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最新報告《氣候變化2021:自然科學基礎》明確指出,人類活動是導致溫室效應問題不斷加重的主要原因,甚至全球變暖問題已經不可逆轉。當前,全球變暖導致的氣候變化問題正危及糧食安全,造成熱浪、森林火災、洪水和干旱等災難性事件與政治摩擦,給國際和平與安全造成巨大威脅。
2020年9月中國提出力爭于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和旅游業如何貢獻“雙碳”目標也值得進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一、文化和旅游業存在較大減排潛力和空間
伴隨中國改革開放,中國文化產業和旅游業日益發展壯大,正逐步成長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為了明確文化和旅游業的碳排放概況以及減碳路徑,有必要明確文化旅游產業包括哪些具體內容。本文參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分類(2018)和國家旅游及相關分類(2018),選取更貼近生活的文化和旅游內容。
根據中國碳核算數據庫,2000~2017年,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由30.03億噸上升至93.39億噸,中國旅游業碳排放總量快速增長,從2204.30萬噸增長至14324.67萬噸 。我國文化和旅游產業的碳排放狀況大致如下:
1.從區域分布來看,東部區域碳排放明顯較高
2000-2017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能源統計年鑒》等數據總體呈現出,東部區域碳排放明顯要高于其他區域,中部和西部地區碳排放較低,其中北京、上海、廣東等區域為高碳排放區。在整體上,文化旅游規模急速擴增所帶來的規模疊加使得文化和旅游業直接碳排放量仍處于快速上升階段,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旅游產業領域仍存在較大的碳減排潛力與減排空間 。
2.從產業要素來看,旅游交通碳排放需重點關注
根據國內相關研究,從旅游的環節來看,旅游交通的碳排放量占旅游業碳排放量的六到七成。住宿業的碳排放量占旅游業碳排放總量超過20%。空調、熱水、照明和機電四部分的能耗約占飯店總能耗的80%-90% ,規模越大、設施越豪華、服務項目越多的住宿企業,其單位能耗也越大。
二、碳中和是文化和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1.2025年旅游業全球碳排放預計超65億噸
旅游業已成為世界經濟的第一大產業,其碳排放(碳足跡)的測度和控制對全球減排目標的實現具有重大意義。
《自然氣候變化》發表的一項研究指出,2013年,全球旅游業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約占當年全球碳排放量的8%,是此前預計的近4倍。到2025年,全球的旅游業碳足跡將同比擴大40%以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將突破65億噸 。據世界旅游組織最新報告,到2030年全球僅旅游交通碳排放預計將達到19.98億噸,占到人為二氧化碳排放總量的5.3%。
2.碳中和是文化和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文化和旅游業低碳化發展是低碳文旅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文化和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來看,文化和旅游業的低碳化發展遇到的重大挑戰,包括文化和旅游消費習慣的轉變、跨區域旅游溫室氣體排放的減少,以及低碳旅游發展與旅游社區的平衡等相關問題。
碳中和旅游是旅游業界對全球氣候變暖積極響應的產物,是可持續旅游的一種實踐形式。在碳中和旅游中,旅游者碳足跡可以量化,減碳目標十分明晰,碳補償措施多樣化且具有一定的激勵性,這些特征使其超越低碳旅游。這也使碳中和文旅對于旅游者或旅游企業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
3.文化和旅游業需要重整旗鼓再出發
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發布的《世界旅游經濟趨勢報告(2021)》 指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全球旅游總人次(含國內旅游人次和國際旅游人次)降至72.78億人次,同比下降40.8%;2020年全球旅游總收入下降至2.92萬億美元,相當于全球GDP的比例銳減至3.6%,為二戰以來的最低水平。根據國內旅游抽樣調查結果,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2020年度國內旅游人數28.79億人次,比上年同期減少30.22億人次,下降52.1%;國內旅游收入2.23萬億元,比上年同期減少3.50萬億元,下降61.1%。
