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順福
摘要:機械化種植生產技術可為大豆產業高效發展提供基礎保障,也是實現大豆產能與品質同步提升的關鍵。本文將會針對大豆高效優質機械化種植生產技術進行初步分析與探討,希望借此可對我國農業發展起到一定推動作用。
關鍵詞:大豆機械化種植;種植生產技術;大豆種植
大豆根系通常分布在20厘米土層內,其根系比重會隨著大豆的生長而不斷加大,如果土層疏松且土質條件較好,那么大豆根系將極為發達,大豆產量與品質也將得到有效保障。因此,大豆種植過程通常為深耕作業,且耕地深度一般為30厘米左右。此外,在當年收割完成后,需及時將地表與淺層土壤翻扣至耕作層的底層,減少病蟲害因素對大豆生長過程所帶來的影響,作業過程中應保持覆蓋的嚴密性,并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其蓄水能力。種植前的深松過程應以打破犁底層為基本原則,其深度不能低于25厘米,以保證大豆在生長過程可擁有良好的發育環境。
播種是農業生產的關鍵環節,實際播種過程需依照種子的特點以及其對生長環境的具體要求進行選擇,并合理控制其播種深度,如果是傳統人力播種方式,在深度控制上很難做到精準把控,但是,機械化種植手段卻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當前,大豆播種方式主要分為平作與壟作兩種方式,而對應的種植方式以及對應的機械化作業配套條件需要依照種植區域的不同而進行調整。在當前大豆機械化播種技術中,根據播種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條播、穴播、撒播與精量播種等,這些播種方式可以有效控制播種速度、深度與密度等各項參數,播種鎮壓力也能在機械控制下維持在合理水平。合適實施機械化種植技術,可以有效改善大豆的生長條件,播種過程的各項數據也能通過人工控制進行有效調節。
合理施肥可以有效提高大豆產品與品質,而在傳統農業生產模式中,人們通常采用手工撒播的方式。但是,這種施肥方式難以控制肥料的用量與撒播范圍,甚至有些農戶存在肥料越多產量越高的錯誤思想,肥料利用率不高,同時還造成較為嚴重的土壤殘留問題。在機械化種植模式中,操作人員可有效控制肥料比例,并通過在機械設備上進行調整,確保肥料分層的合理性與有效性,促進種子生長的同時,亦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這些與肥料相關的數據均可在機械設備中進行調整,此外,農戶也要根據大豆的實際生長狀況進行針對性選擇,幫助種子與作物可健康良性生長。
機械化收割過程中,需要大豆擁有較高的成熟度,如果收割期選擇過早,大豆成熟度不足,存在大量的扁粒與青粒,而且其莖稈將很容易纏繞到一起,這樣將會導致脫粒困難,收割過程也可能會出現大量破損,如果收割過完,也會影響大豆自身的商品價值。農戶在選擇收割時間的時候,可根據大豆植株的外在特征進行判斷,如果大豆葉片基本脫落,且籽粒含水量低于18%,籽粒較為飽滿且硬度足夠,即可開始使用機械收割。當前我國大豆種植主要呈現3種形態,分別為農戶零散地塊、合作社或農產大面積種植與平原大面積種植,其中第一種情況下,無法使用大中型聯合收割機,在選擇機械時,應盡量使用小型且操作便捷的機械,后兩種擁有較為成熟的配套條件,大型機械進地也不會存在什么困難,使用機械化收割作業有著較為客觀地經濟效益。
首先,農戶在種植大豆過程中,需對地域條件與氣候條件有著充足了解,針對性做好機械化作業鋪墊,根據大豆不同生長周期選擇對應的機械化操作模式,不同階段與不同地域所要使用的機械型號也各有差異,所以需要根據田間的具體實際進行科學調整。大豆機械化種植的重點在于作業的連續性,合理控制種植過程的各項參數,科學實施田間管理,并盡量減少化學農藥與化肥的使用,利用更為有效的種植技術,降低病蟲害對大豆生長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綜上所述,大豆機械化種植可有效減低種植成本,提高大豆產量與品質,各地區在推進大豆機械化種植工作中,需對區域土壤與氣候環境進行必要分析,并根據田間具體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機械,農業部門也要在政策上予以一定支持,提高我國大豆機械化種植水平,提升我國大豆生產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中的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