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道潔
摘要:為探究在新冠疫情背景下新租賃準則對我國零售企業造成的影響,本文首先敘述了新租賃準則的核心內容,其次分析了疫情防控期間新租賃準則對零售企業的影響,最后提出了零售企業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新租賃準則;零售企業;經營租賃;經營租賃
2018年12月財政部發布《企業會計準則第21號——租賃》(以下簡稱新租賃準則),并于2019年1月起分步實施。原租賃準則中將租賃劃分為融資租賃和經營租賃,由于經營租賃只需在附注中披露相關細節,使得報表使用者難以從財務報表中獲得企業通過租賃取得的資產和承擔的負債數據,無法比較通過借款或租賃取得固定資產的企業經營狀況。新租賃準則通過承租人租賃確認了使用權資產及租賃負債的方式,彌補了這一隱患,使會計信息能夠更加真實地反映企業財務狀況,滿足報表使用者的需求。然而就在2020年1月,一場重大黑天鵝事件——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下文簡稱新冠疫情)暴發并迅速蔓延開來,零售業是國家最重要的行業之一,但受新冠疫情的影響,交通受到限制,商品難以流通,零售企業資金周轉困難,進出口貿易受挫。由此可見新冠疫情對零售業所造成的沖擊之巨,并且隨著時間的發展還將面臨著更多不斷冒出的新難題。本文將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背景下分析新租賃準則對零售企業所造成的影響,并提出對應策略。
一、新租賃準則的主要變化
(1)對舊租賃定義進行了補充及完善,添加了租賃識別、分拆以及合并等內容。新租賃準則定義為:租賃,是指在一定期間內,出租人將資產使用權轉讓與承租人以獲取對價的合同。與原先不同的是,新租賃定義將租金一詞修改為了對價,由此可以看出只需對價的合同便可交換租賃資產,不再限于租金,說明了支付手段的多樣化。從租賃分拆與合并來看,承租人可以基于對企業有利的考量,或一定的商業目的,租賃合同需要被分拆或者合并,新租賃準則中說明了多份合同合并為一項合同的條件,也對租賃和非租賃合同的分拆,作出細致的規定。
(2)新租賃準則明確了“資產使用權”,取消了經營租賃和融資租賃的分類。同時,新租賃準則進一步明確了需重新確定租賃付款額的情形以及租賃變更的會計處理,新增了短期租賃和低價值資產租賃的定義,并對其識別和會計處理進行了相關規定。在新租賃準則的要求下,承租人需對除短期租賃和低價值資產租賃外的所有租賃,確認租賃負債和使用權資產,并分別計提折舊和利息費用。
(3)改進了承租人后續計量。新租賃準則對承租人的后續計量進行了改進,明確規范租賃變更和選擇權重情形下的會計處理方法。在新租賃準則下承租人對續租或購買選擇權的評估發生改變時,相應的需重新計量租賃付款額及租賃負債。并且,在原合同條款之外的租賃范圍、租賃對價、租賃期限的變更,承租人應當將其一項單獨租賃或租賃變更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或重新計量租賃負債。
(4)完善了相關列示及信息披露要求。新租賃準則中引入了使用權資產、租賃負債等不少新概念,并進行區分列示。對承租人而言,能有效減少其利用經營租賃進行表外融資的操作空間,進而提升企業的會計信息質量,利于企業風險管理意識和發展意識的提高,也有助于財務報表的準確性和實用性,以滿足報表使用者的需要。
二、疫情防控期間新租賃準則對零售企業的影響
(一)企業資金困難
疫情防控期間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限制出行的政策,多數零售企業也選擇了停工停產,這樣就造成了工廠大量產品堆積、不能按時提交訂單、生產經營成本大幅提高等難題,加上缺乏消費者情況下,使得大量以線下為主的零售企業固定資產處于閑置停用狀態,只要處于營業狀態,場地租金及人工成本都是無法避免的問題,現金流入不敷出。新租賃準則下將經營租賃業務進行了資產化處理,這會導致企業在采用新租賃準則的初期資產和負債規模大幅度增加,致使零售企業財務風險提高,償債能力降低。這將會導致零售企業在銀行等金融機構的信用評級受到一定影響,造成放貸規模減少或貸款利率上升,從而增加零售企業的融資難度。
(二)實務操作難度提升
受新冠疫情的影響,許多企業為維持最低的正常運轉,不得不采用遠程辦公的模式。就零售企業來說,要實現數字化辦公,則需先對員工們進行一定程度的培訓及統籌分配,員工也會因為在家辦公而產生一定的惰性和不適應,導致工作效率受到影響。而在此情形下,新租賃準則對于承租企業而言,會大量增加財務會計人員的會計核算工作量,以及延長了關于租賃業務的會計處理流程,這是由于新租賃準則對于除了豁免項目以外的租賃業務,全面應用資本化處理和現值會計核算方法導致的。復雜的實務操作對于在家辦公財務人員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三)給企業決策帶來影響
歷經此次疫情的沖擊,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消費觀念、消費意愿都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生鮮電商的崛起就是最好的例子,由于疫情防控期間大部分居民不得不在家做飯,大型生鮮電商和超市到家業務所具備的供應鏈優勢(包括及時配送和預裝包菜、半成品菜等生鮮標準化)將進一步助其搶占市場份額,而傳統型零售企業則面臨著缺少消費者的困境,如何針對消費者的需求作出正確的決策,將是零售企業所面臨的難題。而新租賃準則實施前,多數零售企業在選擇租賃資產時,為了避免較高的資產負債率,會采用經營租賃的方式。新租賃準則實施后,企業面對新的申報和披露要求,應該如何調整租賃資產決策,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其帶來的影響。總的來說,如何把握市場的變革方向,制定企業的發展戰略,并根據新準則的要求,做出最有利的決策,將是零售企業如何在這次疫情“寒冬”中生存下來的關鍵。
