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冬梅
1.1 灌好底墑水
一般在前茬作物收獲后,根據地塊墑情進行灌水,秸稈還田的地塊要特別注意在播前灌水造墑。播前要灌好底墑水,白地灌水量80~100立方米/畝,秋茬地灌水量為60~80立方米/畝。
1.2 施足底肥
為了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在加大有機肥料的投入的基礎上,合理配比氮、磷肥施用,基肥應占到施肥總量的70%~80%。根據小麥優化配方施肥試驗結果,犁地前畝施基肥55公斤,其中,尿素15公斤、二銨30公斤、硫酸鉀10公斤、農家肥3立方米。
1.3 整地
前茬作物收獲后要盡早深耕滅茬,堅持灌水后適墑期內進行犁地深翻30厘米,精細整地,進行細耙,整平地塊,做到耕層土壤上虛下實,達到地面平整,以利小麥出苗。整地實行耙、耱、壓一條龍作業,達到“齊、平、松、碎、凈、墑”六字標準,將基肥一次性深翻施入土壤。
2.1 選用良種
主要采用適合我市種植的早熟、優質、高產、抗逆性強的小麥品種“新冬22號”。保證生產用種符合要求,無霉變等現象,確保種子純度達到95%以上,凈度達到99%,發芽率85%以上。選用優質良種,杜絕以糧代種;種子用綠色生物農藥進行拌種,防治地下害蟲;在播種前要晾曬,提高發芽率。
2.2 適時播種
適期播種有利于冬前培育壯苗,為高產穩產奠定基礎。冬小麥高產示范基地于9月25日~10月10日進行播種。過早播種會使小麥冬前分蘗過旺,抗性減弱,造成后期早衰減產,過晚則會致使分蘗不足,有效分蘗低,不利于后期高產的形成。
2.3 合理確定播量
采用“四定法”確定播種量,即以地定產、以產定穗、以穗定苗、以苗定籽,一般播量20公斤/畝,確保畝基本苗達到40萬~45萬株。
2.4 提高播種質量
采用15厘米等行距機械條播。機播要求做到,播行端直、下籽均勻、接行正確,播種深度3~5厘米,達到覆土良好,隨播隨鎮壓提墑,使種子和土壤緊密接觸,便于吸水發芽。
3.1 秋冬管理
查苗補種:播種后應及時查看出苗情況,及時查苗補種。播后地面發生板結,應輕耙破板,利苗早發。
適時冬灌:積極開展冬灌,保證越冬成活,減少病蟲危害,灌水量以60~70立方米/畝為宜。當平均氣溫下降到6~7℃開始冬灌。此時冬灌既不會造成灌后板結龜裂,也不致地面結冰,冬灌要在11月底封凍前完成。
防止凍害:對冬灌后土壤裂口的麥田,要采取拉沙壓土和耙耱措施(嚴禁拉運鹽堿土),將麥田裂縫填實,使小麥根部和土壤結合堅實,防止冬季冷空氣直接對小麥根部和分蘗節造成凍害;對冬前旺長麥田要進行鎮壓,以增強抗寒能力。越冬期間,還要防止牲畜啃食麥苗。
3.2 春季管理
適時春耙、拉沙壓土:開春后2月20日左右,地表剛開始發白時3~4天要合墑耙地,深4~6厘米。耙后帶柳條耱一次,以橫耙或斜耙為上,提高耙地質量。麥田裂口的地塊要拉沙壓土,防旱防凍保墑。
及時看苗追肥:采用氮肥后移技術,在3月中旬返青前后,對嚴重脫肥和生長衰弱的麥苗,輕追一次返青肥,畝追施尿素5~10公斤,促春季分蘗,抓夠穗數,促弱扶壯。
防治雜草:小麥化除在4月初起身至拔節期,采用無人機飛防,可畝噴施奔騰5克兌水1000克,防治麥田灰藜、播娘薅等雜草。拔節期過后禁止麥田化除,大風沙塵天氣期間不要用藥。
3.3 中期管理
根據不同苗情,抓好水肥管理。壯苗要以促為主、促控結合;弱苗要促其由弱變壯,應于拔節前或期間及時追肥灌水,結合頭水追施尿素15~20公斤/畝,到孕穗期澆二水,若葉片仍發黃再追施尿素5~10公斤;旺苗要以控為主,不追肥,頭水盡量往后拖,二水適當延遲。拔節水一周噴施矮壯素一次,每次畝用藥110~120毫升,防倒伏,拔節水以50~70立方米/畝為宜。
3.4 后期管理
在小麥生長后期進行“一噴三防”,葉面噴施葉面肥、殺菌劑、殺蟲劑混合液,即每畝用磷酸二氫鉀100克兌水35~50公斤,加10%吡蟲啉乳油10~15毫升,在揚花灌漿期葉面噴施,防銹病、麥蚜、補肥,預防干熱風、防早衰,提高產量。
3.5 病蟲害防治
病蟲害采用綠色防控、統防統治。一是選用抗病抗蟲品種,把握種子質量,實現農業防治。二是規范化播種,改善小麥生長環境,培育壯苗,建立高質量群體,提高小麥植株抗逆能力。三是應用耕作措施深耕措施,降低病蟲草害密度。四是應用殺蟲燈、黃板等措施殺滅害蟲,實現物理防治。五是使用生物藥劑或助劑,減少農藥用量,提高小麥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