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涵
菲律賓西瀕南中國海,東臨太平洋,共有大小島嶼7000多個,且地形多以山地為主。在菲律賓,無論是穿行于熙熙攘攘的大街、崎嶇不平的山路,還是往返于各個美麗的海島,各種五彩繽紛的特色交通工具成了“在路上”難忘的體驗。
道路之王吉普尼
即使世界上有兩片相同的樹葉,在菲律賓也沒有兩輛相同的吉普尼。作為菲律賓的國民公共交通工具,吉普尼就是這么個性鮮明。
吉普尼相當(dāng)于有著固定路線的計程車和小巴士,已經(jīng)成為菲律賓文化的一種象征。鐵皮車的表面被大面積地涂上了色彩繽紛的圖案,有的畫的是家庭成員肖像,有的是卡通圖案,有的是好萊塢電影圖,車主用各種圖案張揚著自己的喜好。
吉普尼的起源有著特殊的歷史原因。二戰(zhàn)期間,菲律賓成了美國和日本的角力戰(zhàn)場,后來美國戰(zhàn)勝了日本,菲律賓成為美國殖民地。二戰(zhàn)結(jié)束后,美軍遺留下大量的威利斯吉普車,于是菲律賓人民將其改造成了如今廣受歡迎的公共交通工具吉普尼。
20世紀(jì)70年代,菲律賓旅游局用一輛吉普尼作為本國旅游形象大使,在巴黎做公開展示。他們把一輛涂得五花八門的吉普尼放在埃菲爾鐵塔前,這正是1944年盟軍解放巴黎那張著名照片里威利斯吉普車停的位置,這有著特別的寓意。
作為歷史和文化的特殊產(chǎn)物,吉普尼見證了菲律賓幾十年來的城市發(fā)展和變遷,也滿載了許多在路上的故事。
歷史古跡里的復(fù)古馬車
1565 年,西班牙入侵菲律賓,此后對其進(jìn)行了長達(dá)300多年的殖民統(tǒng)治。馬車就是在 18 世紀(jì)從西班牙引進(jìn)的菲律賓。如今,除了一些觀光景點,在馬尼拉的街上已經(jīng)很少能看到馬車了。
在維甘古城,馬車的身影隨處可見。1999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將菲律賓維甘古城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為了保護(hù)歷史古跡,也為了保留古城復(fù)古的氣息,維甘古城的主干道上不允許任何機動車進(jìn)入。步行,或者坐馬車是最好的游覽古城的方式。
每一輛馬車都經(jīng)過了隆重的裝點。鬃毛順滑油亮的高頭大馬戴著精美的頭飾和馬鞍,身上掛著漂亮的裝飾物,連籠頭上都有考究的雕花。它們有的夸張到如中世紀(jì)歐洲騎士的坐騎,在馬的身后,大大的兩個木頭輪子左右對稱,也是極其復(fù)古的造型。
乘客坐在馬車上,車夫輕輕甩動一下鞭子,給馬傳達(dá)出發(fā)信號,馬也會立即給出回應(yīng),先是在原地清脆地踏上幾步,然后便節(jié)奏合適、不急不緩地向前走。此時,老建筑便在乘客眼前流動起來,仿佛聽見了時光流淌的聲音。
“靈魂交通工具”摩托車
去過菲律賓的人無不感慨,菲律賓的摩托車有多“野”。有人說,沒有了摩托車的菲律賓馬路是沒有靈魂的,摩托車就是擁堵路上的“救命稻草”。
在菲律賓,尤其是像馬尼拉等大城市,市中心交通擁堵非常嚴(yán)重。“我自己有汽車,但很少開,因為馬尼拉的交通堵到你想棄車而逃,所以我出門大多會搭乘摩托車。”這是菲律賓當(dāng)?shù)厝瞬荒軟]有摩托車的真實寫照。
菲律賓總統(tǒng)杜特爾特就是一個忠實的摩托車粉絲。年輕時,杜特爾特任菲律賓達(dá)沃市市長期間,每到深夜,他就會騎著警用摩托,在街頭親自巡邏。
杜特爾特曾在騎摩托車時從車上摔下,造成了摩托車事故,背部經(jīng)常疼痛。但即使如此,他仍表示不會停止騎摩托車,他計劃騎摩托環(huán)馬尼拉城。他曾有豪言:“我將與摩托車共存亡,騎摩托車死總比死在床上強。”
“海上計程車”螃蟹船
菲律賓西瀕南中國海,東臨太平洋,共有大小島嶼7000多個。螃蟹船成了菲律賓跳島游的重要交通工具,是名副其實的“海上計程車”。
傳統(tǒng)的菲律賓船大都體形修長,在海上航行時,橫向搖動相對較大。為了增加航行時的抗搖性,菲律賓人在船體兩側(cè)安裝了兩根縱向浮竿以幫助平衡。浮竿由兩根橫向支架固定在船體上。這種船看上去很像張牙舞爪的螃蟹,因而得名。
螃蟹船有很多種,有的是帶帆的小艇,主要供游客出海游玩;有的是帶棚頂?shù)男〈怯慰吞鴯u游玩的最主要交通工具。螃蟹船看著有趣,但對于許多菲律賓人來說,是重要的謀生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