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話故事以通俗的語言,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吸引兒童,喚醒兒童的想象力,是兒童閱讀初始階段的最佳讀物之一。幼兒階段兒童的閱讀多以繪本、圖畫書等多圖畫的閱讀為主,童話故事以圖文結合的形式,并逐步淡化插圖的作用,以插圖為輔,文字為主的特點,逐步引導低學段學生建立語言體系,幫助學生閱讀從短篇到長篇,從淺顯到深入,從片段到連續。逐步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低學段的學生好奇心強,有極大的表現欲和求知欲。這些欲求應該滿足,才能呵護一顆童心,帶學生走進語言文學的大門。童話類課文的教學不應該只是識字、寫字、讀文,讓學生想一想,編一編,演一演。通過童話類課文的編演,讓課堂充滿奇思妙想和歡聲笑語,是引導學生感知童話故事的有效方法。那么,教師如何正確引導低學段學生在編演中感知童話語言的特點,促進低學段學生童話故事的編演能力呢,下面將結合我的課堂實踐進行歸納和探究。
一、學生編演能力的促進應梯度上升,逐步指導
(一)編演詞句;編演片段;編演全文
學生對文字語言的感知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個由詞到句,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由篇到文的過程。讓學生從理解并演繹一個詞,一句話開始,有梯度的進行感悟和訓練,使學生對童話類課文的編演能力有序上升,逐步掌握。
如在一年級下冊《小猴子下山一課》故事簡單易懂,情節反復,句式多處重復,但在看似重復的句式中,由于情境的細微變化,作者用到了不同的動詞。恰當的動詞運用,使語言更加精準。如第一自然段的“他看見玉米結得又大又多,非常高興,就掰了一個,扛著往前走。”“掰”“扛”兩個字,形象的寫出了小猴子的動作,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這兩個動詞的意思,課堂上我讓學生來做一做動作,通過動作表演,學生明白了用手把東西分開就是“掰”,用手把東西放在肩上就是“扛”。動作展示活躍了課堂氣氛,加深了學生對詞的理解,也激發了學生的表演欲望,在接下來的課文學習中,學生紛紛用做動作的方式表演出“扔”“摘”“捧”“抱”等動詞。在熟練的掌握了詞語之后,引導學生對整句話的理解:“小猴子是怎樣看見玉米的?”“怎樣表現出高興呢?”通過引導讓學生演一演小猴子,用連貫的動作來做一做小猴子下山來的所看、所想、所做。
(二)演繹故事;續編創演;自主編演
童話故事想象奇特,情節生動,用擬人化的手法給學生們創造了一個美妙的童話世界。感知童話故事,激發學生的創造力是童話故事教學的最終目的。童話故事的表演,由對關鍵詞句的理解,到對整篇文章的把握還遠遠不夠。學生對童話故事的感知能力應有這樣的一個過程:正確理解詞句;展開合理想象,補全留白,豐富故事情節;把握故事發展脈絡,續編故事;自主創編童話故事。整個能力訓練是一個一脈相承,螺旋上升的過程。
學生在能根據詞句,正確表演出童話故事之后,可以針對某一個情節,引導學生帶入情境,展開合理的想象,提高學生對故事的理解和編演能力。如在一年級下冊《咕咚》一課,第二自然段有這樣的一句話:“兔子嚇了一跳,拔腿就跑。小猴子看見了,問他為什么跑。”作者沒有對小猴子的語言神態有詳細的描寫,當學生能抓住“拔腿就跑”理解并表演兔子的驚慌失措之后,我抓住留白部分引導學生:“小猴子看到驚慌的兔子時會怎么想呢?會露出怎樣的表情呢?會怎樣去向兔子詢問呢?”通過引導學生紛紛說出小兔子“吃驚、好奇”的反應,進而讓學生來當小兔子,和“小猴子”一起表演相遇時的畫面。進而延伸到接下來的課文學習,讓學生想象其他小動物會怎么想,怎么做,把課文中直接敘述的語言形象化,讓更多的同學加入到課文表演當中。
上述的訓練是引導學生在理解課文語句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性表演。當學生達到了一定的能力之后,還可以引導學生在理解整篇童話故事的發展情節之下進行進一步地想象,續編故事。從二年級上冊開始我們就可以逐步培養學生續編故事的能力。如在學習寓言童話故事《坐井觀天》時,讓學生們來想一想,青蛙從井底跳出來之后看到無邊無際的天空,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并試著表演出吃驚的表情,懊悔的語氣。二年級下冊《蜘蛛開店》一課,已明確提出了續篇故事的要求。學生以課文中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為依據,展開合理的想象,編演故事,不僅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能促進學生的創造能力,為中段學生學會自己創編故事打好基礎。
二、多方面配合,維護學生的編演興趣
(一)合理使用道具
為了活躍氣氛,帶入情境,同學們編演童話故事還需要使用適當的道具。一個頭飾,一件衣服,會更加激起學生的表演欲望。在對學生的編演能力訓練之初,課堂上我會提前給學生們準備動物頭飾或道具。如在一年級下冊《動物王國開大會》中,當我拿出老虎、狗熊、狐貍等小動物們的頭飾時,同學們為了演好角色,紛紛用心查找狗熊幾次通知中出現的問題。故事表演結束之后,同學們已經明白了通知應寫清楚時間、地點,才能讓被通知人及時參會的知識點。到了二年級上冊的童話教學中,不妨讓學生自己動手來準備頭飾或小動物的服裝?!逗倩⑼芬徽n中,讓學生穿上狐貍和老虎的服裝,學生便能把狐貍“神氣活現,搖頭擺尾”,老虎“半信半疑,東張西望”的特點表演得惟妙惟肖。
(二)合理拓寬場地
學生的編演能力需要逐步的訓練和培養,也需要得到不斷的認可和贊揚。為了增加學生的成就感,保持學生的表演欲望,教師可以創造多種機會,給學生施展自身魅力的舞臺。利用語文課堂,讓學生表演故事片段,也可以給學生一節表演課,讓學生自己來演繹。同伴的掌聲和笑聲,對參加編演的同學來說將是極大的鼓勵。教師也可以把同學們的故事表演錄制成視頻,分享給家長,讓學生的表演得到更多的認可。舉辦一場童話故事匯演,布置合適的場景,邀請家長和同學進行現場觀看。每一次的展示都將促進學生能力的提升,成為學生最難忘的記憶。
以演促教,以趣促學。學生通過編演童話故事,加深了對字句的理解,提高了語言感知能力。教室變成了學生的舞臺,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但學生編演能力的培養,需要教師逐步的訓練和引導,讓我們慢下腳步,走下講臺,讓學生站在課堂的中央,展現他們的奇思妙想,讓生命的成長星光閃爍,熠熠生輝。
作者簡介:徐美(1987.04-),女,漢,河南許昌人,大學本科,中小學二級。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