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玲,劉彩鳳,黃嘉怡,楊海菊,李花花,杜守穎,白潔
北京中醫藥大學 中藥學院,北京 102488
白芍始載于《神農本草經》,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Pall.的干燥根,性微寒,味微苦、酸,具有養血調經、斂陰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等功效[1]?,F代研究表明,白芍所含的化學成分有單萜類、三萜類、黃酮類、鞣質、多糖等化合物[2],具有抗炎、鎮痛、保肝、抗氧化等多種藥理作用[3-6]?!吨腥A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2020 年版白芍項下收載了炒白芍、酒白芍2 種炮制品,炒白芍長于養血斂陰,酒白芍長于緩急止痛、緩和酸寒之性[7]。宋代《扁鵲心書》中首次出現白芍“酒炒”炮制[8],一直沿用至今。與炒白芍相比,酒白芍的炮制工藝有更多的影響因素,如黃酒用量、浸潤時間等。《中國藥典》2020 年版規定,白芍酒炒時每100 kg 飲片的黃酒用量為10~20 kg,但并未規定具體的工藝參數,如溫度、時間等。酒白芍炮制工藝的常用評價指標為芍藥苷含量,但不同研究者篩選出的最佳炮制條件不完全相同[9-10]。酒炒會使芍藥苷含量降低,也會使其他成分如多糖、苯甲酸等的含量發生變化,從而影響白芍的藥效[11-12]。只以芍藥苷作為指標性成分往往過于單一,難以反映中藥整體成分群的變化。因此,對酒白芍整體質量進行評價,比較酒炒前后的變化,有利于酒白芍的質量控制及炮制工藝的研究。
指紋圖譜具有整體性、模糊性的特點,中藥成分復雜,采用指紋圖譜技術可以充分反映中藥中化學成分的整體狀況,適合中藥整體質量控制,同時結合指標性成分含量測定和出膏率,有利于從多指標角度比較生品與炮制品的區別[13-14]。白芍藥材主要為栽培品,主產于安徽亳州、四川中江、浙江磐安和山東菏澤[15-16]。為了比較白芍酒炒前后的變化,且考慮到白芍多以水煎液入藥,本實驗選擇安徽亳州、四川中江、浙江磐安3 個主產地的白芍樣品,建立了白芍及炮制得到的酒白芍水煎液的指紋圖譜,對其進行相似度評價。芍藥苷是白芍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所以同時選擇芍藥苷含量作為評價指標,結合炮制前后出膏率變化,對其進行系統的質量研究。
U3000型高效液相色譜儀(DAD檢測器、CM 7.2色譜工作站,賽默飛世爾科技中國有限公司);QE-200 型高速萬能粉碎機(浙江屹立工貿有限公司);BSA 224S型電子分析天平、BT 125D型電子分析天平(賽多利斯科學儀器北京有限公司);JM-B10002型電子天平(余姚市及紀銘稱重校驗設備有限公司);HH-6型電熱恒溫水浴鍋(北京科偉永興儀器有限公司);SHB-Ⅲ型循環水式多用真空泵(鄭州長城科工貿有限公司);DZF-6051型真空干燥器(北京利康達圣科技有限公司)。
對照品芍藥苷(批號:110736-201842,純度:97.4%,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水為娃哈哈純凈水(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甲醇、乙腈、磷酸為色譜純(美國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公司)。
白芍及酒白芍均由億帆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經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劉春生教授鑒定為毛茛科植物芍藥Paeonia lactifloraPall.的干燥根及炮制品,詳細信息見表1。

