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們對環境要求的提高,綠化造林的規模逐漸擴大,對造林苗木的栽植技術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進一步提升苗木的成活率是保證林業工程質量的關鍵。
關鍵詞:林業苗木;栽植技術;成活率
1.1 苗木選擇
苗木栽植前要根據移栽地的氣候及土壤條件科學選擇樹種,一般栽植地與苗木的原生環境越相近,移植后的苗木成活率越高、長勢越好。因此,移栽應該選擇本地樹種以及經人工引進已在本地長期馴化的、能適應本地區氣候條件的綠化樹種作為首選樹種。苗木還要求長勢旺、根系發達、沒有病蟲害、樹形符合移栽地美化要求。
1.2……移栽時間
結合栽植地的生態氣候條件、周邊環境合理地確定起苗、移栽的時間,具體要結合栽植地土壤的保水能力、土壤肥力水平、溫度等進行考慮。起苗、移栽最好配合好,盡量隨時起苗、隨時栽植,不要在高溫、水分蒸發快的中午栽植,起苗的時間安排在透雨后進行為最佳,可減少挖掘時對根系的損傷。
1.3……栽植地整理
對栽植地的現場具體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對地下隱藏的管線、電纜做好標記,便于施工時錯開,防止安全事故的發生。栽植地上的垃圾、雜物等及時清理干凈,之后結合綠化施工的圖紙設計做好地形的整理工作,要求與綠化施工工程的標高、四周道路保持較好的銜接,確保綠地的排水暢通。
1.4……起苗
苗木起苗的方法主要有裸根起苗法、帶土球起苗法。裸根起苗的方法在多數闊葉樹處于休眠期時移栽中應用,操作簡單,可以使根系保持完整,降低了成本,也方便苗木的運輸。帶土球移栽方法一般在常綠樹木、少數珍貴落葉樹的移植中應用比較多,可提高移植苗木的成活率,但是相對于裸根移栽,其成本相對較高。土球的大小控制在苗木胸徑的8~10倍為宜,有些特殊情況下(如樹種移栽成活率不高,或進行反季節栽植),土球的大小可適當增加。土球高度控制在比寬度少6~8厘米。苗木起苗時將直徑較粗的根系用鋒利的鋸子鋸斷,注意斷口要及時消毒,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涂抹愈傷涂膜液等,促使傷口盡快恢復。為了避免苗木的水分蒸發過快。為移植成活率的提高打好基礎,苗木起苗后可適當修剪。
1.5……苗木修剪
苗木定植前,為減少水分散失過快、確保苗木內部水分代謝的平衡,需要對苗木進行修剪,有助于移栽后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具體結合苗木的實際情況確定修剪的程度,可分為以下兩種情況。一是重度修剪。如果待移栽的苗木為規格較大的落葉類喬木,尤其是長勢旺、新枝容易抽發的苗木類型,在保證成活的基礎上對樹冠的修剪幅度超過1/2。對于一些長勢比較慢的苗木,或者是灌木類的苗木,可采取短截、疏枝等措施將密度過大、枯萎死亡的枝條剪掉。反季節移栽時,如果苗木不易成活,則修剪的程度易重,做好骨干枝條的保護即可。二是輕度修剪。對于常青的針葉類苗木,宜進行少量修剪,只需將發生病蟲害、損傷的枝條修剪掉。
移栽時將苗木豎直放入到提前準備好的定植穴中,如果苗木為裸根苗,則在回填土至一定深度后還需要將苗木向上輕提一下,使根系舒展開,邊回填邊提,3~4次即可,最后踏實、澆透水。如果苗木帶土球,則移植時要先量好穴深及土球的高度,確保大小合適,之后回填土壤時邊填邊踩實。如果苗木胸徑在6厘米以上,則要對苗木進行一定支撐,確保苗木的穩固、重心與地面之間處于垂直狀態,支撐的材料可用樹枝搭建的“井”字(基部埋入的深度要求超過30 厘米,也可以埋入豎樁),也可選擇扁擔樁(埋入的深度要求在1米以上),也可選擇直徑在6 厘米以上的圓木進行支撐。
在造林綠化中通過推廣科學的苗木移栽技術,可以確保苗木的成活率超過80%,在前期準備、移栽、移栽后管理環節中任何一個環節的技術不到位,都可能影響到苗木移栽的效果,降低苗木成活率。相關人員要對苗木移栽技術中的各個環節予以重視,加強管理,為我國快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提供更好的綠化景觀。
作者簡介:齊志明(1968-),男,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荒山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