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啫啫
刷彈幕 三倍爽
2020年,B站上的電視劇《家有兒女》因為版權過期面臨下架,網友們紛紛在屏幕上打出了“彈幕護體”。其實這部劇在平臺依然能看,但網友死活不買賬。因為他們保護的不是這部劇,而是那些日積月累的彈幕。
比如,有一集《家有兒女》中,劉星的那條螞蟻圖案的被子,被網友戲稱為“螞蟻花被”(諧音,螞蟻花唄)。不知大家有沒有發現,同樣一個視頻,有彈幕的時候快樂要乘以三。
所謂彈幕,其實就是一群人在一個空間里密集地接茬,人多熱鬧,梗就爆,這種氛圍比話題本身更有吸引力。
相信不少人在選擇觀看視頻時,會關注一下作品的彈幕數量,它不僅從側面反映了作品的質量,而且全屏遮擋無死角的壓倒性沖擊,本身就會給人一種爽感。
老劇回春,靠彈幕
金庸系列、瓊瑤系列、《甄嬛傳》、《回家的誘惑》等劇堪稱B站頂流,2020年上線的“四大名著”,播放量一直穩居電視劇排行榜的前十。如果沒有彈幕,這些經典劇可能永遠都不會回春,因為它們是“已完成”的狀態,無論你喜不喜歡,它都已經存在,且無法改變,這是一種被動的接受。但是,現在卻多了一個維度,人們可以通過彈幕對作品進行再創作。任何作品加上彈幕,就永遠處于“未完成”的狀態。
《西游記》里,唐僧的媽媽咬掉了他的小腳趾,竟被網友稱為“史上第一個吃唐僧肉的人”……你可以用當下的語境對過去的劇重新解讀,每隔一段時間去看那些彈幕,就會從增加的彈幕中找到新的視角和笑點。也就是說,經典劇集隨時會以更新的姿態展現在你面前。這種未完成性,是對創作者們最大的蠱惑。
很多人不喜歡彈幕的表達方式,因為那些令人發笑的彈幕,往往是充滿戲謔的。
彈幕大神多
當然,網友們沉迷于彈幕,不僅因為那些梗,其中隱藏的大神也是讓人驚喜的存在。
《覺醒年代》這部劇中埋藏著大量的隱喻,想要看懂,首先要對這段歷史有相當程度的了解,這對很多觀眾來說非常困難,但是,打開彈幕就擁有了新天地。比如,魯迅決定寫《狂人日記》之前,導演給桌子上的浮雕一個特寫,那時魯迅手里拿的不是筆,是雕刻用的筆刀。彈幕解釋說:“這是在說,魯迅‘以筆為刀。”再比如,當旁白的版畫出現時,彈幕又會科普:“木刻版畫的風格正是魯迅所提倡的。”還有蔡和森的母親出現時,說:“我老太婆也想去法蘭西勤工儉學”,彈幕便說:“她真的去了。”
這些細微的解讀會讓你覺得,自古彈幕出人才。但其實,很多人不知道有這樣一種職業的存在,那就是“彈幕互動師”。他們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彈幕上跟網友們聊天,同時預埋知識點和梗,他們是彈幕話題的發起者,也是劇集的解說員。
一個好的彈幕發起人,不僅能為劇集增加粉絲黏度,還能通過彈幕去窺探粉絲的情緒和意愿,再將這些反饋給平臺,以便平臺推出更多“懂你”的作品。當然,隨著彈幕的使用者越來越多,網上的戾氣也越來越重,那些無意義的、低質量的彈幕,不僅會使整體的觀感下降,也會將一些嚴肅的藝術粗鄙化。
(摘自《青年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