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規劃“十四五”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方案提出,到2025年,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實質性進展,一體化發展的體制機制全面建立,跨界區域、城市鄉村等重點區域板塊一體化發展達到較高水平,科創產業、協同開放、基礎設施、生態環境、公共服務等領域基本實現一體化。長三角中心區人均GDP與全域人均GDP差距縮小到1.2:1,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70%;研發投入強度達到3%以上;鐵路網密度達到507公里/萬平方公里;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以上,跨界河流斷面水質達標率達到80%,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完成國家下達的“十四五”能耗雙控目標;人均公共財政支出達到2.1萬元,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5年,人均期望壽命達到79歲。

方案從率先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重點區域聯動發展、加快構建協同創新產業體系、推進更高水平協同開放、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同建設綠色美麗長三角、共享更高品質公共服務、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高水平建設安全長三角和保障措施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規劃,并在附件中明確了22項重大政策、104個重大事項、16類重大項目“三張清單”,共142條內容。
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軌道上的長三角”將在五年內繼續織密成網。方案指出,將制定實施長三角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規劃,加快建設一批城際鐵路、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及具有一定城際功能的干線鐵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方案附件的重點工作清單中,列入了“研究設立長三角軌道交通協調推進機構和城際鐵路公司,推進城際鐵路運營一體化”,這意味著長三角城市群內部,聯通的將不僅是高鐵,還有更多的軌道交通、城際鐵路將要相連,并可能實現一體化運營。
“水路”建設也被列入方案。方案指出,5年內將共同建設水上長三角。加快構建長三角世界級港口群一體化治理體系。加強內河高等級航道網建設,重點推動長江淮河干流、京杭大運河、洋山港河海直達通道和浙北高等級航道網集裝箱運輸通道建設等。方案還提出,將持續完善長三角綜合交通體系。長三角在5年內將完善機場布局,提升樞紐機場保障能力,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航空貨運樞紐集群,加快臨空經濟區建設,合力打造世界級機場群。方案中“點名”的臨空經濟區有:研究設立南通新機場臨空經濟區、無錫蘇南碩放臨空經濟區、杭紹臨空經濟區、溫州臨空經濟區、合肥臨空經濟區。
另外,方案中還提及,將研究在蘇州建設上海浦東、虹橋機場城市航站樓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在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方面,滬蘇浙交界處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是重中之重,將定期形成推廣清單,加快復制一體化制度經驗。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蘇錫常、寧波等都市圈同城化水平逐步提升,相關規劃將編制實施。
方案提出,將共同建設綠色美麗長三角,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具體來說,要在“十四五”期間研究生態資源價值評估體系和生態產品供需主體交易機制,總結浙江麗水、江蘇溧陽等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經驗。總結推廣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經驗,高水平建設新安江-千島湖生態補償試驗區。加快在太浦河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推進建立太湖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加快推進上海全國碳排放交易機構建設,探索形成區域一體化碳交易市場。
方案還首次提到了加快在太浦河流域建立橫向生態補償機制。同一條河流,上游認為太浦河是泄洪通道,下游則堅持應是清水走廊,省與省之間不同的利益訴求和矛盾,十分復雜。
此前出臺的《重點跨界水體聯保專項方案》《“一河三湖”環境要素功能目標、污染防治機制及評估考核制度總體方案》等,均未提到生態補償機制,此次方案明確提出,將出臺完善長三角生態受益地區和保護地區橫向補償機制指導意見,復制推廣制度創新經驗。

(綜合自解放日報、上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