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其炳
【摘 要】當前,我國運用信息技術推進“教改”、“課改”,促進教學方法、管理模式等變革的研究已成為一種新態勢。而在許多教育資源相對落后的區域,對于線上教研卻是全新的嘗試,運行過程難免問題不少,如何破解難題,使線上教研更加完善還有許多路要走。
【關鍵詞】線上教研;促進;教育均衡
目前,在我國的許多地方優質教育資源供給與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依然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主要表現為:城區學校師資強而農村學校越來越弱、教育資源配置城鄉失衡、城鄉學校學生素質差異大等方面。同時,必須面對著三大問題:一是越來越多的農村教師通過考錄進入城鎮,農村學校的師資水平堪憂;二是大量務工子女進城,城鎮學校如何消化;三是優質教育資源有限,無法滿足當前教育日益增長的需求。
許多地方的教育部門也意識到問題的重要性,并在師資建設、教育資源分配等方面著手,通過課堂教學改革、教學方式方法轉變等手段,逐漸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體系,推進城鄉教育均衡。如今,教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日漸成熟,如何運用現代教育信息化推進城鄉教育發展,保障入城子女待遇同城化,實現教育精準扶貧意義重大。
一、現狀分析
筆者所處的區域屬教育落后縣,綜合實力強的好學校不多,優質教育資源供需矛盾十分尖銳。如何利用有限的優質資源真正做好“以強帶弱”,經過慎重思考、調研,決定以“線上教研”為突破口,通過線上廣泛搭建交互平臺,實現資源共享,由優質學校對農村薄弱學校進行指導與幫扶,實現以強帶弱。對教育落后縣的許多教師而言,線上主題教研是一個全新的課題,無論是學校層面還是教師層面都是全新的挑戰:
1.線上教研形式單一。以2020年疫情防控期間為例,許多教師參與了線上教研、線上教學活動,但僅停留在授課階段的現象比較普遍,即單純錄制一節課,讓學生在規定的時間通過平臺收看,線上管理、線上指導等即時互動不多。
2.線上教研目標含糊。依托現代信息技術開展的線上教研,已不再新鮮,但目標不明、隨意性的作秀成分依然存在,許多地方開展的線上教研活動成為“表演”,美名其曰“信息技術的廣泛運用。”
3.線上教研成效不大。就農村學校而言,許多教師缺乏平臺使用、直播軟件等方面的知識,而全員培訓又相對滯后,形成對線上教研敷衍了事的惰性心理,正因為不是教師內動力驅使,效果也不盡人意。
二、路徑設想
1.充分共享資源。依托“兩平臺”實現優質資源全縣共享,同時到合理運用。
2.線下教研要先行。線下依然要常抓教師的基本功,從課程標準的學習、教材的解讀、教案學案的編寫等方面做到常抓不懈、常抓常新。
3.創新線上教研模式。線上教研力求做到:有主題、有質疑、有討論、有提升,摒棄那些“費時無效”的“表演性教研”。
4.豐富資源,多方支撐。對于教師開發研究的成果、線上教研得到的共識等,可以通過平臺給予多方位展示,同時允許不斷改進、提高。
三、具體實施
1.充分發揮區域學科骨干力量。以筆者所處的區域為例,雖屬于教育落后縣,但各學科的名師不少,他們中的許多人熱愛山區教育事業、教學經驗豐富。教育主管部門成立“名師工作室”,通過送培送教、結隊幫扶等方式,對教育資源薄弱的學校有針對性開展工作。同時,借助線上教研,與結隊的學校、教師定時開展交流互助活動,通過線下幫扶、線上教研有機結合,讓許多農村教師很快成長。
2.打造“名師課堂”。當前,許多優質教育資源集中在小部分學校,但這些資源向社會開放不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眾多落后偏遠山區的學校、教師、學生一時無法享受優質教育資源。信息技術的推廣讓他們共享優質教育資源成為可能,“名師課堂”的推行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名師課堂”可以面向學生,也可以面向教師,教師通過“名師課堂”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同時,在線上教研中融入“名師課堂”,創新教研模式。以統編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為例,名師教學視頻不難找,但前期工作要做好:第一步是發布教研主題,即“提問單元策略”怎么教;第二步是開展線上討論,說說自己的做法和看法;第三步是組織觀看名師視頻,再組織討論;第四步是再次討論,形成共識;第五步是推廣教研成果。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名師課堂”模式下任何人可以不局限于時間、空間,也有利于改變教育資源失衡現狀。如此一來,“名師課堂”的時效性、針對性、輻射性就得到最大限度運用。
3.線上線下教研結合。在線上教研中,參與學校面廣,教師能在“足不出戶”的情況下進行城鄉校際之間的互動、交流,學校之間的教研組、年段組甚至是個人通過線上實現靈活聯動,進一步加強合作、切磋,提高教育水平。就目前來看,線上教研的作用勿庸多說,但問題也不少。主要表現為教師個人需求心理與個人自身水平的矛盾還不斷顯現,一方面教師從心底渴望接觸新的技術,希望能用新的技術、手段提高教學水平,但另一方面,又抵觸新技術,表現出隨遇而安、閉門造車。如何破解這一難題?需從教師自身素質入手,做好備課、編寫教案等教學常規工作,不斷提升專業素養,同時可以集中全員培訓,特別是信息方面的培訓,讓廣大教師特別是農村教師學會基本的線上教學技能,為線上教學、線上教研服務。
以統編小學語文教材為例,在教材中注重雙線組合、螺旋上升、梯度發展。線下教研可以通過學校教研組、備課組對教材進行解讀,在立足語文要素、人文主題基礎上,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布局、再利用,突出重組、生成,融入本土教材及生活元素,將靜止的教材“動”起來,最大限度達成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而線上教研,教師可以在當地教研部門或是同盟校、結隊校的統一安排下,選擇一個單元或是一篇文章,從教材的解讀到教材的再利用,從文本的生成到目標的達成等方面討論、完善,進而通過“樣子課”“范本課”引導提升,最后遷移運用,結合教師自身教學特點、教學風格自主實踐,在實踐中不斷提高。線上線下教研相結合最大的作用就是形式靈活且參與活動的教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