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勇 范寧 侯文華 周坤
摘要: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標志著我國脫貧攻堅任務全面完成,如期實現了建成小康社會的百年目標。今后三農工作的主要任務將由脫貧攻堅逐步向鄉村振興轉變,把農村打造成人人向往的打卡地。
關鍵詞:農村人居環境;環境政治;鄉村振興
2018年2月4日國務院發布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新時代農業農村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十九大報告對鄉村振興戰略提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總要求。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也是為根本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的矛盾,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達到農業農村現代化的目的。人居環境治理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重點任務之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實現全國行政村環境整治全覆蓋,基本解決農村的垃圾、污水、廁所問題,打造美麗鄉村,為老百姓留住鳥語花香田園風光。
1.1 是黨進一步牢固執政基礎的內在需求
近年來,盡管我國城鎮化步伐越來越快,截止到目前仍有7億人生活在農村,許多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對農村老家也一直關心關注,甚至有一部分還會打算退休后回農村養老的想法,所以說農村的生產生活水平、鄉村治理水平、環境宜居程度被多數人所關心關注,可以說農村工作是國家治理的“壓艙石”“穩定器”,做好農村工作對黨和政府具有重要意義。2019年第3期《求是》雜志發表了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文章,指出“重污染天氣、黑臭水體、垃圾圍城、農村環境已成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生產生活,老百姓意見大、怨言多,甚至成為誘發社會不穩定的重要因素,必須下大氣力解決好這些問題”。因此,做好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緩解農村矛盾,也有利于維護黨和國家的權威,進一步牢固黨的執政基礎。
1.2 是滿足農村群眾日益增長美好生活的內在需求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發生了明顯改變,主要表現在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農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再局限于物質方面,他們對周圍生產生活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恰恰相反,隨著農村經濟快速發展,農村環境卻日趨惡化,表現為有的農村仍存在垃圾滿街、污水橫流、道路泥濘,亂搭亂建亂占、禽畜散養等現象嚴重,加之自來水供水、雨污排水、污水處理等公共基礎設施不到位,嚴重影響農村的村容村貌和村民的生活質量。因此,加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農村群眾營造干凈整潔宜居的生產生活環境,增加農村群眾的幸福指數,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求,符合人民至上的治國理念,是化解矛盾的有效途徑。
1.3 是實現鄉村振興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必由之路
鄉村振興戰略,是基于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而實施的一項新的重大戰略。鄉村振興的階段性內容,都嵌入“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之內。鄉村環境建設是鄉村振興的重要組織成部分,沒有良好的鄉村生態環境,鄉村振興的成色必然大打折扣,兩個百年目標的實現也無從談起。因此,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和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由之路。
2.1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機制不完善
當前階段,我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具體實施中,涉及多個權屬不同的治理主體,比如房屋建設規劃由鄉建部門管理,污水處理歸環保部門負責,農業廢棄物多由農業農村管理。受職責范圍、行業性質等方面的限制,治理主體間各自為政、條塊分隔現象突出,導致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上出現“各掃門前雪”的現象,不能協調聯動、形成合力,甚至會出現相互扯皮、推諉現象。
2.2 村民對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認識不到位
受傳統農村生產生活習俗的影響,特別是一些離城市較遠的偏僻地區,多數村民對環境治理的認識不到位,總以為除自家以外地方的環境問題與自己無關。許多地方存在村內亂堆亂放現象,“柴堆、草堆、糞堆、土石堆、垃圾堆”等五堆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村人居環境,亂圈亂占現象普遍存在,方便了自己影響了村集體整體形象。
2.3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投入不足
長期以來,受國家整體發展規劃的限制,在城鄉建設中的投入以城市建設為主,農村的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嚴重滯后。而且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具有明顯的公益性,在多數農村,受傳統思想的影響,集體和個人投入極少。
2.4 農村人居環境規劃不完善
從調研情況來看,多數村莊制定了村莊建設和產業規劃,但從實施的情況來看并不樂觀,有的規劃是出于上級有關部門的政策要求,并沒有真正得到實施,個別村莊仍存在無序建設情況,亂搭亂建情形普遍存在。
3.1 增加投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是一項綜合工程,是造福子孫后代的大工程,不是單獨哪個部門或單位自己就能辦好的,必須多部門聯動、多資金整合、多人才聚集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從當前農村條件來看,影響人居環境最大的障礙是基礎設施嚴重滯后,阻礙農村人居環境進一步改善。因此,各級政府應將農業、環保、交通、水利等涉農資金進行整合,推動人居環境整治與農業項目無縫對接,最大限度地向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傾斜,補齊農村環境整治短板。
3.2 做好規劃,確保農村建設的連續性
人居環境整治具有項長期性、系統性的的特點,這項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當前人力、物力、財力還不充分的條件下,必須要要有一個長遠的、科學合理的村莊規劃,制定規劃時要考慮民房建設、土地規劃、生態保護等因素,因地制宜,保留特色。在規劃執行中對于有條件完成的立即實施,不具備條件的先放一放,等條件成熟了再進行,決不能盲目建設,杜絕先建后拆,無序建設,造成浪費的現象發生。
3.3 協同治理,形成人居環境整治合力
農村環境治理是國家治理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居環境整治的公共屬性決定了其治理難度和治理主體的多元化,僅憑一方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立足農村環境治理碎片化現實,協同治理模式的建立需要塑造協同治理文化理念,構筑農村環境治理信任機制,構建協同治理組織體系,完善農村環境治理整合機制,構筑農村環境治理協調機制。整合政府、社會組織、個人等各種力量,根據農村實際情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此,需要政府出臺相關制度,形成以政府為主導、以村集體為主體、以村民為主角,各種力量共同參與的體制機制,形成強大合力,有序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工作。
3.4 多措并舉,調動村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人居環境整治的目的就是讓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環境更加優越宜居,增加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但一定要保證村民在人居環境整治實施過程中的主體地位,變“要我整治”為“我要整治”。一要強化輿論引導,通過廣播、電視、墻報、微信等方式,倡導移風易俗,引導群眾樹立良好的環境意識,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全面提高村民文明意識;二要完善村規民約等規章制度,劃分責任區,明確責任人,;三是要通過評先樹優,比如開展星級文明戶、美麗庭院等評選,營造人人愛衛生、整潔最光榮的氛圍。
3.5 精準施策,把村民意愿作為工作出發點
政府部門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導指導和配套政策的制定,以及各種關系的協調上,注重發揮市場的作用,不能越俎代庖,特別是在制定政策時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盡可能的考慮人民群眾的意愿,不能片面地為追求環境美而增加群眾的負擔,影響村民的收入。要把村民放在第一位,凝聚廣大村民共識,發揮村集體的積極性和村民的主動性,把人居環境整治作為村里的一項重要工作,形成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監督的良好局面。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對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出全面部署,也是黨對人民的莊嚴承諾。
作者簡介:劉志勇(1971-),男,農業推廣碩士,講師。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2019年4月至今擔任山東省派第一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