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養老”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人文關懷的養老方式。“文化養老”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有效融合,既是人口老齡化的現實需要,也是前瞻性戰略選擇。倡導“文化養老”,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弘揚傳統養老文化,培育新型敬老、愛老、助老的道德規范;公益性事業單位要在“文化養老”建設中整合資源、創新載體、提質增效,給老年人以“精神贍養”;老年人要打破舊觀念束縛,通過“自強、自助”實現社會價值,推動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文化養老”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融合 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要求我們全面理解老年人的多元需求,深入研究如何滿足老年群體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讓老年人過上有尊嚴、高質量的幸福生活。不僅要充分調動老年人參與文化生活的熱情,更要引導老年人參與到文化建設中來,使老年人作為主體進入文化養老的體系當中。同時要提高社會對文化養老的思想認識,營造良好的“文化養老”氛圍,將“文化養老”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為老年文化提供有效載體,建設老年人的文化家園和精神故鄉,打造中國特色養老的載體。
一、“文化養老”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戰略選擇
人口老齡化是世界性的問題,也是我國社會的重要特征。目前,我國老齡人口增速加快。滿足數量龐大的老齡人口的多方面需求,妥善解決老齡化帶來的社會問題,事關國家發展全局和社會福祉,對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對于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和中國夢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基礎。“文化養老”作為社會提供資源的養老方式,是以傳統道德培育為目的,注重人文關懷,給老年人以精神慰藉。“文化養老”在應對社會老齡化過程中,面臨機遇與挑戰。
(一)“文化養老”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人文關懷的方式
“文化養老”是指滿足了老年人基本養老保障后,公共文化部門、養老機構和社會組織利用資源給老人“精神贍養”。鑒于我國家庭小型化已成主流,城鄉的中老年夫婦空巢化增多,同時,傳統文化中“孝”的外在約束與內在自覺令人擔憂,導致社會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自殺率特別是農村老人的自殺率呈上升趨勢。老年人養老包括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和精神贍養。他們在獲得保障性供養前提下,對精神需求尤為突出。因此,“文化養老”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中國走向大國、強國的過程中,“文化養老”將成為文化自信的重要支撐之一。要以文化建設引領老齡事業發展,從文化層面塑造理想的老齡社會,要深刻結合老齡社會實際,大力發展老齡文化,創新老齡文化,踐行“文化養老”,為中國特色老齡文化事業做出貢獻。
(二)“文化養老”讓老年人在社會互動中實現價值
政府要發揮好“文化養老”的主導作用,為老年人創造參與社會活動的外部條件,讓老年人樹立積極、健康、可敬的社會形象,樂觀地對待晚年生活。老年人也要與社會保持應有的互動,在參與中獲得社會認同和歸屬感,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老年人仍處于成長和發展期,他們不希望變老,還希望成長。他們憑借積累的技能、經驗和智慧,依然是社會發展強有力的基礎。老年人在享受天倫之樂的同時,更有奉獻自身價值的心愿。他們的潛能被激發和凝聚,會成為社會發展的寶貴財富。
(三)“文化養老”讓老年人在人文關懷中永葆青春
重視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與重視基本保障同樣重要。老年人滿足基本保障后,更注重精神追求。他們會根據愛好、興趣選擇人生新定位,他們的選擇更需要得到親人的關懷、朋友的理解和社會的尊重,實現遠離孤獨、心理平衡、延年益壽。
文藝活動是老年人獲得“精神贍養”的極好方式,投資成本低,社會效益顯著,符合中國國情。老年人在參加文化(藝術)館站、圖書館、老年大學和社區舉辦的聲樂、舞蹈、器樂、書畫、讀書、太極和健康講座等文體活動中滋潤心靈、化解焦慮。老年人一旦建立起積極樂觀的理念,就等于為人生和社會注入了抗衰老劑。
二、“文化養老”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融合的趨勢
目前,我國圍繞著建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的 “兩個體系”建設,已形成比較完備的國家、省、市、縣(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六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為承載文化養老奠定了堅實基礎,為人民提供了廣闊的文化舞臺,社會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權益得到保障。
(一)建設“兩個體系”為“文化養老”提供保障
