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小奇 范雪薇


摘要: 古徽州下轄一府六縣,古稱新安,古徽州的歷史悠久,自秦朝置郡縣以來,迄今已有兩千多年,曾以徽商之名盛譽海內外。可以說徽商的繁榮也帶動了古徽州的事業的蓬勃發展,從而更好的扶持了古徽州的文化發展,古徽州的傳統建筑以及裝飾雕刻藝術成為了古徽州獨有的“名片”,具有徽州自身獨特的地域文化色彩,孕育出了徽州版畫、徽州畫派、徽州篆刻、徽派建筑、徽州三雕工藝等多彩徽州文化。本文就徽州三雕傳統工藝與現代文創的結合與創新進行探討,在現當代,傳統且具有深厚底蘊的徽州三雕藝術怎樣更加優秀的傳承下去,用新的面貌更好的保存與繼承傳統文化。
關鍵詞:徽州三雕工藝;現代文創設計;傳承;融合
一、徽州三雕工藝概述
經歷時代的變遷,徽州獨特的地理環境,氣候與人文形成了古徽州文化,徽商的繁榮更是為這些文化的發展助力。其中,以徽州建筑最為著名,古徽州的悠久歷史,優秀的傳統文化土壤中孕育出徽州三雕工藝,儒家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核心為“仁”“禮”是徽州人奉行的道德規范。儒家文化不僅深入人心,同時融入到了徽州建筑中,體現在了三雕工藝中。三雕工藝圖樣題材廣泛,濃郁的民間色彩賦予三雕工藝無聲的語言。而三雕工藝中徽州建筑有一種沉靜肅穆,古樸內斂的美。三雕的藝術價值可以說是儒家思想的物質化,題材多為神話故事、戲曲人物、生活志、以及各種吉祥圖案與花卉動物,存于建筑之美中。徽州三雕分別是,木雕,磚雕,石雕。用不同的材質來篆刻在建筑上,體現的不同階級但卻是大眾所趨的,一種審美文化。徽州的雕刻藝術,從裝飾造型上來說,不僅僅是平面的構造,同時也是與空間的結合。徽州工匠用他們高超的技術,在平面中篆刻成一個立體的空間,結合豐富題材的紋樣,將寓意傳達,不僅僅展現的是他們超前的造型能力和藝術審美,也把儒家思想深入其中,教化眾人。
二、傳統的三雕藝術發展
三雕工藝的歷史源于宋代,在明清時期發展達到了鼎盛。在明朝初期的時候,徽州三雕中的木雕工藝已經小有規模,以平面淡浮雕的手法為主,雕刻的畫風比較質樸粗獷,而且只有平面和淺浮雕,借用線條流線造型,強調對稱,缺少透視與空間的變化卻增加了裝飾趣味。到明中葉以后,徽商發展繁榮,經濟實力大大增強,依附于建筑中的雕刻藝術也得到了發展,從質樸走向精細,木雕工藝變得更加繁瑣精美,由曾經的平面逐漸向多層透雕過渡,到了清朝時期,雕刻工藝細膩繁瑣復雜,雕刻的紋樣構圖,布局,都受到了新安畫派的影響。雕刻的手法多采用深浮雕和圓調,大力提倡鏤空效果。鏤空精美程度令人驚嘆,鏤空層次可多達十余層,在雕刻的畫面中。亭臺樓閣、花鳥魚類、飛禽走獸、人物動態、層層相疊,錯落有致,層次分明,栩栩如生,玲瓏剔透,無不令人驚嘆雕刻工匠的才能。
到了明清時期。徽州三雕的工藝發展最為鼎盛,技藝已經達到了“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如”的藝術意境。雕刻工匠們運刀自如,形隨意動,相得益彰,將刀技與藝術表達到了極致,更加展現了三雕工藝的獨特魅力。現在還坐落于徽州的宗祠內的木雕工藝精美,采用浮雕鏤空雕與線雕相結合的手法。因木雕的材質與其用途眾多,所以在三雕工藝中題材廣泛,工藝在發展過程中也更為精巧。木雕題材廣泛,因建筑或物件用途來結合圖案和雕刻手法來表現,一般成連續樣式,也能獨立成畫品展示。
