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華,錢?宇,周敦國,錢生越
(1.南京市農業裝備推廣中心,江蘇南京 210029;2.金陵科技學院,江蘇南京 211169;3.南京市溧水區白馬鎮水務站,江蘇南京 211200)
我國的水產品供應目前主要依靠水產養殖,近幾年水產養殖業在政策扶持下發展勢頭較好。2019年,南京市的水產養殖面積超過1.82萬hm2,其中池塘養殖面積達到1.386萬hm2,可見池塘養殖模式依然占據南京市水產養殖的主導地位。池塘養殖具有養殖密度可控、產量高、資源利用率高、對外界環境影響小等特點,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但相對于網箱養殖和工廠化養殖模式,池塘養殖模式勞動強度大,機械化作業程度低,隨著人口老齡化日益加劇,用工難、用工貴日益凸顯,養殖戶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
2020年,農業農村部印發《關于加快水產養殖機械化發展的意見》(農機發〔2020〕4號),針對當前水產養殖機械化發展總體水平不高的現狀,著重就育種育苗、防疫處置、起捕采收等薄弱環節開展機械化技術攻關,著力推動養殖池塘標準化建設規范制定,推動水產養殖機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質高效發展。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認識到鮰魚(斑點叉尾鮰)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優點,隨著水產養殖機械化的有效推進,鮰魚養殖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養殖面積也在逐年擴大,產業鏈逐漸完善,市場前景廣闊[1]。
鮰魚機械化養殖環節主要涵蓋清淤、進/排水、放苗、投飼、增氧、水質監測調控、魚病防治、捕獲、運輸等環節,依托鮰魚養殖基地開展鮰魚池塘養殖關機環節機械化生產試驗,結合生產實踐和現階段機械化作業情況,總結形成南京地區鮰魚池塘養殖關鍵環節機械化技術規范。
當養殖池塘底部淤泥厚度積累到30 cm左右時,要及時進行清淤作業。結合鮰魚的放養時間,清淤時間一般選在冬春季節。池塘清淤宜選用移動方便的清淤機或水陸兩用挖掘機進行作業。清淤前需先排干池水,清淤時開挖老梗放置淤泥,淤泥取至見新土即可,加埂護坡。清淤后持續曬塘15天以上,灑生石灰75 kg/667m2或漂白粉10 kg/667m2進行全塘消毒[2]。
消毒后池塘方可進水,要求進水水源應選擇符合GB11607-89《漁業水質標準》的水源,水源表面無附著物、無油污、無異味。
在進水口安裝水泵,進水口應該選擇臨近水源的一角,排水口與進水口呈對角排布。在進排水口出都應加裝過濾裝置,以防止雜魚等混入。進水深度達到塘埂的70%左右,約1.5 m左右時,停止進水。并對養殖水適當培肥,水質清新,溶氧含量不低于5 mg/L,pH值控制在7~8.2。
鮰魚、鰱魚、鳙魚混養,魚苗投放量按鮰魚:鰱魚:鳙魚=80:20(4:1)的比例投放,投放魚苗的時間、規格和投放密度見表1。

表1 魚苗投放時間、規格和投放密度
鮰魚的生長周期大約為3個月,魚苗的要求是無寄生蟲,無細菌性疾病,投放魚種前可用濃度為3%左右的鹽水或濃度為0.00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洗10~15分鐘,對魚體進行有效消毒。鮰魚主要在水底層覓食,故不宜與爭食性魚類共同放養。
當水體溶氧含量不足3.00 mg/L時,魚體會因缺氧出現浮頭情況,需及時開啟增氧機;溶解氧含量超過8.00 mg/L,關閉增氧機。
建議鮰魚養殖塘口每0.33~0.67 hm2配備3 kW的葉輪式增氧機和1.5 kW水車式增氧機各一臺。水車式增氧機的位置宜選在投飼機附近,葉輪式增氧機在池塘內呈直線型均勻排布,依據池塘面積大小,可排成單排或多排。
魚苗投放時要連續開機72 h;之后每天堅持中午開機2 h,晚上開機6~8 h;投料時要開始投飼機附近的增氧機。后期,隨著養殖密度的持續增大,具體開機時間和時長根據溶氧量監測設備實時數據靈活調整,確保水體溶解氧含量在3~8 mg/L范圍內。
