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利霞

半年前,剛任中央民族樂團團長的趙聰,轉軸撥弦,琴音繞梁,在國家大劇院完成了樂團創新曲目《山歌好比春江水》的演出;半年后,趙聰來到廣西,在第16屆中國—東盟文化論壇上,她以《多元格局下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產業創新發展之路》為題,再次歌頌山水。
“因為在我的世界里經常說一句話——彈指之間,穿越古今,不問東西,自在無邊。在音樂里其實它是沒有那么多界限的,它可以打破東西文化,打破時間。” 趙聰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道。
音樂無國界
“琵琶雖然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被譽為‘民樂之王,但是實際上也是從波斯傳來的。琵琶的祖先叫烏德琴(Oud),后來也發展成吉他,還有不同形制的樂器,其實都是由一種樂器演變來的。”趙聰說。
趙聰談到,在秦始皇修建長城的時候就有了琵琶的雛形,往前彈叫“琵”,往后彈叫“琶”,但不論往哪彈,它們在世界文化傳播的方向上都是一致的。“就是和而不同。琵琶其實只是一個載體,它只是一種說話的方式,我想這個時代它更多的是一種融合的聲音,是一種世界的音樂。”她說。
從《聆聽中國》到《絲路飛天》,乃至名揚中外的《綻放》,在趙聰后期創作的作品里,幾乎沒有受到形式的拘束,在同一個作品里可能同時出現古曲、爵士、流行等音樂形式。趙聰說:“你要彈出你的性格,你的特點,你的藝術風格,而當大家共同融合,發聲碰撞出來的,才是前所未有的音樂形式和聲音。”
在傳統音樂中創新
近年來,中央民族樂團組織藝術家深扎采風,積累了大量民間音樂資源,推出了許多有口皆碑的原創節目,比如《泱泱國風》《國風繞梁》《穿越藏羌彝》《瑤山》等;也不斷推陳出新,探索多元化的表現形式,陸續打造了《國樂三部曲》《又見國樂》《印象國樂》《玄奘西行》為代表的一系列打破常規演出形式的新型演出劇目。截止2021年,中央民族樂團在中國各大院線演出及國外世界頂尖級藝術殿堂巡回演出累計170多場。
“值得一提的是《又見國樂》的海報和《歌劇魅影》《悲慘世界》等諸多百老匯音樂劇的海報,一起永久地懸掛在美國華盛頓肯尼迪藝術中心的劇院的墻上。”趙聰自豪地說,這是中國民族音樂走向國際主流藝術殿堂的標志,更是彰顯國家文化影響力的重要體現。
中國民樂走向世界
“我們的主體一定是傳統文化,這是一種新型的創新。”趙聰表示,在《國樂三部曲》之后,中央民族樂團一鼓作氣,同故宮博物院強強聯手,又打造了“天地永樂中國節”音樂會,并邀請了芝加哥交響樂團8位演奏家共同融入了《春節序曲》的演奏。這個作品被芝加哥交響樂團的官網發布,僅在一天之內就達到了數十萬的觀看,芝加哥旅游局也同步轉發了這場音樂會,堪稱教科書式的文化傳播。
“我也希望樂團能與東盟各國藝術團體和藝術家合作,一同推動中國—東盟文化藝術深度交融,促進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建設。”趙聰說。
除了打造“天地永樂中國節”音樂會,中央民族樂團與故宮博物院還將以音畫交融的方式推出《故宮之聲》二十四節日的主題錄制項目,向觀眾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用聲音的敘事突破建筑、文獻和語言的限制,重塑文化記憶,講好中國故事。
“雖然中國傳統的音樂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但是我們也要進行創新,主動地擁抱現代音樂,不管是流行、爵士或者是其他的音樂,我們希望能夠更多地融合嘗試。”趙聰說。
聯系編輯:95445394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