磚雕是傳統建筑中的一種裝飾藝術,以民間建筑最為花樣繁多,是古代雕刻建筑的重要藝術形式,由明代徽州窯匠鮑四首創。磚雕的作用廣泛多用于,門樓門套,門楣,屋檐,屋頂等處。為建筑添了肅穆莊重的色彩。磚雕題材,多以翎毛花卉,龍虎獅象,林園山水,戲劇人物為主,具有濃郁的民間色彩。主要以平雕,浮雕,立體雕刻手法展現。在方寸之間篆刻出多層鏤空的畫面,層次分明。磚雕的用料考究,經特殊技藝燒制。現存的建筑物中仍可觀賞其精美,雖經過歲月的打磨,風雨的腐蝕,但是仍能觀賞到當初輝煌的痕跡。
石雕的歷史悠久,分布較廣,而且類別也有區分,石雕受自身材料的限制,所以雕刻種類并不復雜,主要是一些動植物,紋樣和書法等題材,用于廊柱、門墻、牌坊、墓葬。徽州三雕中,木雕的代表作,為黟縣的宏村承志堂和木雕樓,承志堂里的雕梁木雕“百子鬧元宵”。石雕代表作,為歙縣的棠樾牌坊群和黟縣西遞的“松石”“竹海”姐妹石雕漏窗。姐妹石雕漏窗左右各一,成對。達到了“無字詩、畫意對”的藝術境界。磚雕代表作則為屯溪濱江長廊里的“五百里黃山圖”大型磚雕。畫幅面積之大,透視層次之廣,是不可多得的絕世佳作。古時在重農抑商政策下,商人被打壓,處于底層階段,始終處于窘境。限于理法不得僭越使用材料,于是將精力與財力體現在精雕細刻上。雕刻技法高度提升,所作亭臺樓閣無比精美,能工巧匠盡施絕技,才有如此登峰造極之勢。
三、三雕工藝與文創設計現階段碰撞
文創設計隨著網絡時代的變遷,人們消費習慣的改變,踴躍到大眾的視野,文創設計的再創作對傳統文化的推廣來說就像給予二次生命,文創設計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簡單的復制文物外觀與紋樣,它是為原有的文化基礎上附加了知識性與融合性的作品,是通過設計來表達思想,文化等的消費產品。近些年許多傳統的優秀文化與文創結合,創造出許多深受大眾追捧的產品,在走進大眾視野的同時,也是潛移默化的把傳統文化深入人心。傳統文化衍生出的文創作品不斷地走進大眾的視野,同時博物館的文創發展非常的迅速,我們所熟知的故宮博物院文創一改印象中傳統肅穆的形象,在文創的設計下更具有年輕化與話題度,文創產品豐富,年齡受眾面廣,從經濟效益上來看,是一個好的趨勢,如果從文化傳播來看,在售賣產品的同時購買者也會通過產品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博物館文創產品深受受眾群體的喜愛,國外的博物館文創作品在國內具有知名度的也很多,例如歷史悠久的大英博物館推出的館藏日歷,蓋亞·安德森貓系列,羅塞塔石碑系列等。大英博物館收藏世界不同文化的藏品,所以文創產品的樣式也是琳瑯滿目,在產品設計時會選取文化認同度高,或是具有不同特點的重點文物等進行產品的設計研發。因此,優秀的文創設計應該是在傳統基礎上加以深化,挖掘文化中的內涵與精神特征,將現代審美觀與實用性和傳統文化的價值結合,創造出真正具有文化價值的文創設計。傳統的文化是再創作的基石,怎樣將優秀的文化與文創設計融合并傳承優秀文化才是重中之重。
通過線上與線下等途徑調研可以發現,現階段三雕工藝文創設計的市場貧瘠,產品種類較少較為單一,線下景區如著名的宏村,西遞等古村落調研發現售賣的多以饋贈禮品為主,并且受工藝的限制,木雕產品多以擺件,缺少實用性與創新設計的文創產品,而磚雕與木雕工藝的文創產品更是少之又少,所見之處也只是用來收藏的工藝品。通過調研博物館的文創周邊可以發現,不管是線下零售還是線上途徑,在購買群體中,年輕人是主力軍,隨著消費主力與設計師年齡層年輕化,不難發現,消費群體的準確定位才是促進周邊更新迭代的關鍵。在文創周邊中較為多見的是紙膠帶,冰箱貼,帆布包,手機殼等較為具有實用性且較為普遍的產品,在紋樣的提取上大多數也只保留了傳統圖案本身樣貌,再創作的創意較少,在這些周邊中與三雕工藝有關的幾乎無法找尋。因此在了解現有三雕工藝文創市場的基礎上提出新的觀點與推廣方式也是本文需要探索的研究點。
