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婷 司玉娜 袁顯朋
(西京學院會計學院 陜西西安 710123)
伴隨新技術、新業態迭代更新,極具活力與高附加值的文化創意產業已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同時,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世界經濟結構經受巨大考驗,不穩定因素較多,各國都試圖通過增強核心競爭力來提升抗風險能力。提升文化軟實力既能增強核心競爭力,也有助于國家形象塑造。過去5年,我國文創產業增加值提高了66.09%,其中2019年達到44363億元,增長了7.8%,占GDP4.5%。十四五規劃中提出,文創產業要在產業規模和質量上取得雙重突破,達到萬億規模的要求。各地也出臺政策,致力于保障文創產業發展。但經濟基礎、重視程度不同,導致文創產業發展存在差異,為促使我國文創產業高質量發展,研究文創產業發展效率及區域差異顯得尤為重要。
近年來,國外學者對文創產業的研究集中在對文創產業內涵及門類等的定性分析,以及對個案展開的實證研究。UgnDaubarait和 Graina Startien明確了創意產業對國民經濟的影響,并對創意產業子部門進行系統化和評價;Pappalespore 等發現創意產業空間集聚通過提供消費和文化資本積累的機會,促進創意旅游業的發展。國內學者對文創產業的研究呈多元化趨勢。安景文、劉穎從動、靜兩個角度對北京市2006—2013年文創產業細分行業的投入產出效率進行研究,發現細分行業的效率存在明顯異質性;楊芳的研究表明,純技術效率低導致文創產業效率不高,提出環境變量對各個地區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的影響程度不同;喻勝華運用TOPSIS綜合評價方法構建文創產業質量指標體系,指出可通過提升市場化程度提高文創產業效率。
綜上所述,當前對于文創產業的研究從理論范疇到區域發展、產業經濟都有涉及,但又存在一定不足,如統計口徑不統一、只考慮經濟指標等。基于以上不足,本文結合《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2018)》和北京市統計局發布的《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參考創意產業、文化產業范疇,統一使用文化及相關產業的國家標準研究我國文創產業,選取反映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指標,采用Malmquist指數測度我國文創產業發展效率,為我國文創產業實現高質量、高效率發展提供參考。
數據包絡分析法(DEA)是由A.Charnes和W.W.Cooper等人創建用于產業效率測度的非參數前沿效率分析方法。該方法以產出、投入比值,在效率最大化的目標下,利用數學規劃模型對多個輸入、輸出決策單元進行相對有效性評價。由于文創產業市場化程度持續提升、投資環境不斷改善,行業整體在獲取資源投入方面的難度持續降低,更適應產出導向的BCC模型。
在BCC模型的基礎上,Fare等人進一步發展了由Sten Malmqusit提出的Malmquist指數(TFP,全要素生產率指數),用距離函數將TFP分解為技術進步變化(TC)和技術效率變化(TEC),TEC又細分為純技術效率變化指數(PECH)及規模效率變化指數(SECH)。與其他方法相比,Malmquist指數不需要要素價格信息與經濟假設,計算較方便,為此本文利用Malmquist指數模型測度文創產業發展效率。模型構建如下:

上式中,在規模報酬可變的條件下,TEC可以細分為PECH和SECH,表達式如下:

即TEC=PECH×SECH

其中,反映Malmqusit指數的TEP>1時,反映了全要素生產率從t時期到t+1時期效率相對提升;TEP=1時,則保持不變;TEP<1時,效率有所下降。同理,構成Malmqusit指數的三個指數TC、PECH以及SECH也要通過與1比較。TC>1,則技術進步;TC=1,則技術沒有變化;TC<1則技術退步。PECH>1,則技術效率提高;PECH=1,則技術效率不變;PECH<1,則技術效率降低。SECH>1,則規模報酬遞減;SECH<1,則規模報酬遞增。
