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夏,“跨境電商”懵了。在亞馬遜平臺上做生意,再也不能像以前一樣“隨意”了,比如發貨時夾張“謝謝購買,給個五星好評”小卡片等。現在可是要“誠惶誠恐”“小心翼翼”了,因為隨時可能被封號。
4月底,亞馬遜啟動了大刀闊斧的封號行動。截至7月底,帕拓遜、通拓、澤寶、澤匯、萬拓、宏博偉智、洪堡科技、有棵樹、環金科技、藍思科技、寶視佳等一干頭部“跨境電商”,都已經被列入封號名單。
差不多有5萬中國賣家被封號,損失超過千億。
一時,“亞馬遜大開殺戒”“亞馬遜‘血洗’賣家”等觸目驚心的標題隨處可見。
亞馬遜真是“下毒手”嗎?是不是近來中美關系緊張,亞馬遜變成了美國啟動《2021創新與競爭法案》的“一致行動人”?
其實不用太緊張。因為從質量管理的角度來看,這很平常。亞馬遜一直宣稱,要“做地球上最以客戶為中心的企業”。要做到一諾千金,行動力是必須要有的。因此,與其說亞馬遜是在給中國跨境電商們穿“小鞋”,不如說是開啟了一場提升平臺管理質量的經營之戰,屬于商戰范疇。
這種商戰,打起來不用槍、不用炮,也不用核彈,而是規則、標準、政策。在我的平臺上,你當然得聽我的。不愿走?那就得遵守我的規則。
就目前來看,亞馬遜的規則并沒有高到離譜。不信?這里抄錄一下亞馬遜的《賣家行為準則》:
——遵守所有適用法律、法規和所有亞馬遜政策。
——維護當前賬戶信息。
——如實表述。
——行事方式應始終確保亞馬遜買家獲得可信賴的體驗。
——不得發布可能給亞馬遜買家造成傷害的商品。
——不得進行任何誤導性、不當或無禮活動。這項準則適用于所有活動,包括但不限于:
1.你的賬戶中的信息;
2.商品信息、內容或圖片;
3.你與亞馬遜以及與買家之間的交流內容。
——始終公平行事。
不公平的行為包括但不限于下列行為:
1.可被視為操縱或“愚弄”任何購買或銷售體驗的行為;
2.可被視為操縱買家評論的行為,包括直接或間接提供虛假、誤導性或不真實的內容;
3.可被視為企圖操縱亞馬遜搜索結果或銷售排行的行為;
4.故意損害其他賣家、其商品或評分的行為。
這些,難道不都應該好好理解、好好遵守嗎?包括亞馬遜的銷售政策,如賬戶信息未通過驗證流程、訂單缺陷率過高、涉嫌侵權、賬戶關聯、涉嫌“濫用評分、反饋或評論”、濫用銷售排名以及濫用搜索和瀏覽等,也都是應該遵守的基本規范,國內平臺不都應該這樣要求賣家么。
顯然,一些基本的規則,國內外平臺都會有,只是執行的“行動力”不同而已。亞馬遜最近行動力的驟然加大,導火索可能與5月初Safety Detectives網絡安全團隊爆出的亞馬遜虛假評論組織的數據庫有關。在名為ElasticSearch的開放數據庫中,發現了超過1300萬條商家與客戶間的交流信息,顯示客戶為了獲得好處愿意為商家作出好評,數據量超過7GB,涉及20萬~25萬買賣雙方。