正如國家領導人所說,這場疫情啟示我們,人類需要一場自我革命,加快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地球。作為世界第一產業的旅游產業在這種“黑天鵝”事件影響下,同樣需要進行自我革新,并以此為契機,優先啟動碳中和行動。
三、推動文化和旅游業向碳中和轉型
探索如何實現峰值和碳中和目標的問題,可從需求側和供給側兩個方向進行思考,即在需求側節能減排甚至直接遏制需求,以及在供給側推廣清潔能源、改進生產工藝、發展碳捕捉。限制需求與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相悖,且不能達到可持續的碳中和。基于CGE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可計算的一般均衡模型)的一般均衡分析來看,綠色溢價框架下技術革新+碳定價+社會治理才能兼顧經濟增長與碳中和目標。
考慮到文化和旅游業的特性,結合筆者機構的經驗,將文化和旅游業碳中和之路概括為林業碳匯+技術革新+碳定價+社會治理。以林業碳匯為基礎,積極擁抱碳中和技術革新,創新文化和旅游業碳定價,全方位提升文化和旅游業的社會治理深度。
1.積極參與林業碳匯
習近平主席在氣候雄心峰會上指出,2030年我國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森林固碳是減緩氣候變化的重要途徑之一,近年來我國開展了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取得突出成效。根據相關機構預計2030年將有9.1億噸農林碳匯。可以預見,林業碳匯將在實現碳達峰目標與碳中和愿景過程中持續扮演重要角色。
截至目前,國家發改委批準備案的林業碳匯項目方法學有4種,適用的項目類型有喬木碳匯造林、喬木森林經營、竹子造林、竹子經營及小規模非煤礦區生態修復等項目類型。作為我國首家以增匯減排應對氣候變化為主要目標的全國性公募基金會,中國綠色碳匯基金會曾為包括杭州馬拉松、APEC會議等國內多個大型活動執行了碳中和任務。
2.適時擁抱技術革新
使用低碳清潔能源代替化石能源是實現低碳和碳補償的重要方法。通過碳中和示范景區、低碳旅游景區、低碳科普研學基地等項目的示范,推進綠色新技術。
有條件的區域,在公路鐵路交通、建筑領域通過電能的清潔和成本優勢推動電氣化率提升,同時優化文旅項目的能源結構,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新增開發項目采用綠色工藝、綠色材料。因地制宜設計低碳清潔能源計劃,合理使用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并找到適合具體景區的清潔能源且不會對景觀造成視覺污染。在中遠期,注重用氫能和生物質燃料改造文旅項目的重載交通,實現文旅項目的碳中和難點的突破。
3.創新引入碳定價機制
碳中和文旅產品,是指為應對文旅業碳中和而謀劃的創新嘗試,堅持公開透明的原則,通過與專業的第三方機構合作,按照游客自愿申報的方式,計算出相關文旅產品產生的碳排放,游客通過購買碳中和文創產品和參與碳中和項目來實現出行的碳中和目標。文旅產業可根據社會經濟的發展情況,將該項政策逐步推進,作為社會碳稅等制度的補充。
4.全方位重視ESG發展
ESG是社會責任投資的基礎,是綠色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和旅游業的運轉包括游客、企業、政府三個主體,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游客的出游頻次和出行距離將越來越高,低碳綠色的出游方式也越來越重要。可通過倡導注重綠色低碳文旅消費、企業從供應端創新和運營、政府政策引導三個方向進行努力。
倡導游客支持綠色飲食,大力提倡合理的素食習慣;通過多方位的措施,制止消費端的食物浪費。文化和旅游參與主體注重采用綠色技藝,從建筑房屋節能改造、衣物曬干代替烘干、降低熱水溫度和合理控制空調溫度等著手。同時,積極在文旅項目中嚴格執行所在城市發布的垃圾分類實施方案。
文旅企業重視低碳產品的創新,如零碳創意館、碳中和科普展覽、低碳徒步線路、低碳研學課程、低碳文創產品開發等,注重新建項目的提效降耗,發揮共享經濟的紅利,關注企業環境、社會、治理績效。企業的有效作為不僅能夠從供應端推動碳中和的實現,而且能夠實現綠色消費品閉環的規模經濟、降低游客購買的成本。
政府可在推動文化旅游碳中和研究、媒體宣貫、編制規范和標準等方面下功夫,為社會營造低碳綠色的氛圍。通過節能補貼、林業碳匯、包裝治理、光盤行動等政策制度的完善與實施,適當補償游客的新增成本,鼓勵企業更加積極地參與到碳達峰碳中和進程中來。
據有關機構預測,2025年中國旅游人數或將突破100億人次。龐大的客流量必將會制造更多的碳排放,需要政府、企業、游客等多方為實現文化旅游的碳達峰、碳中和做出提前的布局和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