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勇
(新疆水利水電勘測設計研究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湖泊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從源頭、通道、到湖泊島,分層地、系統地全面治理,削減污染[1]。經濟發揮作用和環保措施的滯后,造成湖泊水污染逐漸成輻射擴散趨勢。為了分析總結湖泊生態治理對策,擬通過烏倫古湖水生態修復與治理研究,改善烏倫古湖水生態現狀,保護與恢復生態脆弱區生態系統,使烏倫古湖逐步形成良性的生態循環。充分發揮烏倫古湖在西部大開發戰略背景下綠洲生態屏障的重要作用,同時為湖泊生態治理提供治理樣板。
烏倫古湖為烏倫古河的尾閭湖,為西北內陸干旱區典型的平原盆地斷陷湖泊,位于新疆準葛爾盆地北部,距離福??h城以西約20 km的解特阿熱勒鎮內。由烏倫古湖(大海子、中海子)和吉力湖(小海子)共同組成,兩湖之間由7 km長的庫依尕河聯通,形成完整的生態系統(見圖1)。

圖1 烏倫古湖及其流域地理位置圖
生態治理措施布局以改善湖泊近岸水質和沿湖沿河生態環境為主要目標,針對湖區自然環境特征和所面臨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從“水質——水量——水生態”三維一體的角度出發,進一步控制農業面源為主的污染源排放和污染入湖攔截凈化,構建湖濱緩沖區生態修復示范段,加強湖泊土著魚類保育基礎設施完善,以“污染源頭——輸移過程——湖內生態”的全流程的角度,以“源頭產業升級減排體系——入湖徑流時空阻控體系——湖內食物網生態修復體系”三大體系構建為總指導框架,實施以下六大工程措施。
針對烏倫古湖東側農田排堿水、養殖坑塘尾水及自然坑塘富營養化問題,主要通過疏通改造排水系統、合理調配坑塘余水、坑塘排水生態凈化、排水回用、景觀打造等措施,實現臨湖坑塘濕地生態調蓄系統的構建,最終實現項目區“渠暢、水清、岸綠、景美”。
截排入塘:擬改建生態渠5 條,改建總長10.79 km;新建排水泵站1 座,排水規模4000 m3/h,配套φ700 輸水玻璃鋼管7.84 km;另外對老排堿渠清淤及邊坡修整69.11 km。
生態凈化:共涉及坑塘6 處。在新老排渠內種植挺水植物,6 處改造坑塘周邊水域種植挺水、浮水及沉水植物,植物恢復面積共4589.71 畝,挺水植物主要選取蘆葦;浮水植物主要選取睡蓮;沉水植物主要選取眼子菜。為加速水體循環,在凈化塘內設太陽能曝氣增氧機及推流機274 套。
排水回用:通過排水量平衡計算,考慮將余水凈化后生態回用,回用區域就近選取。
景觀打造:設計在4 號坑塘四周植物補植區修建環塘人行木棧道,布設長度3764 m,寬度2 m。臨塘修建5 處親水平臺,面積628 m2。新建600 m砂礫石路用以銜接環湖路與木棧道,砂礫石路路基寬度7 m??傮w布置見圖2。

圖2 烏倫古湖坑塘濕地調蓄工程總平面圖
節水灌溉污染減排工程對湖泊上游農業用水實施有效管理,強化農業節水,提高農業用水效率,減少入湖面源污染排放,達到降低用水成本、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目的。
節水減排項目建設地點主要分布于解特阿熱勒鎮轄下的五個村??偣喔让娣e4.74 萬畝,其中京什開薩爾村5344 畝,博塔莫英村28113 畝,博孜塔勒村7793 畝,別斯朱勒德孜村4801 畝,桑斯孜拜闊克鐵熱克村1416 畝。新建滴灌系統(田間管網+首部系統+沉砂池)45 個。其中京什開薩爾村5 個,博塔莫英村28 個,博孜塔勒村6 個,別斯朱勒德孜村4 個,桑斯孜拜闊克鐵熱克村2 個。
湖濱緩沖區修復,一方面是受損濕地生態系統采取保護讓它自然恢復的過程,另一方面是采取生態技術或生態工程對退化或消失的濕地進行修復或重建,再現干擾前的結構與功能及其有關的物理和化學以及生物學過程,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為防止烏倫古湖水生態持續惡化,以改善湖區周邊植被衰退、湖濱沙化擴大等生態問題,恢復烏倫古湖水生態環境,在烏倫古湖中海子南側構建湖濱緩沖區、環湖路東側實施退化草地修復兩項工程,建設總面積14580 畝。其中,中海子南側580 畝,構建四大功能帶,包括綠籬帶、生態透水植被帶、多自然喬草帶、灌草復合帶;環湖路東側退化草地修復面積14000 畝,以自然修復為主(封育、禁牧、休牧、輪牧)、人工修復為輔(淺耕翻、補播、施肥)。項目實施后可提高入湖污染凈化功能,防止水土流失,恢復烏倫古湖緩沖帶的自然植被結構,發揮湖濱緩沖區生態功能、棲息地功能、休閑娛樂功能,展現生態經濟、美學、教育和科學價值。湖濱緩沖區構建方案見圖3 和圖4。