(四)傳統型零售企業轉型難題
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多數零售企業均岌岌可危,現金流入不敷出,而傳統型零售企業的經營環境最為惡劣,疫情導致的行業洗牌,最終會讓大多數缺少供應鏈優勢的傳統型零售企業淘汰出局。與之不同的是,以社區超市等新型零售卻實現了反超增長。傳統型零售企業往往缺乏危機意識,沒有形成系統的、完善的風險管理體系,對市場的缺少正確的認知,以短期的利益為主導。而近年來網絡零售的崛起,又進一步沖擊了傳統型零售企業的市場,可見傳統型零售企業已經到達了“瓶頸期”,唯有推動企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布局,以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相結合驅動零售業與供應鏈重組,才能更好地應對市場發展趨勢。
三、應對方法
(一)發展租賃新模式
中國的租賃市場與發達國家相比起步較晚,多數的零售企業在日常經營之中所采用的方式就是融資租賃和經營租賃。在新租賃準則的發布下,企業則無法利用經營租賃的表外融資優勢來降低自身的資產負債率,使之不得不嘗試和發展更加多樣的租賃新模式。對于零售企業來說,可以先從租賃合同方面入手,鑒于企業在疫情防控期間固定資產的大量閑置、現金流入不敷出,應適當提高低價值租賃和短期租賃的規模,從而一定程度地降低資產負債率的升高,緩解企業在疫情時期的財務壓力。
(二)加強對會計人員的培訓
我國的會計準則正不斷地與國際趨同,這將越來越考驗會計人員的專業水平,企業能否讀懂并合理使用一項新租賃準則,是離不開會計人員的理解與掌握的,不僅會計人員要具備自主學習會計準則的意識,企業也要建立系統的、配套的培訓體系為會計人員提供實訓平臺。疫情防控期間的在家辦公模式,則讓會計人員擁有更多的空余可支配時間,企業更應鼓勵其進行自我提升,只有會計人員成長起來才能有助于企業應對未來各種準則、政策變更的風險。
(三)加速企業轉型升級
傳統零售企業應積極用新技術來推動和重構企業供應鏈系統、物流系統、營銷系統、運營系統的數字化改造。由先前以商品為中心、靜態化、分割化的信息系統架構,變革為以用戶為中心、動態化、全關聯的信息系統。并且積極拓展線上零售業,整合自身優勢資源轉型,建立線上業務與線下業務一體的產業鏈布局,給予消費者一致的消費體驗和場景,加強開放創新服務,以適應市場需求的快速轉變。
(四)完善零售企業風險管理機制
完善企業日常經營中的風險管理體系,強化企業面對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管理機制,縮短突發情況下應急系統的響應時間,確保公司正常運營滿足消費者需求。在新租賃準則的實施下,企業也面臨著長期償債能力下降、財務風險增加的困境,這無疑影響了公司的正常經營。因此,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可以保證企業健康發展,在日常經營中,要重點培養員工應對危機的能力和心理素質,以新冠肺炎疫情和政策變化為教訓,提高零售企業應對風險的能力和市場適應能力。
四、結束語
本文基于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具體分析了新租賃準則的實施不僅給零售企業帶來了資金周轉緊張、償債能力下降、融資風險增加等困境,同時還有人員培訓難度提升、公司面臨生存的十字路口等各方面難題。危機往往伴隨著機遇,本文認為零售企業應重視這些問題,提出了企業要積極調整自身的租賃方針,以達到揚長避短來降低一定的財務風險;提升會計人員的專業水平,以便為企業提供創新高效的服務;優化企業業務模式,結合自身優勢資源開創新型零售產業布局;最后建立企業風險管理機制,在面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下同時確保公司的正常經營等商業策略,為零售企業的發展提供一定參考。疫情時代終將過去,但是對于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消費方式的影響是長期存在的,零售業作為與民生最為息息相關的行業之一,轉變已然是無法避免的,因此零售企業須加強與互聯網的有機結合,積極拓展社區配送,才能確保企業的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徐經長,劉暢.租賃準則的修訂及其影響透析[J].財會月刊,2019(03):57-61.
[2]趙菁.新租賃準則調整及會計處理實務分析[J].財會通訊,2020(05):90-93+98.
[3]吳越.承租人視角下新租賃準則對零售業的影響[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19.
[4]蘭虹,趙佳偉.新冠疫情背景下新零售行業發展面臨的機遇、挑戰與應對策略[J].西南金融,2020(07):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