為保證統計口徑統一以及數據的可得性,本文選取2013年至2019年全國31個省、直轄市與自治區(除港澳臺外)的文創產業為研究樣本,所需的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以及各地區統計年鑒、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根據Malmqusit指數模型要求,通過投入、產出兩類指標進行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結合已有研究,考慮到文創產業涉及各個行業且深入到日常生活中,因此產出指標除了常見的經濟效益指標外,還應增加社會效益。而科技創新促使產品功能優化,可以提升文創產品的附加值,保障文創產業有序發展,在投入指標選取時,從資本、人力以及技術創新角度選取了相應指標。Malmqusit指數模型測度文創產業發展效率的指標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Malmqusit指數模型測度文創產業發展效率投入產出指標
本文運用DEAP2.1軟件,采用Malmquist指數模型,對我國31個省份(除港澳臺外)2013—2019年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效率進行測度,并分析其地區間的異質性。
結合表2可以看出,2013—2019年間,我國文創產業全要素生產率波動較大,近些年呈上升趨勢,7年間,我國文創產業TFP指數整體為0.955,小于1,且從2013—2014年度文創產業TFP指數1.162下降至2018-2019年度的0.992,下降幅度達14.63%。主要由于技術效率指數增長率在這一期間整體下降幅度大,下降率達到10.17%所導致,同時,技術進步指數也出現了一定的下降,下降率為5.1%。兩者同時下降,產生疊加效應,使得文創產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整體下降態勢。
2013—2016年間,我國文創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呈波動上升趨勢,這一階段的上升得益于技術效率和技術進步均出現小幅度的波動增長,增長率分別為3.23%和1.67%。但值得注意的是,2013—2015年間,文創產業全要素生產率整體下降了33.22%,主要原因是技術效率指數和技術進步指數均出現下滑。而與技術效率指數下降11.73%相比,技術進步指數增長率下降了24.45%是更主要的原因。
2016—2018年我國文創產業TFP指數出現了更大幅度的下降,從2016年的1.221下降至2018年的0.794,下降幅度達34.92%。同樣,技術進步指數降低了25.5%是這一時期全要素生產率降低的關鍵因素。而2018—2019年文創產業TFP指數為0.992,較2017—2018年增長了24.94%,且超過2016—2018年的0.877。同期,技術進步指數增長率為25.17%,而技術效率則下降了0.33%。進一步說明,與技術效率相比,文創產業TFP指數受技術進步指數的影響更大。
通過上述分析,可以發現技術效率變化相對于技術進步變化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是有限的,也就是說純技術效率與規模效率的作用效應較小,關鍵因素是技術進步。并且,各個指標波動降低的拐點年份基本都在2016年之后,也就是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以后,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面對我國產業布局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的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挑戰,文創產業步入了高質量發展階段,短期內無法實現高水平的增長。同時,7年間,規模報酬整體呈現出遞增的趨勢說明我國在對于文創產業發展方面,整合企業、規范產業鏈也是亟需解決的問題。因此,對于文創產業而言,培養創新能力,加快技術進步效率,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
進一步將技術效率指數分解可以發現(如表2所示),文化創意產業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呈現波動變化的趨勢。2013—2016年,技術效率指數波動增加了3.23%,全要素生產率增加了5.1%,同期純技術效率增加了3.98%,而規模效率降低了0.69%,純技術效率的增長率遠遠超過規模效率的下降率。可以看出,純技術效率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規模效率的減小,最終使得文創產業技術效率在2013—2016年間呈現波動增長的態勢。2015—2018年,文創產業技術效率呈現下降趨勢,下降趨勢逐漸放緩,下降率為12.69%,同時TFP指數下降了34.92%,純技術效率和規模效率分別下降了10.54%和2.37%。2018年后,我國文創產業TFP指數開始回升,技術進步指數增加,技術效率指數減小,同期,純技術效率增加了5.14%,沒有完全抵消規模效率降低的5.17%,造成這一時期技術效率的降低。

