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鵬 陳長松
摘 要:在當今的數字時代,短視頻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隨著未成年人越來越多地接觸到短視頻,短視頻作為未成年人中的一種流行文化也逐漸蓬勃發展。本文聚焦于短視頻推送研究,以未成年人作為研究對象,首先闡釋了未成年人在沉溺短視頻中所帶來的身體健康下沉、性格自閉、非理性模仿、異化等種種現象。其次從機制,自身,社會三方面分析了他們沉溺其中的原因。最后就如何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溺其中做出了闡述。
關鍵詞:短視頻推送; 未成年人; 異化; 模仿; 娛樂化
中圖分類號:G21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2-005-003
短視頻是一種快速流行的文化產品,以移動智能終端為傳播載體,依托移動社交平臺與社交鏈條,播放時長在數秒到數分鐘之間[1]。最新調查顯示,近幾年我國未成年人首次接觸網絡年齡不斷降低,10歲及以下開始接觸互聯網的人數比例占到總人數的78%,首次接觸網絡的未成年人主要年齡段集中在6-10歲。而最新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調查顯示,65.6%的未成年人使用過短視頻[2]。這說明短視頻在未成年人群體中已經成為了一種流行文化。然而,短視頻在未成年人中的繁榮和流行引發了一系列娛樂思潮,娛樂因素的過度增長逐漸形成了“泛娛樂”趨勢[3]。針對這一情況, 我們對此現象做進行深度研究剖析。
一、未成年人長期沉迷短視頻的危害
(一)身體健康的下沉,性格的孤僻與自閉
未成年人長時間刷短視頻更會使得自己陷入一個“虛擬社會”,即李普曼所提出的擬態環境。信息環境并不是現實環境“鏡子”式的表征,而是通過媒體對符號事件或信息的選擇性處理向人們提示的環境[4]。因此。短視頻所呈現的大多都不是現實的原貌,但短視頻內所呈現的擬態環境對于未成年人卻容易造成極大的沖擊。所以,使用短視頻最明顯的結果就是,未成年人無法自主地控制使用時間的長短,一刷就是幾個小時,沉浸于快速、獵奇、有趣的視頻海洋里,長此以往就會對它產生依賴感,形成一種生活習慣[5]。性格逐漸孤僻,內心逐漸自閉,不愿與人交談,甚至不愿意和家長溝通交流,沉迷于短視頻推送的內容,沉迷于所謂“自己的世界”,認為只有不斷刷短視頻才能找到一些樂趣和快感,這種現象在未成年人中越來越多地發生。
長時間使用手機刷短視頻更會導致未成年人的身體發育受到阻礙,也會對視力造成更大的傷害。近年來中小學生健康調查顯示,我國近視率小學生就達到了27.7%,初中生則上升到了55.8%,高中生更是高達70.3%,很大程度上和長時間沉迷手機,沉迷刷短視頻有關。此外長時間久坐低頭刷短視頻更會引發一系列身體健康的疾病,如腰酸頭暈,頸椎疼痛等,未成年人在身體完全沒有長成之前所引發這些疾病對于后天的發展會造成有害影響。
(二)非理性模仿橋段引發模仿式悲劇
人似乎天生就會模仿,對于未成年人來說,在價值觀,行為方式還沒有形成之前,他們的一切都是基于模仿而產生的。從最初模仿大人的行為和說話,再到模仿電視里的動作和舉止,短視頻風靡的現在更是提供了一個他們模范短視頻里的人物的機會。但這種模仿短視頻里的內容同樣也給他們帶來了很多危害。調查顯示,網絡短視頻與直播中存在不良現象的比例約占48.9%。網絡主播的謾罵、臟話、吸煙、飲酒等行為的屢屢發生,給正處于人生重要階段的未成年人帶來了負面影響[6]。
例如因模仿班主任而在網絡中爆紅的鐘美美,因模仿神似而受到廣大網友認可。而他的視頻被大量下架后部分網友卻為此不鳴,認為不應該扼殺未成年人的表演能力和創造力。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鐘美美的模仿視頻經由短視頻平臺發布時,就已經產生了大量的輿論風波,對于鐘美美自己也是一次沖擊,更會使得后續的未成年人模仿者故意夸大,變相,浮夸老師形象,以求得流量爆紅。如果大幅度進行模仿傳播無論是對社會中老師的形象還是對未成年人的心理都會產生極大的沖擊。再例如2021年1月13日。在徐州一個公園里,幾名青少年在一段短視頻中模仿了流行的“秋千船”橋段。卻意外在一次事故中掉入水中。事發后,三人被搶救上岸,可不幸的是,還是有一名14歲的男孩經搶救無效死亡。類似這樣的模仿悲劇已經不是第一次發生了。短視頻里許多內容都是為了達到專門的效果而刻意地去“演”的一些場景,但是未成年人辨別能力低下,無法分清真假,模仿現象還是頻頻發生。所以,模仿式悲劇的頻發更使得我們去思考短視頻內容中所呈現的內容是否應該被進一步篩選才能夠進入到未成年人的視野中?
