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七大決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水利行業必須適應這種改革,成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在水利行業中,有許多小型農田水利項目和農村的機電泵站,它們從長期計劃經濟體系到集體合作組織和個體承包責任制,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直接為農民提供服務,逐步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關鍵詞:小型農田水利;農村機電泵站;體制;問題
首先,水利工程管理體制不健全,制度不到位,運行管理維護資金不足,供水價格形成機制不足合理,水利資產管理體系不健全。這些問題不僅妨礙許多水利工程進行適當的維護,大大降低利潤,而且對國民經濟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以及水利發展構成了巨大的隱患。因此,必須加強水利工程的維護管理。其次,實施小型農田水利項目,通過維護、管理水利設施(如溝渠、道路、運河、橋梁、涵洞、閘門和泵站)來加強農田水利條件和農田基礎設施條件,可以有效地改善水利基礎設施,增強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第三,是增加農業生產和農民收入的重要條件,體現了黨的惠民政策。隨著現代小型農田的水利發展和良好的水利條件的形成,農民可有效地調整種植業的結構,種植一些利潤較高的農作物,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實施維修工程,也是黨的惠民政策和發展用水改革的具體體現,增加對水利問題的投資,維護農田水利設施,改善管理和保護制度,建立管理和保護團隊,徹底解決農民報告的棘手問題。
如今,大多數人對小型農田的水利和機電泵站的了解仍然完全停留在社會福利項目,對水產品的了解很少。中國有許多大中城市、城鎮和村莊,水資源嚴重短缺,有些已經經歷了直接危及經濟發展的水危機。因此,只有實施水利制度改革,才能體現出水產品屬性,才能體現出水利投資的收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改變以前的用水狀況,后者的重點是建設和管理,投入和產出以及社會效益,而不是經濟效益。在小型農田上建設水利和機電泵站,在改善轉換機制和收費系統方面取得了突破,重點是發展和擴大基礎水利業以及加強水利運行和管理。以往小型農田水利模式是通過國家投資,股權或引進外資來發展,使單一的國家對小型農田的水利和機電泵站進行投資變成一種多渠道和多種形式,為資本投資建立水的市場機制。只有實施水利體制改革和價格控制的市場供給,才能促進水利農業的發展,實現節水目標。
3.1 農田水利固定資產的所有制變化
首先,對小型農田水利面上工程和機電泵站的投資,應由農民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融資和股份制暫定采購和管理。項目的所有利潤和固定資產均歸個體農民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國家與當地居民家庭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簽署協議,以依法處理其經營活動,并通過執法機構進行監督和實施。如果個體農民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難以進行所有投資,則國家可以通過貸款提供一些支持。業務部門提供技術指導。其次,特殊的農田水利項目結合了個體農民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投入和國家投入,而農民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投入則是主要,該投資將作為補充。如果個體農戶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在承擔一些投入方面遇到困難,則國家可以通過貸款提供一些支持。業務部門提供技術指導。小型農田水利項目固定資產的所有權主要由個體農民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按投入量所占比例進行,該項目的經濟效益也按比例分配,該項目的維修費用是國家的,必須按照規定從收入中按比例提取。這樣,將水利業轉變為市場機制將產生明顯的經濟利益。用水戶協會是一個經濟實體,它充分利用貸款、融資、存量和引進外資來形成個人合同責任制度,消除了完全依賴國家的情況,并成為現實。
3.2 防洪工程與病險水庫工程建設和管理上的變化
國家對水利投資與管理目前是防洪項目和危險水庫項目投資與管理的主要重點,洪水管理符合國家法規,以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資金和水利發展資金必須從受益地區或個體農民那里收集。通過保險部門引入防洪保險制度,以補償保險公司的財務損失,減輕國家對救災的財政壓力,并提高災區的容災能力和自救能力。同時,通過建立資金,可以實現防洪系統設施的正常維護、使用和改造。水資源管理已從單一局面轉變為省、市,團體和個體農民的聯合管理,減少了水資源管理單位的工作量,提高了管理質量,并充分利用了各種用水項目。
簡而言之,當前的水利系統改革仍在分階段進行,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才能為水利發展創造新的完美機制,并將水利行業推向市場。
作者簡介:杜俊平(1966-),男,水利工程師。從事機電一體化在泵站中的應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