圖3 湖濱緩沖區構建方案示意圖

圖4 湖濱緩沖區構建方案平面布置示意圖
通過對赫勒漁村居民生產生活產生的污水、垃圾塘進行處理,對各類污染因素進行清理,減少進入庫依爾尕河的污染源,保護庫依爾尕河水質,進而保護烏倫古湖水環境;其次,采取人工輔助種植和自然恢復相結合的方法,結合生態修復工程對漁村周邊荒地進行修復,在保持水土,改善地表水質、污染治理等生態功能的同時,增加景觀美學價值。生態治理總體布置見圖5。

圖5 赫勒漁村生態治理工程總平面圖
2.4.1 庫依尕河北岸生態護坡工程
對庫依尕河北岸段進行生態護岸工程。岸線長1.37 km,采用生態連鎖磚護砌,撒播草籽,不僅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岸線環境,還具備防洪功能,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4.2 垃圾坑塘治理工程
由于漁村周邊工程建設原因,現漁村東側(河道南岸)有取料坑塘未進行處理,被當做垃圾坑塘利用,不僅影響漁村周邊環境,還會通過地下水入滲間接污染庫依尕河水質。本次通過淤泥清挖、垃圾打撈分類處理、岸坡修整等措施進行初步整治,減少入湖污染,治理區面積約17 畝。
2.4.3 生態修復工程
對漁村周邊水土流失嚴重區進行生態修復工程,起到保持水土、凈化空氣、改善漁村生態環境的目的。治理區面積16.39萬m2,喬灌草相結合,喬木主要以金葉榆、樟子松、圓冠榆、饅頭柳為主;灌木主要以紫穗槐、紫枝玫瑰、水蠟和紅瑞木為主;草坪采用無芒雀麥、早熟禾、雞腳草。配套灌溉管網,水源初步考慮市政用水,采用HDPE供水管。
通過加強對烏倫古湖主要土著魚類種質資源培育基地基礎設施及生態養殖塘等方面的建設,使烏倫古湖主要土著魚類培育增殖規模擴大,以保證烏倫古湖生態需求的土著魚類放流規模。同時,通過對土著魚類增殖設施的改造,可以全面提高土著魚類保育能力,從而擴大土著魚類種群放流規模,改善烏倫古湖的水生態環境。
項目選址分別為福??h名優魚類苗種繁育基地及福??h冷水魚繁育孵化基地。
2.5.1 名優魚類苗種繁育基地
位于福??h一農場,包括8 個自然養殖塘,占地面積共計8313畝,措施如下:
①對塘堤加寬規整,對迎水面護坡植草,堤頂鋪設砂礫石,塘堤總長33 km。塘堤沿線種植榆樹林帶。
②對2 號和3 號池塘進行清淤,清淤面積分別為639.61 畝、124.92 畝,清淤厚度0.5 m,淤泥運距為33 km,運至地方漁場南側固定堆場。
③養殖塘生態連通渠,總長度1.47 km。
④配套變壓器、電力線、配電柜等電力設施及泵房、水泵等水力設施。
⑤內部道路17 km進行修整,鋪設砂礫石30 cm。
2.5.2 福海縣冷水魚繁育孵化基地位于福海縣赫勒漁村,屬于人工建設養殖塘,共計345 畝具體措施如下:
①魚塘標準化、規范化。
②生態磚植草生態護坡,長6.9 km;改造堤頂道路,并對沿線生態修復長3.45 km。
濕地生境恢復是指通過生態技術或生態工程對退化或消失的濕地進行修復或重建,再現退化前的結構和功能以及相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學特征,使其發揮應有的作用。入吉力湖河口自然濕地生境恢復主要為濕地植被的恢復。
在烏倫古河入吉力湖的下游河口區域,劃定河口獸類和自然濕地保護區域,設立濕地保護標志4 處,宣傳牌5 塊,構建保護圍網30 km,進行必要的人工管護和保護,促進河口自然濕地健康。通過對烏倫古河進入吉力湖河口處1600 畝的原自然濕地進行撒播草籽,強化近河口區域的濕地凈化功能,為野生動物創造良好的棲息環境。
烏倫湖在高強度污染排放壓力下,水質和水生態均面臨嚴重威脅。在三大體系構建的總體思路指導下,實施了6 項工程治理措施。項目建成后,將削減入湖化學需氧量785.8 t/a,氨氮100.7 t/a,總氮183.3 t/a,總磷25.2 t/a,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烏倫古湖水生態狀況,為烏倫古湖系統治理起到典型示范作用,為改善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增強生態系統功能的總目標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