“兩個體系建設”是保障公民文化權益,特別是保障農民工、老年人、少年兒童和殘疾人文化權益的基礎。我國的公共文化體系建設通過整體推進和重點突破,實現了“縣有公共圖書館、文化館,鄉有文化站”的建設目標,軟硬件設施日趨完善,服務效能得以彰顯。
(二)文化養老與“兩個體系”并軌發展形成合力
我國養老服務中的經濟供養、衛生保健已形成縣(區)、鄉鎮(街道)和社區(村)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在“文化養老”方面,全國的省、市、縣(區)各類老年大學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同時,社區活躍著眾多的老年社團、協會。文化養老粗具規模。
作為“兩個體系建設”實施者、引領者的文化(藝術)館、圖書館,多年來根據陣地、人才和資源優勢承擔起“文化養老”的社會職責,經過歷史積累,在策劃、創編和舉辦各類文化宣傳、培訓輔導、文藝演出、非遺傳承、交流講座和推動全民閱讀等方面經驗豐富。兩者存在互補性,實現并軌將匯聚更大潛能。
(三)“文化養老”融合“兩個體系建設”是必然趨勢
文化(藝術)館、圖書館在開展培訓和展演方面經驗豐富,而老年大學在教學方面資源富集,兩者的服務都延伸至社區實現交會。如果將兩者比喻為一枚硬幣的兩面,彼此整合,對于實現文化惠民與社會需求有效對接,全面提升服務效能,從而破解我國公共文化資源人均占有率較低及基層中老年文化活動缺少組織、更缺場地與設施的難題。
全國各地公共文化服務圍繞主旋律、傳統與地域文化,探索、創新中老年人融入社會的渠道取得成效。長春市在創建“示范區”過程中與市老齡委、老年大學、敬老院、社區和老年社團開展了“市民藝術節”“關東年”“國學大講堂”等品牌系列活動,中老年人在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感悟核心價值觀、體驗傳統文化魅力、提升文化品位。
三、“文化養老”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融合的策略
文化養老要弘揚以孝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培育新型的養老道德規范。政府要發揮文化養老主導作用,整合資源,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為中老年人提供“自我服務、自我表現、自我教育”的平臺。
(一)培育以孝為核心的新型道德風尚
孝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孝經》“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禮記》“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經典,凝聚著核心價值觀和民族文化信仰。“孝養”文化是建立在血緣基礎之上,實際上孝文化的本質是責任和愛心。在今天的網絡時代,“孝養”傳統仍是解決老齡化社會問題的利器。
我國源遠流長的“孝”文化傳統,既是人人所遵循的外在行為規范,也是內化于心的報恩情懷。其實“孝養”目的是實現“父慈子孝”代際關系的良性互動。所以,當代人養老思維要站在老年人的角度,尊重老年人的物質和精神需要,老年人也要自尊、自強,體恤后輩人的訴求。
(二)構建“文化養老”要有頂層設計
我國養老體系尚未形成健全的頂層設計。目前,養老事業涉及民政、衛生、文化教育、勞動人事、婦聯、工會、企業和民間機構諸多方面,亟須建立社會協調機制,統籌管理形成合力。在我國保障性養老已形成覆蓋城鄉的體系格局,而“文化養老”則是我國養老體系的短板,社會問題日益突出。
“文化養老”體系的建立,一是政府要建立文化養老協調機制,凝聚共識、整合資源;二是社會養老方面的文化(藝術)館、圖書館、老年大學要發揮引領作用,探索文化養老的服務標準,提升服務效能;三是形成社會參與機制,激發活力;四是作為養老主體老年人要樹立“互助互愛”“人人共享”理念。
(三)樹立“老有所為、自助自強”新思維
《聯合國老年人原則》提出“獨立、參與照顧、自我實現和尊嚴”,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歷來是社會發展的主旋律。曹操晚年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催人奮發;錢鐘書的夫人楊絳,晚年把“忍受”當“享受”,她在《一百歲感言》中說,“人生最曼妙的風景,竟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
正如西諺所說:自助者天助。老年人要摒棄被動、消極的養老觀念,樹立起健康的人生觀,積極應對新的定位和社會角色轉換,用積累的人生智慧增強自信、展示才藝、陶冶情操、美化身心,促進自我發展。
(四)凝聚愛心共筑“文化養老”
“兩館”、老年大學、社區要在“文化養老”體系建設中發揮陣地、人才、資源優勢,在建立老年人信息資源平臺、組織心理疏導、身心保健、書香閱讀、非遺傳承、書畫輔導和舉辦文藝展演諸方面打通社會需求渠道,早日建成老年人“精神贍養”機制。
幫助老年人就是幫助未來的自己。文化工作者要更新觀念、勇于擔當,要從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出發,通過創新載體讓老年人在“精神贍養”中體驗關愛、慰藉和尊嚴;在感悟傳統文化的魅力中,提升幸福指數。
目前,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和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建設攸關我國“文化養老”體系的構建,作為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重要一環的“文化養老”,其發展遠景廣闊。“文化養老”對于重塑新型社會養老道德規范,培育老少共融、代際和諧的良好社會風尚意義深遠。
(作者簡介:李欲偉,女,本科,長春市群眾藝術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群眾文化)
(責任編輯 肖英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