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彤·拉皮塞特蓬


“水中有魚,田里有米”是泰國的一句民諺,描述了泰國自然資源的豐富,如同圣經中“流著奶和蜜的土地”,土地豐饒,食品物美價廉。淡水魚是泰國人最常見的蛋白質來源,因此大多數泰國人都有一手辨認淡水魚品種的本事。眾多淡水魚中,有一種魚脫穎而出,受到了萬千泰國家庭的青睞,但該品種的起源在當今泰國年輕一輩中鮮有人知。
這種魚叫做口孵魚,它們因為在口腔中孵化并撫養幼魚而得名,幼魚學會游泳時才會離開大魚的口腔獨自生活。科學家賦予它們的學名是尼羅口孵非鯽(Oreochromis niloticus),這是一種原產于北非和部分中東地區的慈鯛科魚類。又因其主要棲息在尼羅河流域,所以在英文中俗稱尼羅非鯽(Nile tilapia),也就是羅非魚。泰國人將其學名簡稱為pla nil。羅非魚因其雜食偏草食的特性,加上短短三個月的孵化周期,讓羅非魚對任何淡水環境都有極強的適應力。羅非魚走上泰國千家萬戶的餐桌,還要從一所大學的池塘中那50條研究用的口孵魚說起。那群羅非魚不會知道,它們的后代會離開這個小池塘,喂飽上百萬人。
羅非魚能引進泰國還得從一次泰日間的外事交流說起。1964年,明仁太子——也就是后來的明仁天皇——到訪泰國,在參觀泰國農業大學的漁業博物館時對館內豐富的魚類品種展現出濃厚的興趣。這時,一種剛剛在泰國發現的魚引起了他的興趣。
明仁太子向隨行眾人問道:“這就是史密斯博士發現的那種魚?”明仁太子的這句話打動了眾人,因為這種魚對泰國來說有兩個特別的意義:第一,為紀念時任泰王普密蓬·阿杜德的父親瑪希敦·阿杜德,這種魚被命名為瑪希敦魚(Mahidol Goby Fish);其次,這一物種在1953年由魚類專家休·麥克考密·史密斯博士發現并命名。史密斯博士被時任國王的叔叔——前任國王瓦棲拉兀陛下所器重,成立了泰國海洋生物保護局,成為該部門的第一任局長。
這次歷史性的訪問讓日本天皇和前任泰王結下不解之緣,雙方因為對魚類研究的共同興趣而相互結交,也為泰國通過日本引進羅非魚奠定了基礎。
1965年,時任泰王普密蓬·阿杜德寫信給明仁太子,請求引進羅非魚,而明仁太子則先將50條尼羅非鯽贈與泰王作為回應。這最早的一批羅非魚養在泰王的王宮——遲塔拉達宮的魚塘里,并迅速在王宮里安家繁殖。隨后又有大約1萬尾魚苗被捐獻給了泰國漁業部。此后,羅非魚便出現在泰國各地的水田和池塘中,只要有水的地方就能看到它們的身影。羅非魚因其鮮美滑嫩的口感而大受歡迎,可以油炸、燒烤,也可以用泰式香料來烹制成具有泰國特色的江鮮。
這讓任何想享用蛋白質大餐的人都可以徑直前往后院池塘、水田和任何一處活水,即捕即食。泰王在引進羅非魚后靈感迸發,又提出向種水稻的農民推薦羅非魚養殖,將羅非魚飼養在水田中,讓農民可以在種植季節的農忙中順便發展副產業。這樣一來農民們既能從自己種植的稻米中攝入碳水化合物,又可以從羅非魚身上攝取蛋白質。在等候收獲的農閑時節,這些魚也是農民的額外收入。
能輕易獲得優質的蛋白質來源使得大部分泰國人都對外部危機有著經濟彈性,或者說自我免疫。這也與泰國的適足經濟理論(SEP)相吻合,尋求在未來不確定性和外部不穩定性中自我保護的方法,同時努力完成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第2項——解決溫飽問題,培育自給自足的糧食產業,保障糧食安全,保證國民營養攝入增長,發展可持續農業。
在王室的支持和引導下,泰國漁業部得以創新發展水產技術,促進羅非魚大規模商業化養殖。最新的成果在于魚卵的孵化與育養,人工養殖箱能夠模擬大魚口腔內部的環境,減少自然條件下口孵造成的魚卵變異、早熟和早夭。泰國全國已有30萬養殖戶采用了這項技術,使現今的羅非魚大規模養殖的產量達到每年22萬噸。
同時,養殖戶也對產品加工進行著創新。他們并不滿足于售賣鮮魚肉,而是逐漸將羅非魚變成消費者喜歡的魚片、香葉烘魚等各類零食和速食食品。養殖戶直接加工也剔除了中間環節,沒有中間商賺差價。
自從第一批羅非魚抵達泰國后,泰國漁業部又成功培育出一批更易養殖的抗病種群。其中,遲塔拉達3號這個品種走出了國門,被帶到了莫桑比克。當地一個養殖業培訓項目以這種魚為例,教授當地人增加食物來源的方法。就這樣,尼羅河非洲鯽魚又回到了非洲。而在莫桑比克,遲塔拉達3號羅非的繁殖也很成功,當地人已經可以自己進行人工繁殖與養殖。
從一開始,羅非魚就是一種饋贈。它不僅是來自同樣愛好科學的老友的饋贈,也是一種不分國界、綿綿不絕的自然饋贈。每年有數萬噸羅非魚進入市場,為泰國及世界無數家庭提供了穩定的生計。羅非魚產業還能保障糧食安全,促進經濟繁榮,為國民提供穩定收入,這些都與泰國的適足經濟理論相吻合。
01 /在王室的支持和引導下,泰國漁業部得以創新發展水產技術,促進羅非魚大規模商業化養殖
02 /羅非魚因其雜食偏草食的特性,加上短短三個月的孵化周期,讓羅非魚對任何淡水環境都有極強的適應力
來源:泰國外交部
編譯:謝宗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