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勇 張硯
與草原、濕地,或者人工固碳技術相比,森林是天然的生態系統大碳庫,除了減輕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的影響外,森林在全球碳循環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地球生態系統的關鍵組成部分。但是,作為固碳“主力軍”,如果無法良好經營,森林反而可能成為碳排放大戶。全球目前因森林退化和森林砍伐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就占年總排放量的12%左右,這一數據意味著,加強森林可持續管理對于實現碳減排來說具有雙倍的效應。
一般認為,碳中和需要通過增加碳匯和節能減排兩種途徑,以達到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與吸收的二氧化碳總量相抵消的目的。在我國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連續30多年保持雙增長的背景下,森林碳匯支持實現碳中和目標的能力也在持續提升。在持續造林的基礎上,通過森林認證的方式保護好現有森林,不僅可以實現森林的可持續經營與利用,也能有效穩定森林固碳能力、維持森林碳匯水平。
國際森林認證的發展現狀
森林認證作為促進森林可持續經營的工具,其目的是通過第三方評估,驗證森林經營過程中以及木材加工企業的產銷鏈條中是否踐行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在森林經營方面主要表現為:林地的管理和利用可以保持其生物多樣性、生產力、再生能力、活力,實現生態、經濟和社會功能的潛力,且不會對其他生態系統造成損害;在產銷監管鏈條上則體現為林產品企業原料可追溯,以及可證實來自可持續經營的林地。
目前國際上通用且使用頻率較高的認證體系有森林認證體系認可計劃(Programme for the Endorsement of Forest Certification Schemes,PEFC)和森林管理委員會(Forest Stewardship Council,FSC)兩大主導體系。PEFC認證理事會于1999年成立,總部設在瑞士日內瓦,在世界各地有80多個成員,包括55個國家成員和31個國際利益相關者成員。PEFC認為,分布在世界的森林有高度多樣化的特征,因此秉持不制定統一通行的認證標準的原則,通過監督、核準和調整世界各國家森林核證制度文本及實施情況,認證各國的標準是否符合可持續森林管理要求。其成員國的認證產品,均可獲得PEFC認證標簽的背書。
FSC委員會1993年創立于加拿大多倫多,其本身不進行認證工作,而是在全球授權了19家機構進行認證評估,并對授予認證單位進行定期追溯。與PEFC相比,FSC對于企業認證和小型或低密度管理森林的認證頻率更高。其委員會認為,森林認證的意義除了維持生態屏障,還有可持續提供木材、藥用植物、食品等經濟產品的價值。因此,FSC認證一方面非常重視評估林地的保護價值,包括林木資源和其支持的物種的多樣性維持,另一方面,也希望通過提升FSC認證影響力來幫助相關企業通過踐行社會責任獲得收益。目前,FSC在建筑、家具、商品外包裝和服裝企業認證方面占據了相當份額的市場,截至2020年,委員會為4萬余家企業頒發了認證證書,體現了其在企業產品和林產品產銷監管鏈條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我國推動森林認證對綠色發展的多重意義
我國的森林認證體系(China Forest Certification,CFCC)于2001年開始啟動建設,2010年成立國家林業局森林認證工作領導小組和中國森林認證委員會,2014年與PEFC實現互認。CFCC分森林經營、產銷監管鏈、非木制林產品、生產經營性珍稀瀕危物種、森林生態環境服務、竹林、碳匯林、森林防火幾大類。截至2021年4月,CFCC已認證林地面積580多萬公頃,為361家企業頒發了產銷監管鏈認證證書,并對62家非木質林產品企業進行了認證。
推動中國森林認證與我國的綠色發展理念一脈相承:
其一,森林認證為監督森林的可持續經營提供了新途徑。在我國的森林資源中,國有林場占據了較大比重,但由于在長期經營中存在管理粗放、規則僵化的問題,森林撫育不到位、森林質量不高現象在過去屢見不鮮。森林認證的引入和推進相當于是在政府之外增加了一個監督手段,第三方的監管可以對現行管理體制進行有效補充,進而促進國有林場提高管理能力和森林經營水平,保障森林可持續運營。對于在日常經營中長期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監督手段的集體和個人經營的森林來說,申請森林認證也可以打造并保障良好森林經營者的品牌聲譽,這有助于更多森林經營者走向可持續經營之路。