表1 白芍及酒白芍來源
依據《中國藥典》2020 年版標準,取白芍樣品,加黃酒拌勻,悶透,置炒制容器內,用文火炒至規定的程度時,取出,放涼[1]。每100 kg白芍用黃酒15 kg,文火炒至微黃色。
精密稱取芍藥苷對照品11.14 mg,置于25 mL量瓶中,加甲醇制成質量濃度為445.60 μg·mL-1的對照品母液。
精密稱取白芍(或酒白芍)3.0 g 于500 mL 的圓底燒瓶中,加水200 mL,100 ℃加熱回流65 min,用2 層300 目尼龍紗布濾過后放冷,滴加去離子水調整體積至200 mL,取濾液10 mL 離心10 min(10 000 r·min-1,離心半徑為5.79 cm),過0.45 μm濾膜,即得。
2.4.1 色譜條件 色譜柱:InertSustainSwiftTMC18色譜柱(250 mm×4.6 mm,5 μm);流動相:乙腈(A)-0.1%磷酸溶液(B),梯度洗脫(0~5 min,3%A;5~25 min,3%~9%A;25~40 min,9%~11%A;40~55 min,11%~12%A;55~70 min,12%~18%A;70~90 min,18%~34%A;90~100 min,34%~47%A;100~115 min,47%~95%A);檢測波長:230 nm;柱溫:30 ℃;流速:1.0 mL·min-1;進樣量:15 μL。
2.4.2 指紋圖譜處理方法 將數據以cdf.的格式導入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藥色譜指紋圖譜相似度評價系統”(2012 版)軟件,對前8 min 的色譜峰進行剪切,采用中位數法,時間窗寬度為0.1 min,進行全譜峰匹配,計算相似度。
2.4.3 精密度試驗 按照2.3 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1 份(B15),按照2.4.1 項下色譜條件,連續進樣6 次進行測定,圖譜按照2.4.2 項下方法處理。結果顯示,白芍與酒白芍的相似度均為1.000,剔除芍藥苷色譜峰的影響后,白芍與酒白芍的相似度均為1.000。以芍藥苷為參照,各共有峰的相對保留時間RSD 均小于0.07%,相對峰面積RSD 均小于2.52%,說明儀器精密度良好。
2.4.4 重復性試驗 按照2.3 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6 份(B15),分別測定,圖譜按照2.4.2 項下方法處理。結果顯示,白芍相似度均大于0.999,酒白芍相似度均大于0.995,剔除芍藥苷色譜峰的影響后,白芍相似度均大于0.995,酒白芍相似度均大于0.964。以芍藥苷為參照,各共有峰的相對保留時間RSD 均小于0.06%,相對峰面積RSD 均小于3.78%,說明該方法重復性良好。
2.4.5 穩定性試驗 按照2.3 項下方法制備供試品溶液1 份(B1),分別在0、2、4、8、12、24 h 測定,圖譜按照2.4.2 項下方法處理。結果顯示,白芍與酒白芍相似度均大于0.999,剔除芍藥苷色譜峰的影響后,白芍相似度均大于0.996,酒白芍相似度均大于0.999。以芍藥苷為參照,各共有峰的相對保留時間RSD 均小于0.06%,相對峰面積RSD均小于2.81%,說明樣品在24 h內保持穩定。2
2.5.1 指紋圖譜的采集和共有模式的建立 將15批白芍藥材及酒白芍的數據按照2.4.2 項下方法進行處理,系統根據多批次樣品色譜圖的共有模式生成對照圖譜R,經標定有8 個共有峰,結果見圖1~2,其中8 號色譜峰為芍藥苷。由于芍藥苷色譜峰峰面積過大,而其他峰峰面積均較小,為了避免芍藥苷貢獻率太高,掩蓋峰面積較小的峰的差異而導致分析結果的誤差,因此相似度評價中剔除了芍藥苷色譜峰的影響。為方便下文數據分析及表達,將芍藥苷色譜峰編號為8,其余峰按照從左至右順序進行編號。

圖1 白芍藥材HPLC指紋圖譜

圖2 酒白芍HPLC指紋圖譜
2.5.2 白芍和酒白芍相似度評價 利用“中藥色譜指紋圖譜相似度評價系統”(2012版)軟件分別生成白芍藥材和酒白芍對照圖譜,比較各樣品與相應對照圖譜的相似度,結果見表2,各批次白芍藥材與其對照圖譜之間相似度為0.988~0.999,各批次酒白芍與其對照圖譜之間相似度為0.991~0.999。剔除芍藥苷色譜峰的影響后再次計算相似度,結果見表3。各批次白芍藥材與其對照圖譜之間相似度為0.915~0.995,各批次酒白芍與其對照圖譜之間相似度為0.951~0.998,相似度均大于0.9,說明整體上相似性良好。

表2 白芍及酒白芍指紋圖譜相似度

表3 白芍及酒白芍指紋圖譜相似度(剔除芍藥苷后)
2.5.3 白芍與酒白芍HPLC 指紋圖譜比較 通過指紋圖譜相似度軟件評價白芍和酒白芍,兩者之間色譜峰相似度較高,區別較小,對照圖譜比較相似度達0.999,見圖3,表明酒炒對于整個峰群影響較小。因為芍藥苷的出峰時間適中,峰面積較大且穩定,因此以芍藥苷為參照峰,計算相對峰面積,結果見表4。通過8個共有峰相對峰面積比較可知,炮制后6號峰較生品有所下降,7號峰基本不變,其余的峰相對峰面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圖3 白芍及酒白芍HPLC對照圖譜比較
表4 白芍和酒白芍共有峰峰面積分析(,n=15)

