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秋韻


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第一部山水音樂風光片《劉三姐》風靡東南亞,此后的50多年間,《劉三姐》被以彩調劇、歌舞劇、山水實景演出等多種形式創新演繹,近幾年更是以“文化走親”的獨特方式深入東盟國家,成為拉近民心的紐帶。
實際上,早在千百年前,先人們就開啟了中國與東南亞的文明交流互鑒。在2000多年前海上絲綢之路的珠寶、陶瓷和茶葉里,在600多年前鄭和下西洋的傳奇中,在200多年前大批華人下南洋的創業故事里,在而今“一帶一路”、中國—東盟博覽會等倡議機制中……無一不閃耀著雙方人文交流的熠熠星光。作為時代的見證者,當我們手舉人文交流之燈再次回望時,會發現中國—東盟友好合作的前行之路正如日方升,俯拾皆是美景。
人文交流的這盞燈
一直以來,人文交流都以其“潤物細無聲”的獨特姿態浸潤著中國—東盟區域內民眾的心脾。
在體制機制上,中國與東盟勠力同心地促進文化交流的展開。2005年,中國與東盟簽署了《文化合作諒解備忘錄》,確立了雙方文化合作框架。2012年,首屆中國—東盟文化部長會議在新加坡舉行,規劃了雙方文化合作的方向。2014 年被雙方共同定為“中國—東盟文化交流年”,作為文化交流年的系列活動之一,中國—東盟博覽會文化展也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進入2021年,第16屆中國—東盟文化論壇等高級別論壇,也會繼續將中國—東盟的人文交流推向新的高潮。
具體到文化中的各領域,藝術表演、中草藥、美食、教育、武術等以其極具感染力的“世界語言”,成為中國—東盟人文交流的熱點,于細微處和不經意間對彼此產生了巨大的積極影響,累累碩果中鐫刻著中國與東盟國家文化交流的符號與印記。
低沉厚重的民俗樂,流光溢彩的舞臺藝術,婀娜多姿的孔雀舞、南旺舞變換交織……臺下的觀眾似乎又重走了一遍那條沉寂千年的海上絲綢之路。當音樂緩緩定格,全場燈光亮起,幾秒的沉默之后,響起的是經久不息的掌聲。
這是以2000多年前的北海合浦大浪港與漢代海上絲綢之路歷史為背景的大型舞蹈史詩劇目——《碧海絲路》。節目開演13年以來,走遍了東盟10國,觀演人數達到89萬,成為中國文化走進東盟的典型案例。
而東盟文化主動與中國文化融合的生動例證也不少,以中國、文萊、馬來西亞、緬甸四國家喻戶曉的著名歌曲《茉莉花》《毛毛雨》《啦莎莎楊》《我的緬甸》合編而成的演奏曲《琴瑟和鳴》多次登上國際大劇院舞臺;由中國演員分別與馬來西亞、緬甸演員合創、合演的舞蹈《扎賓》《木偶舞》也在東盟各國聯合巡演……可以說,藝術的交匯融合、互相借鑒,讓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變得更自然可親。
近兩年,在中國—東盟抗疫的一線,雙方在中醫藥方面的合作再次被推到了聚光燈下。實際上,中國與東盟就中醫藥的交流合作早已在各國鋪開:2000年7月1日,中泰建交 25 周年之際,泰國政府正式宣布中醫合法化,使泰國成為中國以外第一個實現中醫全面合法化的國家;在越南,目前已有4所大學開設中醫專業,累計超過1000余位中醫師取得在越南的執業資格,獲越南準入的中藥已達千余種,活躍在越南的中醫學術團體、行業協會達數十家;在緬甸,2019年,由云南中醫藥大學與緬甸衛生和體育部傳統醫藥司合建的中國—緬甸中醫藥中心也在曼德勒正式揭牌……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吸收東南亞傳統醫藥學中的文明精華。“中醫可以作為印尼醫療保健體系的補充,造福印尼當地百姓。而印尼傳統醫學也可以憑借其獨特優勢,為中醫發展提供借鑒,二者互相交流學習,將發揮更大價值。”印尼藥品和食品管理局副局長阿魯斯提約諾說。
而以食為媒,一座舌尖上的文化之橋也在搭建著。近些年,中華美食走出國門已逐漸形成品牌化,相關企業在用色、香、味征服“異國胃”的同時,也在用中華文化觸動著“異國心”。例如出海東南亞年齡已達18年的中國火鍋“小肥羊”,就找準了傳統文化和潮流文化相結合的催化點,讓東南亞消費者在品嘗中國美食的同時,亦可體驗到四川工夫茶表演、采耳、舞龍、京劇變臉等中華傳統文化;同時,其在泰國、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的門店內還設置了中國古代到現代的火鍋器具演變陳列臺:從1萬年前出現的陶鍋,再到清朝的“熱鍋”與“撥霞供”,不僅滿足了東南亞食客的口腹之欲,還讓他們見證了中國火鍋歷史的翻滾沉浮。
當然,與中國美食一樣頗具魅力的東南亞美食,也打開了中國消費者了解東盟文化的一扇窗。據悉,僅在廣西,已在冊的東南亞美食餐廳和原材料供應企業就有約1萬家,南寧儼然成為中國—東盟的美食集散地。
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中國文化走向東盟的同時,也在吸收、融合著東盟文化,二者交流互鑒,走向縱深,助推著許許多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開心扉、心心相通,進一步拉近了民族與民族、國家與國家的距離。
聚焦人文領域發展合作,中國—東盟能做些什么?
中國—東盟關系要走得長遠,離不開雙方在各領域的通力合作。而當我們將更多的眼光聚焦于人文領域時,也許該思考,未來應如何憑借人文交流的光芒力量讓中國—東盟的合作之路走得更穩更遠?
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于洪君看來,筑好根基才能建高樓,加強中國—東盟人文領域合作的當務之急應該從幾個已經有成果、有基礎的領域開始。
“中國—東盟可以繼續在語言、文化、藝術和遺產等領域促進青年交流,提升相互理解,深化友誼,通過相關教育機構在各層級、不同領域為青年學者舉辦培訓;促進區域知識產權生態系統建設,通過及時的知識產權認證和保護以及知識產權跨境商業化和適用,支持和促進創新;建立正式高級別合作機制,加強、深化和拓展雙方旅游合作;加強中國—東盟文化關系意識的重要性,鼓勵開展文化交流,繼續提升雙方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于洪君說。
他還表示,建議成立《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人文交流合作高級別委員會,或在RCEP框架下,成立中國—東盟人文交流合作委員會。當前條件下,可考慮首先在中國與主要國家之間,譬如中國與新加坡之間、中國與泰國之間,逐步建立國別人文交流合作委員會,一國一策地擴大和深化人文交流合作。
而立之年,未來可期。相信在這片波瀾起伏的世界格局大海上,以人文交流之燈照亮航海前路,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之船定能行穩致遠,聆聽到回應時代未來發展的強音。
01 /第16屆中國—東盟文化論壇現場
02 /廣西彩調劇《新劉三姐》
聯系編輯:29698544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