表2 2013—2019年我國文創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及分解表
上述變化均可說明,在技術效率對TFP指數的影響方面,純技術效率的效用更加明顯。純技術效率大于1時,說明我國文創產業技術投入得到合理利用,基本獲得最大產出;而小于1則表明技術投入利用不佳,有待調整。因此,對文創產業而言,為適應高質量發展,既要培養創新能力,也要高效利用現有的技術資源。
整體分析了我國文創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和相關分解的指數后,針對我國31個省份2013-2019年間各年全要素生產率及整體水平展開分析。從中東西部(按國家統計局劃分標準劃分)以及以7年的整體全要素生產率為標準,對31個省份文化創意產業效率做出排名,進行省域文創產業效率的分析,如表3所示。

表3 2013—2019年我國文創產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動及排名
我國東中西部地區文創產業效率變動趨勢大致與全國整體狀態基本一致,如圖1所示。在2013—2016年間,三個地區的TFP在2013—2014年、2015-2016年間均大于1,且2015—2016年間,三個地區的TFP均處于測度的7年間的最高水平,分別是1.158、1.297和1.302。說明這一階段TFP指數得到提升,2014—2105年間均小于1,則TFP效率有所下降,且起伏較大,呈V字型變動;2015—2018年間出現下跌,其中2015—2017年間,東中西部均迅速下降,下降率為12.32%、39.71%、32.73%,2016-2019年間,中部地區TFP指數持續增加,增速達33.51%;東部和西部地區在2016-2018年間的下降率較之前減緩,分別為10.69%和19.89%;2018年后出現上升,東部地區增長較緩慢,為4.99%,西部地區則迅速增加,增長率高達46.54%。

圖1 2013—2019年我國東中西部文創產業全要素生產率趨勢變動
東部地區2013—2014年、2015—2016年、2018—2019年間文創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且均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區,分別為1.136、1.158和0.952;2014—2015年間,其TFP略高于整體水平;2016—2017年,東部地區TFP指數是唯一大于1的地區,說明在這一時期三個地區文創產業僅東部地區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但也要注意到,天津、浙江等7個省份與直轄市文創產業TFP均低于1,其中,河北省最低,為0.611;2017—2018年,三個地區文創產業TFP均小于1,東部地區的江蘇、山東、河北三省的指數均小于0.7,均值分別處于全國19、27和30位次;2018—2019年,三個地區僅東部地區文創產業TFP指數小于1,為0.952。2013—2019年間文創產業TFP平均值的前10名中有6位都是東部地區省份,除浙江省小于1外,其余5個省份均大于1;分解指數方面,文創產業TFP指數大于1的五個省份中,除了遼寧省技術進步效率指數為0.998,略小于1外,其余分解指數均大于1,說明這五個省份的技術進步、技術效率基本上可以實現高效發展。同時,值得關注的是,盡管2015年后,東部地區文創產業TFP呈下降趨勢,但2017—2018年的下降率為10.69%小于2016—2017年12.32%的下降率,說明東部地區文創產業TFP下降減緩,而且,2018年后東部地區文創產業TFP指數已經開始增加。
中部地區2013—2014年、2016—2017年文創產業全要素生產率均小于全國整體水平,分別為1.114和0.782。2014—2015年,中部地區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持平。2015—2016年、2017—2018年,中部地區文創產業TFP均大于平均值,2018—2019年則為三個地區的最高值1.044,且在2015—2016年間,中部地區文創產業TFP指數為1.297,是6年間最高的,同一時期,中部地區的8個省份文創產業TFP均大于1,說明中部地區各個省份在2015—2016年文創產業全要素生產率效率相對提升;在2016—2017年,中部地區8個省份文創產業TFP均小于1;2017—2018年,僅湖北省、黑龍江省兩個省份大于1;而2018—2019年,中部地區文創產業TFP指數大于1的省份增加至4個,分別為吉林、河南、山西和黑龍江,僅安徽一個省份低于0.9。但是,在中部地區2013—2019年間文創產業TFP指數的平均值排名方面并不樂觀,前10名中,中部地區僅有2個省份,為湖北省和吉林省,20名以后的,則有湖南、安徽和江西三個省份。但是,與東西部地區不同的是,從2016年開始,中部地區文創產業TFP指數開始上升,2016—2017年為0.782,2018—2019年增長至1.044,增長率為33.51%;說明中部地區文創產業TFP已經進入新一輪的增長中,同時,中部地區7個省份文創產業TFP指數整體均大于0.9,最低是江西省0.919,說明與東西部省份相比,中部省份文創產業發展效率整體水平更高。