四、三雕工藝與文創設計的融合
隨著機器逐漸代替人工,三雕工藝的傳承匠人也越來越少,三雕工藝不僅僅傳承的是技藝的價值,三雕的圖樣也是一種獨立的藝術。因此優秀的傳統文化怎樣再創作突破對工藝固有的觀念與現代設計碰撞融合也是傳播三雕工藝傳統文化周邊的一個出路。在網絡時代一個好的設計加以優秀文化的基石是能引起關注度的。精準定位消費群體后可按不同階段所追求再設計,針對年輕群體可提取三雕中的吉祥元素,更符合當下消費追求。如世界文化遺產布達拉宮文創其中吉祥八寶書簽,選取的是館藏中清代景泰藍八寶,分別為金輪、勝利幢、吉祥結、右旋海螺、妙蓮、寶瓶、金魚、寶傘。館藏作品是銅胎鍍彩掐絲琺瑯工藝,在文創書簽制作工藝中,采用的是現代金屬電鍍與仿琺瑯的工藝,大幅度的保留了工藝質感,又因八寶賜福寓意深受消費群體的喜愛。三雕工藝獨具特色的制作工藝,與文創設計合適的融合能使傳統工藝注入新鮮的血液,從而實現傳統的文化與工藝在新的時代環境中得到傳承與發展。
三雕工藝中最便于實踐的木雕工藝因其用材方便,也是三雕中作品,圖樣種類最多的。針對故事性來說,具有儒家文化底蘊的故事性圖樣更符合當下年輕群體的追求。木雕圖樣中有許多吉祥的寓意,如《百子鬧元宵》圖,極其繁復精致,百子為一百個活潑的孩子,各種形態,富有情節,同時充滿祝福的寓意,這種吉祥的元素提煉可作為包裝,木質結構具有穩定性,且較為保存,也可制作為精美的禮盒,結合徽州當地特色禮品,如酒水,茶飲類產品,借用木質結構的穩定來保護禮品;石雕質地堅硬,材質耐存放,雕刻工藝不及木雕與磚雕復雜,圖樣題材較少,適合作為擺件,或在石材的質量上設計使之更具有實用與便攜的功能;磚雕因磚材的作用多用于建筑裝飾因此雕刻手法豐富,圖案精美,也可以使用鏤雕,多層雕的工藝來制作精美便攜的文創產品例如,鎮尺,座位牌等。徽州三雕在現代文化中是一種并不為大眾所熟知的傳承文化,傳承文化再創作的文創產品不應拘泥于傳統的材料與用途,工匠在立意構思的時候,會考慮造型構圖,雕刻技巧以及最后呈現的視覺效果,疏密,虛實,立體與空間都是影響最后成品的因素,這種權衡也是傳承文化設計中要有的,需以巧思來提取元素,在優秀的傳承文化中提取精華再創作。
總結
近年來,我國的文化產業處于高速發展的狀態,并且隨著大眾意識增強,不斷攀升。傳統文化元素的影響越發重要。徽州三雕工藝作為一種傳統悠久的文化,需要方方面面來解讀,三雕圖樣元素可以通過系統的梳理,分解,重構代入現代生活。文創設計的表現形式多樣化,但是恒定不變的是支撐設計的傳統美學與哲學思想,認識到三雕藝術的思想是解構文化元素的重要核心。最后以三雕古老的文化融入現時代的生活,需要了解到需求與文化精神怎樣去碰撞與融合才能算深入市場,深入三雕工藝。開發到受眾也需要一個傳播的過程,在更好的傳播傳統文化的旅游業同時,將三雕工藝的新面貌推廣出去成為的徽州文化符號。
作者簡介:
夏小奇 (1975-12-18-),女 ,漢族, 北京, 碩士研究生, 教授 ,出版物設計研究, 北京印刷學院。
范雪薇1996-04-26-),女,漢族,安徽,本科,無,裝飾藝術。
本論文由 “國家級一流專業——視覺傳達設計”(項目號:2215012004)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