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嘉興 王厚明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這是中國共產黨的精神之源。”偉大建黨精神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優良作風、偉大品格,內涵豐富、意境深遠,跨越時空、歷久彌新,是中國共產黨特質的生動寫照。偉大建黨精神四個方面的內涵是一個有機整體,是理論邏輯、歷史邏輯和實踐邏輯的高度統一。從其思想內涵蘊含的基本特征看,充分體現了政治上的清醒堅定、信仰上的矢志堅守、使命上的勇于擔當、宗旨上的忠誠踐行,具有鮮明的真理性、開創性、實踐性和人民性。
熔鑄信仰的真理性。“堅持真理,堅守理想”,是對中國共產黨人理想信念和價值追求的集中表達,是偉大建黨精神的首要要求。建黨先驅們高舉“主義”旗幟,擎起真理火炬,將信仰植入理想,使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主義信仰信念成為不同時代共產黨人的命脈和靈魂。真理是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的,馬克思主義之所以成為中國共產黨人的“一本真經”,就在于它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了充分檢驗;之所以成為全黨的“共同語言”,就在于它的先進性和創造性得到了廣泛彰顯。因此,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政治靈魂,是共產黨人經受任何考驗的精神支柱。黨的歷史證明,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是我們黨進行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制勝法寶,我們黨之所以能完成其他政治力量不能完成的任務,創造歷史輝煌成就,就在于堅持真理、堅守理想,始終把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作為自己的行動指南,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蘊含真理的偉大建黨精神,正是百年輝煌背后的“源代碼”“根目錄”,鑄就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成為一個百年大黨的顯著標識和獨特優勢。
砥礪擔當的開創性。中國共產黨自成立始,就胸懷“改造中國與世界”的使命,涌動著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創造基因。這種創造性,深刻體現為對偉大事業的擔當。偉大建黨精神,是對黨的性質宗旨、理想信念、奮斗目標的砥礪擔當。在戰爭年代是“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斗志,建設時期是“誓干驚天動地事”的決心,改革時期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勇氣,新時代是“越是艱險越向前”的氣概。無論是“槍桿子里出政權”的主張,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新路,無論是支部建在連上的創舉,還是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推行,無論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還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都是跨越時空的偉大建黨精神傳承,也是一以貫之的創新情懷擔當。
忠誠使命的實踐性。中國共產黨的百年輝煌,來自革命、建設、改革、發展的偉大實踐。建黨100周年、新中國成立70多年、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史,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忠誠使命、不懈奮斗的歷史。從石庫門到天安門,從興業路到復興路,偉大建黨精神貫穿于百年征程,引領著復興航程,在求索和追尋中熔鑄,在奮斗和犧牲中砥礪,在奉獻和擔當中淬煉。一大批視死如歸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頑強奮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獻的先進模范,不畏難、不怕苦、不懼死,為黨和人民的事業頑強拼搏、矢志奮斗,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使命”和“擔當”。而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實踐的主題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我們黨以初心和使命作為實踐的旨歸,以革命和斗爭作為實踐的形式,以犧牲和奉獻作為實踐的特征,堅持以實踐觀點和斗爭精神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勝強敵、促改革、脫貧困、戰疫情、化危機、應變局……進行了許多具有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彰顯初心的人民性。《共產黨宣言》明確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彰顯了馬克思主義的人民性。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初就旗幟鮮明地把“人民”鐫刻在黨的旗幟之上,把初心和使命始終定向于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要求“黨的一切運動都必須深入到廣大的群眾里面去。”鮮明的人民性,成為我們黨立黨、興黨、強黨的歷史自覺和價值取向。偉大建黨精神所蘊含的初心和使命,決定了“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真正的英雄”的思想認同,開辟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構建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政治立場,秉承了“以百姓心為心”的人民情懷。中國共產黨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從“一塊苦、一塊干”到“為了誰、依靠誰”,從“為人民服務”到“以人民為中心”,從“最大的政治”到“最大的危險”,變化的是時代的使命,不變的是偉大建黨精神的人民性。■
浙江省杭州市蕭山老年大學 張月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