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博,鄒浩彥
(1.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 第一飛機設計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089;2.空裝駐西安地區第一軍事代表室,陜西 西安 710089)
近年來,隨著多電(ME)/全電(AE)飛機[1-4]概念的提出,液壓能和氣壓能逐漸被電能替代。原先由液壓和氣壓驅動的裝置轉為由電能驅動。電能的廣泛使用,對飛機電源系統容量提出更大的要求,例如B787的電功率[5]達到了1.4 MW。雙向DC-DC變換器[6-8]作為ME/AE飛機電源系統電能轉換的重要部件,對ME/AE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其具備高可靠性,高轉換效率以及較小體積的優點。但由于系統中負載的多樣性和環境不確定性等因素,對變換器的穩定運行(例如輸出電壓紋波增大等)造成負面影響。文獻[9]以控制變換器輸出電壓為目的,設計了基于Super-Twisting(ST)滑模算法的Buck-Boost電路控制器,在輸入電壓和輸出負載大擾動下,獲得滿意的性能。
本文針對雙向DC-DC變換器自身特點,設計了基于ST算法的電流內環+電壓外環的雙閉環控制器,并給出了電路參數計算和控制器設計方法,同時實驗證明該變換器在雙閉環控制算法下,系統具有更好的響應速度和魯棒性。
圖1為一種航空電源系統的組成結構,雙向DC-DC變換器的作用為母線通過雙向DC-DC變換器向蓄電池充電(正向);緊急情況下,蓄電池通過變換器放電(反向)以保證重要機載用電設備正常工作。
雙向DC-DC變換器拓撲為一半橋式雙向DC-DC電路。其工作在正向(Buck)模式下的工作階段分解如圖2所示;工作在反向(Boost)模式下的工作階段分解如圖3所示。

圖2 正向模式下的工作階段

圖3 反向模式下的工作階段
圖2、圖3中:當S2工作S1截止時,電路中的能量流動方向為U1至U2;當S1工作S2截止時電路中的能量流動方向相反。經過分析可知,S1和S2互補導通,且U1,U2間關系相同,變換器可逆性良好;且可實現平面坐標系下的兩象限運行。
由ST算法理論可知,ST由兩部分組成:滑模面是時間上的積分;滑模面是一個連續函數,即:

當滿足 α>H/KM,λ2>2(αKM+H)/KM,0<ρ≤ 0.5,ST 有限時間收斂于滑模面原點,其中,α,ρ,H,λ均為正常數。又因ST不需要任何有關滑模面在時間上的微分信息,若ρ=0.5,則系統將最大可能實現二階滑動模態[9-11]。控制策略框圖如圖4所示。

圖4 控制策略框圖
取電流內環滑模面s1,2=iL-Iref,電壓外環滑模面s3,4=V1,2-Iref。由李雅普洛夫穩定性判據分別進行穩定性分析,可知當滿足式(2)時,系統是漸進穩定的。

變換器設計要求見表1所列。

表1 變換器參數
根據表1的電路參數,開關管開關頻率為40 kHz、最大需要承受電為120 V、電流為25 A,擇型號為IRFP4768PbF的N溝道增強型MOSFET。
圖5給出了PWM信號中斷程序流程。在i時刻ePWM1和ePWM2計數器同時開始計數,并觸發ADC轉換信號,i~i+1時刻間,共采樣10次并處理,同時在i+1時刻更新占空比輸出2路帶死區的互補PWM。

圖5 PWM程序流程
選 取 控制器參數 α1, α2, α3, α4分別為 100,100,500,501 ;λ1, λ2, λ3, λ4分別為 0.15,0.11,6,1.28。實驗平臺主要由上位機(CCS9.0)、可編程直流電源、電子負載、雙向DC/DC變換器和DSP28335控制電路等組成,如圖6所示。

圖6 實驗平臺
圖7、圖8分別為Buck、Boost模式實驗結果分析。由圖7和圖8可知,ST雙閉環算法具有良好的啟動性能,系統響應時間端、曲線平滑;負載/電源擾動下,輸出電壓保持不變,系統魯棒性好。

圖7 Buck模式實驗結果

圖8 Boost模式實驗結果
本文針對半橋式雙向DC/DC變換器在電源/負載擾動下的非線性問題,設計了基于ST算法控制器,確定了控制框圖,并在不同模式下對系統的啟動、電源/負載擾動情況下的性能進行考核。結果表明系統能實現能量雙向流動,系統紋波小、動態響應速度快、魯棒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