(三)價值觀的扭曲,精神層面的逐漸“異化”
所謂異化,簡單來說,即人的主體性讓位于其創造的客體,客體反過來主導主體,使主體的主觀能動性缺失,對主體本身及主體所處的環境產生一系列負面效應[7]。短視頻作為一種媒介,本來應該是為人們服務的。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當媒介成為未成年人不可替代的一部分時,媒介已經反超人類,反手操縱人類。但信息環境中的“人”并沒有獲得真正的“自我”價值,反而被推到社會領域完全占領公私領域的危險境地,使“人”再次陷入異化的陰暗面[8]。未成年人精神層面的逐漸異化正是由于媒介逐漸掌控他們的生活,短視頻成為他們生活一部分,逐漸操控他們的生活,他們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基于算法的推薦和計算從而呈現在他們面前。不需要思考的刷短視頻,不僅僅是對未成年人認知能力減弱的一種表現,更是對未成年人精神層面的一種麻醉效果的沖擊,逐漸使得未成年人淪為拉扎斯菲爾德筆下的“容器人”。
未成年人接收短視頻之后逐漸會被短視頻內傳達的價值觀所誘導,產生認同和崇拜心理。所以未成年人在價值觀還未完全形成的前提下,更會對推薦的短視頻產生認同。更可悲的是,短視頻所推薦的內容大多是不完整的,是單一的,這就意味著未成年人很少會接觸一個完整的故事,去頭去尾的片段意味著未成年人從小就被灌輸著碎片化的思想,使得思想方面進一步產生深度“異化”,在日后很難進行深度思考,對于日后的教育和認知事物也只是基于表面,而很難做到透過現象看本質,認為所呈現的所謂娛樂短視頻的部分內容就是真理,價值觀受到扭曲。
二、未成年人沉溺短視頻原因
(一)機制原因:基于技術可控性的短視頻推薦機制
所謂沉溺,即陷入不良的境地。短視頻之所以讓大部分未成年人沉迷其中,是因為他們在背后的大數據算法操控下,不斷推送用戶喜愛的內容,是在技術可控的基礎上,逐步控制未成年人的心理和行為。所謂技術可控性,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在技術系統中控制對象運行過程中,控制主體基于一定的興趣和目標,運用一定的手段,根據控制對象的反饋信息進行決策調整,進而控制技術體系的未來走向[9]。未成年人在網絡中完全處于被控制階段,他們的點贊,轉發,評論以及停留的時間長度作為一種有效信息,逐漸反饋給系統,系統就會推薦出讓他們感興趣的視頻。網絡科技不斷發展的今天,人人都可成為段子手,自媒體作家,網紅,短視頻內容推送逐漸走向多元化,眼花繚亂的推薦機制使得未成年人難以抵制誘惑,而浮夸的特效裝扮更會使得未成年人對視頻內容心生向往。
媒介技術對社會發展存在重要的乃至決定性的影響[10]。而今技術的發展使得人與環境的建構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網絡實現了人與擬態環境的深度融合[11]。用戶只能看到個人感興趣的信息,算法會根據其瀏覽記錄不斷推送大量相關和相似內容,致使用戶難以接收個人興趣以外的信息,極易造成用戶信息接收的單一和同質化[12]。另外,技術可控性下網絡短視頻推薦都帶有著價值觀的灌輸和影響,并且基于一定的目的進行傳播。所以使得未成年人輕易相信短視頻中所呈現的場景和內容,抗誘惑能力低的未成年人自然很容易沉溺于這種娛樂方式。
(二)自身原因:對新鮮事物的興趣,缺乏自制力
未成年人對外界事物天生的好奇心支持了他們不斷的探索和追求的腳步。因此,短視頻是大數據時代的新生事物,自然對未成年人極具吸引力。因為短視頻的第一視角所創造的貼近度和體驗讓用戶認為不需要個人感受甚至其他信源一起驗證[13],他們關注的是短視頻內所創造的“擬態環境”。所以沒有時間停止思考視頻中呈現的內容是真的還是假的,便迫不及待地想看另一個視頻。對于新鮮感的追尋使得他們樂此不疲地追尋短視頻里所呈現的虛擬內容,卻往往忽視了自己所處的現實社會。
