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紹杰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 北京 100000)
Greenwood & Jovanovic (1998)通過研究經濟增長、金融發展和收入分配之間的關系,通過設定假設“金融市場融資需要支付一個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付得起的固定成本”,發現了金融發展和收入分配存在“庫茲涅茨”倒“U”關系,并且隨著金融業的發展,收入分配差距會先增加,然后達到某一閾值之后逐漸減小;溫濤等(2005)在研究1952-2003年我國金融發展和農民收入的數據時發現,我國金融發展并沒有給農村居民帶來明顯的收入增加,二者沒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他進一步分析我國的金融結構和金融制度,提出了金融發展要謹防結構和功能相背離的建議;王小魯、樊綱(2005)發現,我國城市與農村之間、東中西部地區之間和高中低階層之間的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形成了高儲蓄率的現狀;鄧鑫磊(2015)利用我國1995-2010年的經濟數據進行實證,最終確定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年期存款利率、城鄉收入差距等變量對我國城鄉居民儲蓄水平的影響程度;在朱家明等(2016)構建的實證模型中,被解釋變量為中國居民存款儲蓄余額,解釋變量選取人均可支配收入、國民總收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和CPI物價指數得出了居民財富情況一定程度上可以由居民儲蓄余額的多少來反映的結論。
根據上述文獻可以發現,即使存在城鄉二元效應,但國內國外的學者都一致認為金融發展有利于居民收入的增加。對于居民儲蓄,著名的理論有凱恩斯提出的絕對收入理論、弗里德曼提出的持久收入假說、杜森貝里提出的相對收入假說,不論哪一種理論都承認隨著人們收入的增加,儲蓄也會相應增加。但是目前卻沒有文獻論述金融發展會對居民儲蓄有什么影響。本文利用凱恩斯絕對收入假說理論對居民儲蓄行為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以解釋說明金融發展對居民儲蓄產生的影響。
絕對收入假說是凱恩斯提出的用語描述消費支出和收入之間關系的假說,該假說認為在通常情況下,總需求函數部分主要以所得為主要變數,消費支出和實際收入之間保持穩定的函數關系,收入增減消費也會隨之增減,但每一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費的比重原來越小,用于儲蓄的比重越來越大。根據凱恩斯的絕對收入假說,可支配收入是由儲蓄和消費支出組成的,用數學公式表達為:

由上述的公式可以推導出,儲蓄的表達式為:

根據凱恩斯的絕對收入理論,儲蓄就等于收入與消費之間的差,e表示的是很多無法觀測的因素。但是影響消費的因素有很多,因此消費函數的一元表達式為:

X為一系列影響消費函數的因素,這些因素就是凱恩斯所說的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將消費的一元函數帶入儲蓄的表達式中,可得到:

故影響消費的因素也會影響到儲蓄,這是本文研究的基礎。金融發展水平會影響到人民的消費,因此也會影響到人們的儲蓄水平,故本文主要通過凱恩斯的絕對收入水平進行實證研究,來檢驗金融發展水平對居民儲蓄的影響。
本文的數據均來自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以及政府的工作報告,樣本區間為1978-2016年,但由于我國股票市場發展較晚,因此股票市場的數據是從1990年開始的。本文所采用變量的符號與定義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定義
計算所有變量的均值、中位數、方差、最小值和最大值的數值如表2所示。由2表可以看出,1978-2018年以來我國城鄉居民平均年儲蓄為9232元,城鄉居民的平均收入為12930元,二者對比可以看出我國居民的儲蓄率很高。

表2 描述性統計
本文首先進行ADF單位根檢驗數據平穩性,變量Lnchuxu、Lnshouru、Stock、jigou、cpi均為一階單整序列。綜合AIC、SC、HQ檢驗準則確定VAR系統的最有之后階數為1階。基于VAR(1)系統,本文采取Johansen協整檢驗法檢驗變量之前的協整關系。最大特征值檢驗表明5%的顯著性水平下存在3個協整方程,同樣特征根跡檢驗表明5%的顯著性水平下存在3個協整方程,因此變量間存在協整關系。變量間的協整方程如下所示,其中括號中的數字為標準差。寫出其中的一個協整關系如下:

上式表明,在長期內收入對城鄉居民儲蓄具有顯著的提高作用。從金融發展角度來看,股票市場的發展對居民的儲蓄有顯著的抑制作用,并且這種抑制作用大于金融機構的發展帶來儲蓄增加作用。物價水平增加會促進居民進行儲蓄,但是這種促進作用不顯著。
協整分析只能說明變量之間長期內至少存在具有單向的因果關系,其并不能對變量之間短期內的因果關系方向進行全面具體的分析,因此需要進一步檢驗股票市場發展、金融機構發展、收入與城鄉居民儲蓄之間的因果關系。本文采用基于VECM模型中的格蘭杰因果關系檢驗法,根據檢驗結果,得到如下結論:在短期內,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和CPI均是顯著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Granger原因,而股票市場發展水平和金融市場發展水平均不是影響城鄉居民儲蓄的Granger原因,這說明金融發展的影響具有滯后性。金融市場的發展和CPI的增加是農民收入的Granger原因。
通過對城鄉居民儲蓄的預測誤差進行方差分解分析,可以了解金融發展各因素和收入是否為居民儲蓄的波動的重要來源以及他們的相對重要性。結果顯示除了來自自身的沖擊影響外,城鄉居民儲蓄的波動受到收入的影響最大,在3-5期,收入對城鄉居民儲蓄的影響有一個衰減的過程,然后繼續增加,最后達到30.88%。長期看來金融機構發展對居民儲蓄的影響大于股票市場發展水平對居民儲蓄的影響。
根據修正的向量自回歸模型對變量進行脈沖響應的分析,來探討居民儲蓄對居民收入、金融機構發展水平、股市發展水平的響應程度。結果顯示,居民人均儲蓄對與自身的反映是正向的,且隨著期數的增加這種正向的效應更加的顯著,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居民儲蓄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收入對居民儲蓄存在轉折點,在第5期時,居民儲蓄對居民收入的反應為負,即收入增加會使居民減少儲蓄,在前幾期儲蓄對收入的反應為正。居民儲蓄對股市發展說的反應比較小,在第10期已經接近為0。居民儲蓄對金融機構發展水平的反應與對收入的反應一致,即先為正再為負。
本文實證的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表3第一列是沒有加入金融發展水平進行的回歸,第二列是加入了金融機構發展水平的回歸結果,第三列是加入了金融機構發展水平和股市發展水平之后的回歸結果。第三列結果表明,上一期儲蓄的增加會正向影響當期儲蓄的增加量,收入增加會促進居民儲蓄增加,金融機構的發展水平的提高也會正向影響城鄉居民儲蓄的增加量,股票市場的發展對城鄉居民儲蓄的變動量存在負效應。

表3 回歸結果
根據城鄉居民人均儲蓄、人均收入、金融機構發展水平、股票市場發展水平以及CPI之間存在長期的協整關系,可以看出人均收入提升可以促進城鄉居民人均儲蓄的增加,收入的增加會使人們有更多的資金用來儲蓄;金融機構發展水平也能夠使人均儲蓄增加,這是因為金融機構發展水平提高會使整個市場的信息更加的對稱,使投資者不用因為“預防性動機”而持有部分的現金;股票市場的發展會使城鄉居民人均儲蓄減少,這是因為股票市場的發展會使人們基于投機動機將資金投向股票市場從而減少儲蓄。除城鄉居民人均儲蓄自身的影響之外,長期來看居民的人均收入對人均儲蓄的影響最大,金融機構的發展水平比股票市場發展水平對人均儲蓄的影響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