這個情況屬實的話,亞馬遜不強化規則執行力,肯定是說不過去的。所以,我們不妨以平常心待之,檢討一下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不是真的有毛病。抓住這個倒逼的機遇,夯實合規經營的基礎,讓管理上臺階,也是“化危為機”。
正如商務部對亞馬遜封號事件的回應:這只是階段性的“水土不服”,是“成長的煩惱”。商務部還要求企業遵守各國法律法規,尊重當地風俗習慣,依法合規開展經營。
當然,亞馬遜平臺自身也不是沒毛病,比如它竟擁有自營品牌。這不是“既定規則,又做裁判”嗎,怎么能做到公平、公正?此外,亞馬遜員工一天要工作14小時等,也飽受詬病。
看來,大家都要檢視自己。要別人守規則,自己先守好規則。

河南水災,捐款企業無數,唯獨一家品牌“出圈”了,它就是“鴻星爾克”。
此前,記者并不知曉這個品牌。導致鴻星爾克“家喻戶曉”的原因,是這家瀕臨倒閉的企業(去年營收298億,凈利潤-2.2億,今年一季度虧損6000多萬),竟然一下子捐了5000萬元,令網友心疼不已,熱氣騰騰將此事頂上熱搜,把鴻星爾克直播室的貨物也買個精光,鴻星爾克的老板不得不“夜奔”直播室,勸大家“理性消費”……
但這還沒完。鴻星爾克老板騎共享單車而來,單車又不知給誰“掃走”、不得不“走夜路回家”的“題材”,又來了一波流量熱度。
此后,“題材”接續不斷,如有人說鴻星爾克是“詐捐”,并沒有真的捐5000萬元。于是接受捐贈的壹基金和鄭州慈善總會站出來了,證明現金款項已經全部到賬,物質捐贈則在分發過程中……
再然后,又爆出鴻星爾克老板擁有豪車,5000萬元捐款并非來自鴻星爾克一家企業,而是家族企業共同出資……
這也讓記者松了一口氣。因為記者原來認為老板太不理智,竟然置企業經營、員工就業于不顧,在企業瀕臨倒閉時,采取“殺雞取卵”式的捐款,并擔心“此風”一長,會讓更多企業盲目做公益、盲目履行企業社會責任。
什么是企業社會責任?為什么要履行企業社會責任?其實是有概念、有標準的。上世紀六十年代,現代管理學之父彼德?德魯克提出了“企業社會責任”這一概念。1999年,他最后一本書《21世紀的管理挑戰》出版。書中他把企業社會責任分為兩類:一類是企業對社會的影響,即“企業的經營對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另一類涉及到社會問題,即“企業能夠為社會做些什么”。
德魯克明確提出:“企業必須時時反省并消除其對社會造成的不良影響,如果企業無法把負面的社會影響轉化為可盈利的商機,就必須尋求監管層面的解決方案(行業自律或政府監管)以創建一個有利于各方的均衡方案。”他認為,把社會問題轉化為機會是企業管理的精髓所在。不過他也明確表示,在解決社會問題上,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是有限度的。
那么,鴻星爾克捐贈5000萬,是不是超出了“限度”,會不會因為這種行為超出了企業能力,反而對企業經營造成負面影響?如果鴻星爾克因此倒閉,2萬名門店員工失業,就造成了社會問題,是不足取的。超出能力范圍去做公益,那樣反而有損社會,“此風”真的“不可長”!