西部地區2013—2014年、2015—2016年文創產業全要素生產率高于全國整體水平、東中部地區,分別為1.266和1.306;同期,僅重慶和廣西、西藏和青海4省份分別在2013—2014年、2015—2016年間文創產業TFP指數小于1,其余省份均大于1,說明西部地區這一階段文創產業TFP效率相對得到提升;2014—2015年、2016—2018年分別出現急劇下降的情形,分別降至0.779和0.702,均低于同期的東中部地區,且2017—2018年的0.702是觀測數據7年間,西部地區文創產業TFP指數最低的一年,也是三個地區中唯一小于全國整體情況的地區。尤其自2016年開始,西部地區文創產業TFP指數持續下降,2016—2017年、2017—2018年的下降率分別為32.73%和19.89%,但下降率已減緩,同期西部地區僅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文創產業TFP指數大于1,為1.122,其余省份均小于1,其中,陜西、貴州、內蒙古3省份的指數小于0.5;同期全國范圍內,這三個省份相應指數也處于靠后的位次。2018年后,西部地區文創產業TFP指數迅速上升,2018—2019年為1.028,增長率達46.54%,且有6個省份的指數大于1。在西部地區2013—2019年間文創產業TFP指數的平均值前10名排名方面,與中部地區一樣,僅有兩個省份進入前十名,西部地區省份在20名以后的位次中,占據6位,內蒙古自治區處在第31位,這說明當前西部地區文創產業TFP指數與東中部地區差異極大,且地區內部發展極不均衡。
本文基于Malmquist指數對2013—2019年我國省域文創產業發展效率進行測度,發現我國文創產業整體發展效率不高,東部地區波動相對較小,中、西部地區波動較大,地區差異較明顯,且文創產業發展效率并未完全遵循傳統經濟狀況,各地區在文創產業效率提升方面均有較大提升空間;技術進步指數是助推文創產業發展效率提升的關鍵因素,技術效率指數的驅動程度較小,其中純技術效率指數波動的影響程度高于規模效率指數,說明加強創新能力的培育、加快技術進步和高效利用現有的技術資源,對促進我國文創產業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效率非常重要。結合上述結論,本文針對提升文創產業發展效率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提升創新能力,增強文創產業科技含量。創新是產業發展的內驅動力,我國文創產業科技含量尚不能完全滿足產業發展要求,因此需要不斷提升創新能力,增加科技含量,完善創新環境。一方面,加速促進技術創新各個要素的有機融合,如升級迭代的信息技術賦能文創產業,實現產業數字化轉型,整合提升產業鏈,提高技術先發優勢;另一方面,深化產學研結合,提高創意人才培養質量,通過設置創意課程、構建產教聯盟、完善協同育人等舉措,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智力和技術的支撐。
第二,加強產業融合,鼓勵城市群協同發展。文創產業是文化、科技和經濟深度融合的產物,包括了如廣播電視電影的核心產業和文化旅游、基礎設施的延伸產業。打破產業邊界,優化產業結構,加強合作關系,形成內核競爭力,強化文創產業價值鏈,提升發展效率。同時,基于不同經濟基礎、資源配置導致我國文創產業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狀,各區域應挖掘自身特色、尋求區域間合作,從而達到優化配置提升效率、擴大產業規模、實現區域協同發展的目的,最終促使我國文創產業質量和效率的提高。
第三,優化扶持政策,差異化改善措施。當前,我國文創產業發展效率區域差異明顯,這是由于我國東、中、西部經濟發展基礎、科技創新水平、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存在差異,因此不同地區應當結合實際情況調整相關稅收優惠、產業扶持、政府資助等政策。同時,文創產業發展相對落后的地區也可引進發達地區的人才與資金,從而實現文創產業的良性循環和效率整體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