因為相對于枯燥的學習,短視頻內所呈現的內容更加具有吸引力,更加能使得未成年人能夠更好地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享受。所以自制力不足的他們如果沒有家長的在一旁監督,很快就會一直沉浸于虛擬環境,為了獲得所謂交往上的認同和快感而沉迷于短視頻,尼爾波茲曼的“娛樂至死”絕不是危言聳聽。
(三)社會原因:短視頻風靡全球,消費文化興盛
一種網絡文化的背后,往往是對當時社會價值取向的隱喻,也是對當時社會心態的注腳。[14]短視頻之所以能被未成年人所接觸到,究其根本是因為它作為一種流行文化在人群中瘋狂傳播,從一開始受眾主要為青年人群體到后來風靡各階層,各年齡段的人。而未成年人為了交往和認同,自然就會接觸短視頻。短視頻作為一種“流行文化”人人都可成為生產者,傳播者,人人又是普通受眾。正如學者胡翼青所說:“在網絡上,傳播者和受眾的角色轉換十分頻繁,在某一傳播過程中成為傳播者的網絡用戶,在另一傳播過程中就可能是受眾?!盵15]對于未成年人來說,這種短視頻文化的傳播符合了自己的興趣,滿足了自己的期待,久而久之就成為他們的主要娛樂方式。
如今,社會商品化現象顯著,在網絡構成的大環境中,消費主義的觀念盛行。[16]消費文化的興盛更使得短視頻越發張揚,直播帶貨成為短視頻中一種主要娛樂方式。主播所構建的場景,是一個能讓觀眾感受到身份感和集體感的獨立空間,該空間中,觀眾擁有尊貴的、有身份感的特殊心理[17],對于未成年人的刺激則更加直接,更加有效,更加能夠喚醒他們身體里所謂的激情,能夠讓他們切身實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彌補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存在感缺失和話語權的被忽視,這正是很多未成年人沉溺其中的原因。
三、未成年人沉溺短視頻的預防措施
如今的短視頻內容逐漸泛娛樂化,考慮到未成年人在價值觀尚未形成的基礎之上很難抵御外界新興事物的誘惑,所以本文從外部環境出發,從學校,家庭,平臺機構三方面來闡述如何合理引導未成年人正確認識短視頻,防止他們繼續沉溺其中。
(一)學校引導:普及短視頻知識,加強思想教育
學校能否正確引導未成年人對于他們是否會沉溺短視頻至關重要。學校應當遵循知識傳授和思想健康相結合的方式,適當開展一些關于短視頻的講座和班會,使未成年人充分認識到它所帶來的一些影響,讓未成年人自覺抵制其中的一些低俗和腐朽文化。同時對未成年人加強思想教育,多開展課外活動豐富未成年人的生活,使他們逐漸從虛擬生活中回到現實環境中來。定期開展思想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助于他們今后做出正確的價值選擇,能有效防止未成年人沉溺短視頻。
(二)家庭教育:合理引導孩子,創新監督方法
未成年人能否合理地控制自己使用手機刷短視頻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家長的引導和監督。因此,父母在家庭教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可以以家庭共享的方式使用訪問設備,以盡可能延遲為兒童提供個人電子設備。其次,家長要經常和孩子討論網絡生活,教孩子保護自己的隱私,在網絡上與他人進行適當的互動。[18]在合理把控刷短視頻的時間的同時,可以陪伴孩子多看看傳播正能量或者益于學習的短視頻,幫助未成年人合理地辨析短視頻內所傳達的內容和價值觀,在和孩子一起刷短視頻的同時也可以對孩子進行合理地教育,并理性安排他們的上網時間,必須保證在不影響學業的情況下進行適當的娛樂而不是整日沉溺于短視頻。
(三)平臺機構:加大管理制度,完善體系改革
網絡短視頻平臺對未成年人進行一定權限和時間的限制。應規定未成年人參與的時間、花費金額等,并建立提醒機制,對在一定時間內花費超過一定獎勵金額的用戶進行提醒。[19]平臺內的青少年系統也應該進一步完善和提高,發揮出它本身的作用和價值。同時,平臺還可以通過面部識別未成年人,對未成年人信息進行監督,合理推送一些健康、積極向上的短視頻,對低質、低俗的短視頻進行打擊和封存。營造一個綠色安全的網絡空間。如果過度追求受眾的注意,便容易導致作品脫離內容導向和受眾導向,偏離主體價值觀,危害行業風氣和社會價值傳播,還有可能引發知識產權和個人隱私問題。[20]所以短視頻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景觀,要審視自身作為當代媒體的責任,為多元健康的社會環境保駕護航。[21]