表4 白芍和酒白芍共有峰峰面積分析(,n=15)
注:以白芍中芍藥苷峰面積為1計算。
取白芍和對應的酒白芍,按照《中國藥典》2020 年版一部[1]中白芍項下芍藥苷的含量測定方法制樣,并進行測定,計算炮制前后芍藥苷的含量變化,結果見表5。由表5可知,白芍中芍藥苷質量分數為2.20%~5.28%,平均質量分數為3.23%;酒白芍中芍藥苷質量分數為2.52%~3.21%,平均質量分數為2.94%。含量變化平均值為-0.29%,說明酒炒會影響芍藥苷的含量。

表5 白芍及酒白芍中芍藥苷質量分數及變化 %
按照2.3 項下方法分別制備白芍炮制前后的供試品溶液,置于已恒重的蒸發皿中,水浴蒸干,60 ℃真空干燥箱中干燥3 d,取出冷卻后準確稱取質量,按照公式(1)和(2)分別計算出膏率和出膏率變化幅度,結果見表6。

由表6 可見,不同批次樣品之間出膏率差別較大,15批白芍藥材的平均出膏率為19.73%,整體出膏率為13.53%~24.50%,其中B13 出膏率最高,B15 出膏率最低;炮制后15 批酒白芍的平均出膏率為20.98%,整體出膏率為15.89%~26.82%,其中J8出膏率最高,J3出膏率最低。

表6 白芍及酒白芍出膏率及變化幅度 %
比較白芍炮制前后出膏率的變化可知,第1、11、13、14 批樣品炮制后出膏率下降,且第11、13批下降較明顯;其余批次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其中第8、15 批樣品出膏率升高幅度較大。出膏率變化幅度為-18.57%~36.38%,剔除第1、11、13、14批的異常值后平均變化幅度為2.45%。
本實驗分別考察了甲醇-水、甲醇-0.1%磷酸、乙腈-水、乙腈-0.1%磷酸的流動相體系,由出峰數、柱壓及指紋圖譜整體的分離度,最終選擇乙腈-0.1%磷酸水作為流動相;選擇210~300 nm 的波長對供試品溶液進行掃描,發現在230 nm 條件下,基線相對平穩,響應值高,峰數量較多,分離度較好,因此選取230 nm作為檢測波長。
本實驗通過建立白芍酒炒前后的HPLC 指紋圖譜,進行相似度評價,發現白芍與酒白芍之間相似度較高;含量測定結果表明,白芍酒炒前后指標性成分芍藥苷質量分數變化為-2.13%~0.49%,整體呈下降趨勢。白芍酒炒后出膏率整體呈上升趨勢,第1、11、13、14 批炮制后出膏率反而降低,原因可能為不同產地及批次白芍之間本身存在質量差異,以及藥材凈制過程中去細根、去皮操作不完全一致等。這也提示在白芍的生產加工過程中應注意規范化,以保證藥材質量。
從整體上分析,白芍炮制前后對芍藥苷含量影響較大,由指紋圖譜相對峰面積結果可知,峰1 炮制后相對峰面積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可能原因為酒潤、炒制過程中增加了該成分的溶出[17];峰6炮制后相對峰面積有所下降,可能原因為炒制及煎煮過程中該成分受到破壞,及轉化為其他成分等[18]。白芍的主要成分為芍藥苷、芍藥內酯苷、苯甲酰芍藥苷等,本實驗結果中,白芍酒炒后芍藥苷的含量大部分降低,少數升高。芍藥苷的含量有很多影響因素,如炮制溫度、儲存方式等。劉亮鏡等[17]研究表明,白芍酒炒之后芍藥苷含量略有升高,原因可能為乙醇促進了芍藥苷的溶出。但大部分研究者發現,白芍酒炒會降低芍藥苷、苯甲酸的含量,增加芍藥內酯苷、苯甲酰芍藥苷的含量[19-20]。芍藥苷在炮制過程中可能會轉化為芍藥內酯苷和苯甲酰芍藥苷,芍藥苷受熱不穩定,炒制過程中易被破壞;而苯甲酸是白芍中的有害成分,炮制后含量減少,因此篩選最佳炮制工藝,有利于提高白芍質量[21-22]。
本研究建立的方法穩定可行,可以系統地對白芍酒炒前后整體成分群的相似性和差異性進行比較,同時成分的變化也是炮制前后藥理作用研究的基礎,也可為其他藥材炮制的研究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