行踩與放,然后將聲音慢慢的放出去[3]。彈奏的時候整體的肌體動作要保持優美、輕快和柔和。手指之間橫向的慢觸鍵以及通過此步驟而產生的細膩圓潤的發音,還有演奏者所表現出來的優美的、柔美的、富有起伏感的肌體動作,會讓聽眾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自己就站立在長江邊上,看到了川流不息的河水,聞到了稻田里飄來的陣陣稻花香。然后在結尾處的華彩部分,需要運用指尖觸鍵的方式來進行彈奏,在彈奏的時候腦海中要想象著歌曲的內容“我家就在岸上住 聽慣了艄公的號子 看慣了船上的白帆……”美麗的場景就在眼前,在不知不覺當中,將歌曲的虛、實、強、弱、密、疏、快、慢等變化進行控制,音與音之間連貫有序,沒有縫隙,使整首曲子聽起來就像流水一樣銜接有序、連綿不斷,讓人真的有那種聽流水的聲音的感覺。
在第二小節的分解和弦中(如圖4所示),當進行鋼琴演奏的時候,大臂要上揚,且要保持放松的狀態,速度要由慢入快,由弱變強,當向下彈奏分解和弦時,應使音樂充滿清澈透明的感覺,手指要靈活觸鍵,左右手銜接順暢,低音與高音的轉變要不留痕跡,避免給聽眾帶來間接感。在練習的過程中要以慢為主,在保證能夠輕松、自如的彈奏的同時加大手指的活動量。要使掌關節具有超強的爆發力,保證音質的結實,給人一種不斷有彈珠掉落的清脆感。在轉入第三小節的時候要以慢速漸漸進入。
(二)樂曲的主題部分
主題部分指的是第3-19小節,在3-18小節的整體演奏中都用波音的演奏,彈奏的時候和一開始的引子部分采用的方式是一樣的,要求演奏者將指腹作為支撐點,借助手臂和肘部的力量來帶動手腕用力,進行弧形轉動使音樂連貫起來,然后再借助小臂和手腕的內在力量來“揉”鍵,在這一階段中也是要求手指按下去就不要再拿開,同時還要保證每一個波音中的音都能按下去,踏板控制也要掌握好,同時也要與手相互配合進行踩和放。特別要注意右手旋律的節奏變化,左右手的銜接要配合得當,避免出現失誤。在第19小節一定要注意手指、手腕和手臂的同步轉換,銜接有序,不可出現縫隙的連接。這部分主要是情感表達的部分,其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就是連音線,但是一定要控制好連音線的彈奏,運用適當的彈奏技巧進行彈奏,保證樂句的氣口不會隨意改變[4]。《我的祖國》這首作品歌詞質譜、主題流暢,旋律優美動聽,虛、實、快、慢張開有序,音樂連貫順暢,使整體的音樂在演奏過程中形象生動。
(三)樂曲中的變奏Ⅰ
變奏Ⅰ一般指20-29小節,在演奏此部分的過程中,主要通過左手演奏主旋律,所以要控制好左手的力度,不能彈錯音符,要注意觸鍵的過程中對按鍵深淺虛實的變化控制,一般由腕部發力,手肘和肩膀只是控制手臂的移動,要使力量用到鍵上以后飽滿有力。剛開始要以慢為主進行練習,后期根據熟練程度上調速度。右手彈奏的聲音不能超過左手的旋律。尤其是在第29小節的彈奏部分,要保證華彩處的緊湊和連貫,兩只手銜接要快速,不能出現間斷,避免間隔感。
(四)樂曲變奏Ⅱ的彈奏過程
樂曲變奏Ⅱ指的是樂曲的30-47小節部分。這一部分的樂曲中同樣是以波音彈奏為主,這一部分的波音在彈奏的時候與前面有所不同,在落鍵和按鍵的時候都要更利落、更迅速,并且在手指落下去之后要保證每個音都能準確快速的按下去,動作連貫不拖沓,讓人不會產生不適的感覺。當演奏者在演奏這首歌曲的時候,一定要把控好按鍵的速度和位置。在彈奏這部分的時候注意不是使用手指尖彈奏,而是用靠近手指腹的面來彈奏,在肉的彈性作用下去進行演奏,使效果更佳。在彈奏連貫的句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手指、手腕、手肘、手臂的相互配合和協調,運用手臂和手肘來控制手的移動和穩定,手指在準備觸鍵的時候,要隨著音律的變化,由手腕帶動手指來進行按鍵,力量主要來自于手腕帶動下產生的力道,以此來保證彈奏出的音樂連貫順暢。而且在彈奏的時候心中一定要想象著歌詞,想象著歌詞中所描述的美麗景觀。在第45-46小節中,在彈奏大串的十六分音符時,要充分的運用指法技巧,以圖5中的指法練習作為參考,以這樣的指法進行彈奏,會使彈奏的效果更佳順暢、連貫,手指轉換自如,不會出現間斷、停頓和失誤。在練習的過程中還是要以慢為主。在進入第48小節的彈奏時,一定要放慢速度進行彈奏。
(五)樂曲的華彩及尾聲
樂曲的第48-68小節就是華彩部分和尾聲部分,在一部分的演奏過程中會出現大量的三連音,在彈奏三連音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它的緊湊感,要使節奏由弱變強,層次分明,使樂曲的磅礴氣勢充分體現出來。尤其是在連音線所連接樂句部分,一定要保證樂句與樂句之間不要出現停頓,更不能出現失誤,要重點突出外聲部的旋律走向與和聲織體,要對手指、手腕、手肘、小臂和大臂之間的把控到位,掌握好各部位的力度。在左手進行八度彈奏時,可以適當的調換手腕的姿勢,輕微的進行動作調整,消除疲勞和緊張。手指和手腕的動作及力度都要控制好,保證聲音輕柔、流暢、連貫,給人一種江河奔流之下的感覺。
四、結語
綜上所述,鋼琴作品《我的祖國》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在原有的音樂旋律之上進行了發展和變奏,用質譜、優美、形象、生動的音樂語言對祖國的大好河山進行了歌頌和贊揚,充分的將我國志愿軍戰士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那種頑強、拼搏、敢于奉獻、勇于犧牲的偉大英雄氣概和誓死保衛國土的愛國思想表現的淋漓盡致,樂曲中貫穿始終的波音和分解和弦,結尾處及華彩部分的三連音彈奏,以及各處的散板布局都使樂曲的內涵更加豐富充實,使整首曲子的旋律更加有吸引力。總之,在具備了完善的音樂審美能力和演奏技術的條件下,一定能夠充分的理解改編的鋼琴作品中具有的美學思想,深刻體會其中含有的民族意境。
參考文獻:
[1]劉洋.張朝獨奏鋼琴曲《我的祖國》音樂創作特點與演奏技法研究[D].昆明:云南師范大學,2018.
[2]李秋辰.張朝鋼琴作品《我的祖國》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
[3]陳文佩.鋼琴作品《我的祖國》音樂風格以及演奏方法論述[J].黃河之聲,2016(20):77.
[4]吳瓊.論鋼琴作品《我的祖國》的音樂風格與演奏方法[J].當代音樂,2015(3):74-76.
作者簡介:王晶(1980-),女,新疆烏魯木齊,講師,研究方向為鋼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