鴻星爾克究竟有沒有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圍做公益?由于信息不對稱,我們無法作出準確判斷。但鴻星爾克此捐贈舉動打動了消費者,把“為眾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凍斃于風雪”信息給到了需要的人,贏得了品牌美譽度、知名度的“雙豐收”,也是好事一樁。
但是,策劃活動、搞“現象級”傳播,只是品牌營銷的一部分。我們希望,鴻星爾克在豐富品牌故事內涵、強化品牌營銷的同時,要真正以客戶為中心,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實干”上,苦練內功、夯實質量、不斷創新,從而提升為目標客戶創造價值的核心能力。

雷克薩斯檢測數據造假,豐田道歉了。這是近日發生的事。
雷克薩斯是日本最為暢銷的豪華汽車品牌。造假事件發生在豐田汽車全資經銷商Toyota Mobility Tokyo位于東京的雷克薩斯高輪店內。
在近2年時間里,店內6名質檢人員涉嫌將不合格的數據改為符合標準的合格數據,共涉及565輛車型,包括“駐車制動性能”“大燈亮度”“前輪胎角度”等檢測項目。這是6月17日日本國土交通省關東運輸局在審計時發現的。
假造事件性質是蠻嚴重的。比如篡改駐車制動性能數據,已經觸犯了日本《道路交通車輛法》。
就雷克薩斯檢測數據造假一事,豐田近日召開新聞發布會。會上豐田系高管承認造假,并作出了道歉,解釋說: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相關檢測工作人員和設備配套不齊所致的不足。一臺車給到的檢測時間只有2個小時,工程師們在長期高負荷的工作強度下,已經無法滿足越來越多的工作量。豐田還表示,未來將優先增加必要的人員,并對相關設備進行更新,還會為工作人員提供足夠的休息時間。
言下之意,“造假”是“生意太好”惹的禍。豐田汽車7月29日發布的上半年全球銷量業績顯示,今年1~6月累計銷售約546萬輛新車,同比增長31%。豐田和雷克薩斯兩大品牌上半年的全球銷售增長33%,達到約500萬輛,都創了歷史新高。生意,確實是太好了。
看來,造假根本撼動不了豐田、雷克薩斯這些品牌。今年年初,豐田汽車還為旗下的曙光制動工業株式會社道過歉。曙光制動是全球性汽車零部件巨頭,造假時間長達20年,篡改質檢數據多達11.4萬項,涉及60%的汽車零部件。
再之前,日本三菱電機公司數據造假、日本神戶鋼鐵、小林化工等也爆出造假事件,個個是逾百年或近百年的世界級品牌企業,事發后個個都毫發無損。
看來,世界級品牌企業,等同于擁有“金剛不壞之身”啊。這真是值得研究。

Teneo,剛剛化解了一場自家CEO引發的公關危機。
Teneo是一家全球CEO咨詢公司,故事就發生在Teneo首席執行官Declan Kelly身上。在某籌款晚宴活動中,他醉酒了,“不當觸摸”了幾位女性。丑聞傳出后,在短短的時間里便成功化解危機,使Teneo在丑聞中全身而退,保住了Teneo品牌聲譽。
記者出身的Declan Kelly,是世界級的危機管理大師。Declan Kelly的人設與公司品牌幾乎綁定。危機來臨,他是怎么做到基本不影響公司品牌形象的呢?迅速發布言簡意賅的公開聲明并引咎辭職,被認為是關鍵。
在公開聲明中,他首先承認了自己“無意且令人尷尬的錯誤”,接著表示愿意承擔全部責任,引咎辭職。他說,在家人和同事的支持下,希望把帶來的損失降到最低,希望公眾不要因此怪罪他的同事。
有評論認為,真不愧為世界頂級公共關系公司的CEO,在化解危機技巧上可圈可點,堪稱經典:一是主動認錯,且聲明內容簡明扼要——既不避諱自己的錯誤和責任,也不透露過多的信息,做到了“少而精”。在應對鋪天蓋地的媒體問訊時,他嚴格恪守聲明要點,避免更多錯誤細節的泄露,不給媒體談資,規避二次傷害。二是斷尾自救,及時尋找強大的繼任者,把危機的商業傷害降到最低。
從中,也可以看到品牌危機管理的“金科玉律”:一是一定要說真話。在公開的話術中,選擇性地在事實層面進行精煉的披露,但一定做到100%的真實。二是一定要記得“少即是多”。因為任何回應危機事實的反駁和認錯,都有可能引起媒體進一步打探的新區,不自留話柄為高。三是一定要有擔當。無論是個人還是企業,如果錯了,就積極認錯、認真改正,要勇于承擔責任,給人以有擔當的印象。而且,速度要快,不能錯過黃金道歉期這“第一落點”。在現在這個泛媒體時代,決不能留出讓事件發酵的時間窗口。一旦更多細節被發掘,就會錯失公眾的原諒。
但是,真正的“金科玉律”是什么?是“不讓危機發生”。比如這位CEO,能不能不醉酒?一旦醉酒,行為舉止如何不失控?
看來,所謂的頂級危機管理大師,最關鍵的還是道德修養必須過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