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玉米在種植過程中為了防治病蟲害,會大量噴灑農藥,導致玉米中的農藥殘留量超標,食用這樣的玉米,人們的身體健康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即使用作飼料,也會嚴重危害到一些動物的生長發育。本文介紹了玉米生長過程中主要病蟲害的種類,以及綠色防治技術的方法和應用,以期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有效防治病蟲害,提高玉米產量和質量。
關鍵詞:玉米;病蟲害種類;綠色防控技術
我國是農業大國,也是玉米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玉米在生長過程中受病蟲害影響,會導致產量和質量的下降。農藥在玉米生長過程中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但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的關注,利用綠色技術進行玉米病蟲害的防治成為必然選擇。
1.1 大斑病
大斑病是玉米生長過程中最常發生的病害,特別是在北方地區,由于溫度低,空氣濕度偏大,大斑病的發生概率就較大。大斑病通常發生在玉米抽雄后,病毒最先開始侵害的是玉米植株最下面的葉片,之后隨著病情的加重會蔓延到植株上部的葉片。玉米大斑病的病癥相對好辯認,發病時,玉米葉片呈青灰色水漬狀斑點,之后斑點顏色逐漸加深,并形成大量霉斑。
1.2 紋枯病
紋枯病發生時主要侵害玉米植株的葉鞘,防控不及時會影響玉米穗的充實性。紋枯病發病時會在玉米葉鞘處形成中間灰白、邊緣褐色的小斑點,當病情嚴重時,病斑面積擴大,同時顏色變白,導致玉米葉片枯死。如果沒有進行及時防控,病斑會不斷擴大,并延伸到玉米的葉片、果穗等部分,導致玉米植株枯萎,甚至玉米果穗腐爛。
1.3 頸腐病
頸腐病主要發生在高溫季節,當空氣中濕度達到70%以上時就會發病,空氣濕度越大,病情越嚴重。頸腐病主要侵害玉米植株的根部,導致玉米莖基部腐爛,致使玉米倒伏。頸腐病的發生有兩種狀況,即細菌型和青枯型。青枯型頸腐病主要發生于玉米灌漿期,病害先損害玉米的根系,在玉米生長到蠟熟期時,該病害即可達到發病的高峰期。感染青枯型頸腐病的玉米,根系上會出現大量淡褐色的水漬狀斑點,病情嚴重時,玉米根系則變成空心狀。細菌型青枯病主要侵害玉米植株中部的葉莖和葉鞘,當玉米長到10葉時,會在玉米葉片上形成腐爛的水漬斑點,影響玉米營養的供應。
2.1 農業措施
對玉米生長過程中可能出現的病蟲害,要先選擇農業措施進行防治。對玉米種植地塊的選擇要以輪作為主,目的是降低病蟲害通過土壤進行傳播的概率。對種植玉米的地塊,要進行深耕,以提高土壤墑情和土壤中肥力、水分、氧氣的含量,同時將病蟲害的殘留深埋于土壤深層,避免病蟲害對玉米生長的影響。另外,種植時盡量選擇深種,是為了提高玉米植株的根系對土壤的附著性,進而提高根系對營養物質的吸收能力,最終提高玉米抵御病蟲害的能力。
2.2 做好田間診斷
玉米種植者在玉米生長過程中要對其生長態勢進行認真觀察,及時了解和掌握玉米田間病蟲害發生的可能性及其規律,做好提前防治,使病蟲害的發生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迅速得到有效控制,以便不影響玉米的生長和產量。農業技術推廣人員要做好對農民進行玉米病蟲害防治技術的培訓,并深入田間進行實際指導,使農民了解和掌握不同類型玉米病蟲害的病癥,從而會對玉米可能出現的病情做出正確的分析和診斷,以便采取有針對性的防治措施。
2.3 生物防控
生物防控是利用生物鏈上生物之間的相互關系,采取以菌治蟲、以蟲治蟲的方法進行玉米蟲害的防治。蘇云桿菌制劑因對玉米蟲害有胃毒作用,在玉米蟲害防治過程中被廣泛應用。但在具體應用時,還要根據天氣情況做出調整,一般宜在下午4點后噴灑。赤眼蜂因對玉米螟有重要防治作用,也被廣泛應用于玉米螟的防治。另外,還可利用誘劑以及害蟲的趨光性等對玉米蟲害進行防治。
總之,采用綠色環保技術對玉米病蟲害進行防治,不僅操作簡單且成本低,食品安全有保障,還能提高玉米的產量和質量。
作者簡介:張志忠(1969-),男,大專,高級農藝師。研究方向:農業技術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