增氧機使用注意開機時間和運轉時間:晴天中午開(中午13~15時開機)、陰天次日清晨開(清晨3~5時,一般開機到日出)、連綿雨天子夜開(23~1時)、浮頭及時開、生長旺季盡量天天開,傍晚不開、陰雨天中午不開。
投飼應遵循“勻、足、好”的基本原則,堅持定時、定點、定質、定量投喂。根據鮰魚規格、養殖密度、時節特點、天氣情況等確定日投飼量[3]。
智能化投料控制系統要安裝在魚塘的開闊面,深水區,每臺設備以控制3.33~10 hm2的水域面積為宜。
根據魚的生長階段,及時調飼料投放量和每天投放次數,一般春秋季2次/天,夏季3次/天。投飼時間相對固定,一般選在上午8點到9點,11點到12點,下午一般為15點到16點。日投飼量約為存塘量的1%~2.5%,顆粒料與膨化料的比例為3:7。投飼時要注意一般陰雨天不投食,對池塘進行消毒時,應暫停投喂或減少飼料量。
每20~30天通過隨機抽查的方式觀察鮰魚的生長情況,規律記錄魚體重量,以便于測算鮰魚的成長速度,估算塘魚產量與養殖投入產出比,適時調整下一步的飼料投喂量。
要24 h不間斷實時監測魚塘水質狀況是否符合漁業養殖水質標準,特別是監測水的溶氧含量、pH、水溫、氨氮含量、亞硝酸鹽含量等,當上述參數高于或低于正常值時及時啟停相關設備或采取相關措施,進行處理,確保鮰魚生長的環境適宜。
智能水質監測設備安裝時一要距離增氧機20 m左右;二要將探頭放在魚塘水體含氧量最低的位置,如下風口,淤泥比較厚的位置;三要固定探頭并保持豎直,吃水線保持在出水口下2~3 cm。準確設置檢測參數,鮰魚養殖水質的溶氧量下限為3 mg/L,上限為8 mg/L;pH值的范圍控制在7~8.2;氨氮含量的上限為0.02 mg/L,亞硝酸鹽的濃度不超過0.02 mg/L,水體透明度控制在30~40 cm。
每20天進行一次探頭清理,每天安排專業人員對設備運轉情況進行巡檢,確保設備正常監測。高溫、異常天氣時輔以人工巡塘,應對突發狀況[4]。
每個月都要對養殖水體進行一次消毒、肥水、調水作業,避免水質清瘦,以中等肥度偏淡為宜。
用消毒時,先將用水稀釋,用量為每米水深1 200~1 800 g/667m2即可。在給池塘消毒過程中,用水再次稀釋消毒液,不能使用鐵桶裝消毒液。采用泡騰片消毒時,可直接全池均勻手撒。
進行肥水處理時施肥量應遵循均勻潑撒,看水施肥的原則,控制每次施肥的用量,施肥頻率可適當增加,保障水質符合要求。水色清淡要適時追肥,水色過濃要適量加入新水[5]。
進行調水處理時可選用光合細菌或芽孢桿菌等,用量為10~20 g/m3,根據水質情況確定具體用量。
主要裝備是高性能施藥船,施藥船按“之”字路線行走,噴灑均勻,不重不漏。施藥時間應在晴天上午9~11時,投飼作業完成后進行。當天氣悶熱,氣壓較低,或魚在早晨出現浮頭現象或有魚病時,不宜施藥。
鮰魚的最佳捕獲時間是每年的10月份到次年的6月份,具體時間視魚的規格和市場行情而定。要求捕獲效率高,不傷魚體。起捕設備主要是吸魚機、上魚機、拉網機械等。
拉網捕魚時從魚塘的一端鋪網,在魚塘兩側拉網,拉至魚塘一角,起網挑選夠規格的魚,過秤后上魚機上車或吸魚機上車后過稱。
起捕后要及時將活魚輸送到活魚運輸車,避免活魚長時間離水,造成大量死亡。水溫在20℃上下時,魚:水控制在1:1左右;水溫在30℃上下時,魚:水控制在1:2左右;高溫時宜用冰塊給水體降溫。
雖然在鮰魚養殖機械化作業過程中,還存在投入成本高,部分環節僅實現半機械化或使用簡易裝備等問題,但在節省勞動力、降低勞動強度、提質增效等方面都得到廣大養殖戶的認可,下一步將解決好以下問題。
一是水產機械保有量相對較少,會操作的專業技術人員缺乏,在研發推廣水產養殖新裝備新技術的同時,也要重視相關技術人才的培育。這需要生產廠家、培訓部門、機手等多方合力提升專業技能。只有操作人員具備相匹配的專業技能,才能發揮機械裝備的最大生產力。
二是水產機械多為固定式,使用效率有限,部分移動式機械裝備可以在不同塘口多次使用,但大多存在塘口之間轉換困難的問題,少數人工難以完成,需要輔助設備輔助完成。目前從事一線生產的工人年齡偏大,需要進一步提高移動式裝備轉運的靈活性,提高設備利用率。
三是部分裝備適應性差,只能針對特定規格的魚類或品種作業。魚類品種繁多,規格、形態各異,部分品種還存在混養情況,分揀難度大,需要提高設備通用性,對養殖品種無差別作業,避免魚體損傷,提高設備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