四、結語
短視頻不是生活的全部,更無法代替生活。所以未成年人在接觸短視頻的同時,應該積極控制好時間和對短視頻中內容的選擇和判斷。正如赫胥黎所說的,真正可以摧毀我們的不是我們所憎恨的,而恰恰是我們所熱愛的。在這個萬物皆媒的時代,我們應該好好審視周圍的環境,用批判的眼光看待世界必不可少。
南京林業大學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融媒體時代下網絡選秀綜藝對在寧大學生行為的影響(編號:2021NFUSPITP0234)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李曼婷,楊登洲.自媒體短視頻創作庸俗化的傳播學解讀——以抖音為例[J]新聞知識,2019(07):46-48
[2]孫宏艷.65.6%未成年人使用過短視頻[N]中國青年報,2020-11-05(010).
[3]劉露,陳昱潔.網絡時代青年群體的審美異化研究[J]大眾文藝,2018(16):225-226
[4]沃爾特·李普曼.公共輿論[M]閻克文,江紅,譯.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25頁
[5]郁子笛.網絡短視頻的擬態環境研究[J]戲劇之家,2019(34):224-225
[6]朱銳,謝薇,孫天航.未成年人參與網絡短視頻與直播平臺現象研究——基于政府管理視角[J].法制與社會,2019(15):133-134
[7]閆慧敏,谷學強.移動社交媒體對人的主體性異化與回歸[J]傳媒,2017(19):44-46
[8]肖艷華.異化視閾下自媒體信息傳播環境中“人”的主體性反思[J]現代視聽,2020(10):26-31
[9]盛國榮,陳凡.什么是技術可控性?[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02):50-54
[10]陳長松.“時間完勝空間”?——對“用時間消滅空間”信條的新聞傳播學再思[J]編輯之友,2020(10):67-73
[11]衛欣.技術、媒介與視覺:基于網絡文化下的審美反思[J]中州學刊,2015(10):157-162
[12]位云玲,馮廣圣.算法新聞推薦的社會責任反思[J]新聞知識,2020(09):23-26
[13]邢小雯.社交電商平臺中的異化反思——以小紅書APP為例[J]視聽,2021(01):139-140[14]陳亞威.底層表演與審丑狂歡:土味文化的青年亞文化透視[J]東南傳播,2019(04):75-7
[15]胡翼青.傳播學:學科危機與范式革命[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8頁
[16]袁曉強.基于微博熱搜泛娛樂化現象的思想文化建設研究[J]漢字文化,2019(12):153-154
[17]高云,周阿根.互動儀式鏈視角下淘寶直播間消費的狂歡[J]新聞知識,2020(06):54-57
[18]李凌凌.美國青少年的網絡使用和家庭監管[J]新聞愛好者,2017(04):45-49.
[19]王笑,王藝,朱玉玲,曲斌,徐明玉.未成年人參與網絡直播與短視頻的危害性探究——基于影響因素的分析[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15(04):84-92
[20]黃霽風,陳丹丹,張琰.注意力模式視域下的網絡短視頻平臺運營策略——以抖音APP為例[J].今傳媒,2018,26(11):87-92
[21]王俊霞.短視頻平臺的優勢與挑戰分析——以抖音APP為例[J]今傳媒,2018,26(07):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