其二,森林認證為企業帶來更多潛在的經濟效益。在林產品貿易方面,隨著全球采購企業和消費市場對木制品原料來源越來越重視,認證產品在工程招標中愈發受到歡迎,甚至逐漸成為硬性要求,以及國內企業進行產品國際出口的必需品。因此,推動中國森林認證體系的知名度和認可度的提升,將鼓勵企業主動在不破壞環境的基礎上提高對森林資源的合理利用水平,從而借助資質互認,跨越貿易壁壘,進入國際市場。此外,我國除PEFC通用認證類目之外(森林運營認證、產銷監管鏈認證),還開發了其他頗具特色的認證項目,如非木制林產品認證、森林生態環境服務認證,這些項目可以全方位助力認證森林經營者提升經濟收益,通過經濟效益促進生態效益和綠色發展能力的增長。
其三,森林認證能更好地助力中國實現碳中和目標。首先,從自然保護的層面來說,以認證體系監督森林運營和鼓勵企業使用可持續森林原料,可以減少森林破壞、增加森林恢復、鼓勵人工林發展、避免森林火災,幫助維持森林的面積和生態功能,使森林的固碳能力保持在合理水平。
其次,產銷監管鏈認證對木質林產品原料來源的可持續性進行了限定,從而對林產品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進行了限制。目前對木制林產品固碳和碳排放的計算是依據產品的壽命和年衰減率進行的,一般認為,在一定年限內木制林產品的碳儲量和排放量等同。森林認證可以佐證木材原料的來源林是否具有較好的碳匯效應,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論證認證產品自身是否符合碳中和要求。
再次,我國的森林認證體系包含碳匯林認證,通過在碳交易平臺出售碳匯或者企業認購碳匯林經營權的方式,可以有效平衡其他企業的碳排放與吸收數量,助力碳中和的目標達成。同時,對于以可持續的方式利用森林資源的林區來說,認證碳匯林幾乎不需增加管理成本,還能夠增加森林附加值,這就自然削弱了森林經營者砍伐森林的經濟動機。
以林產品綠色政府采購促進綠色供應鏈建設
積極落實綠色采購和原材料審查可以為企業帶來多方面的好處:一是企業可以通過產品上的認證標簽提高企業形象,開拓注重環保的綠色消費群體市場;二是增加合法可持續要求可以幫助企業篩選可靠的供應商,獲得森林認證或者合法可持續認證代表了森林經營者的管理能力和經營能力,與這類供應商合作可以減少供應鏈風險;三是有利于跨越外貿和政策性采購的門檻,也可能獲得協會或相關政府部門的補貼。
然而,當前來看,除了對外貿和政府招標項目需求較大的林產品企業外,其它國內企業進行森林認證或者審查林木原材料來源的積極性還有較大提升空間。這是由于我國的林產品產業還處于上升發展時期,需要資源保障,因此部分企業對木材資源價格和供應周期的重視程度高于對其來源可持續性的關注。對于原材料采購自農戶的企業來說,認證工作也存在增加時間和價格成本、需要投入長期的管控監督措施來保證證書效力、管理難度大等阻礙。
企業主體的能動性決定了林產品綠色供應鏈建立的規模和成效,在我國CFCC認證已具備一定規模和認可度的背景下,國家角度的林產品綠色政府采購會成為鼓勵綠色供應鏈發展的重要手段。
林產品綠色政府采購(Green procurement policy for forest product)是政府在購買商品、服務、工程過程中重視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的體現,選擇那些符合國家綠色認證標準的產品和服務進行采購。其發展與森林認證的關系密切。在英國、大多數歐盟國家和美洲國家,FSC和PEFC都是通用的認定林產品屬于政府綠色采購范圍的A類證據,認可度最高、最普適。從較早開啟林產品綠色采購政策的英國來看,據其木材貿易聯合會(Timber Trade Federation,TTF)統計,政府綠色采購政策在各部門廣泛執行后,極大推動了全國范圍內認證林產品供應量的上升。因為,盡管公共部門占整林產品的市場份額較小,但在大型建筑中使用認證林產品會得到極大促進,大部分承接政府采購項目的大型企業也會更傾向于直接提供A類證據。
在我國推行林產品綠色采購政策的意義是多重的:
首先,保持森林的生態效益屬于公共服務的一部分,可能存在市場失靈的問題,而政府的綠色采購可以在一定范圍內促進企業進行森林認證、提高森林經營水平和可持續發展水平,在直接監督和管理國有林地外,促進了我國企業、集體經營的森林的可持續性。特別是能參與政府訂單供應的企業一般都是規模較大企業,其經營的林地面積較大,通過進入政府采購市場,獲得可觀的生態環境效益。
其次,綠色政府采購會對私人消費和企業貿易起到示范和引導作用。政府采購市場處于供應鏈終端,政府制定林產品綠色采購政策,將為從源頭建立綠色供應鏈產生示范效應和信號作用,提升相關行業頭部企業進行森林認證的積極性,引導生產企業在未來的產品生產中自發采購可持續原料。個人消費者雖然對認證林產品的需求動機較低,但對毀林、生物多樣性等社會議題有所關注,政府的綠色采購計劃也能助力消費者的觀念轉變,幫助其意識到認證產品的意義,從而進一步促進企業的綠色采購。
綜上所述,在我國,政府的林產品綠色采購能對行業內綠色供應鏈的建立起到較強的帶動作用。在行業逐步發展、規模企業逐漸增多的情況下,企業應對市場和貿易的需求,也有一定主動性進行森林認證和綠色供應鏈管理。兩種效應疊加,能夠有效地減少非法采伐、提升森林管理能力,從而有助于我國森林發揮其應有的生態價值,助力碳中和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