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友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充滿著自信心和對一個國家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理念的自覺踐行。我們講的文化自信,不光是要思考本民族文化傳統,也要強調一個國家的文化價值,即衡量本身具有普遍的、共同的價值理念。”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部創新工程首席專家、中國文化產業管理專家委員會副會長祁述裕在第16屆中國—東盟文化論壇期間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表示,在強調文化自信的時候,應該著眼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用好的故事來傳達人類共同理念,體現文化自信和文化共享與交融。
本屆中國—東盟文化論壇的主題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與國際合作”,旨在交流推廣中國與東盟各國文化產業發展的實踐經驗,探討新時期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趨勢及路徑,展望中國與東盟開展文化產業合作的愿景,助推中國與東盟各國文化產業共同繁榮,助力構建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三個力”促進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
2020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產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98514億元,比2019年增長2.2%。文化產業在中國呈現高速發展,同樣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其中最為明顯的是文化產業增長速度與質量、效益的提升沒有同步。消費者高質量需求與文化產業質量較低、效益不足的矛盾突出。未來中國的文化產業發展應當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文化產業提質增效為基點。
祁述裕指出,高質量的文化產業發展要發“三個力”:一是要提高文化產業的活力,積極調動包括文化企業、文化創作者、消費者等市場主體的活力;二是要提高文化產業的創新力,重點引導、激勵文化企業和文化創作者參與文化創新;三是要提升文化產業的競爭力。文化產業的競爭力是活力與創新力的最終追求,競爭力的核心依舊是市場,隨著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更要作為我們文化產業更大的目標。
作為“十四五”規劃中文化產業發展的一個重點,提升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要以“三個力”為一體,構建文化產業高質量發展指向體系,激發文化產業發展有效機能。
“送文化”不如“賣文化”
與東盟的文化產業合作,如在數字文化產業合作方面近幾年如火如荼。2019年中國網紅李子柒憑借美麗的中國鄉村風景,在一夜間爆紅東南亞,背后是獨特的中國傳統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東南亞網民。電視劇《陳情令》也在泰國有很多的粉絲,并且催生出一系列衍生產品,擁有廣大的受眾群體,成為近年來中國對泰國最成功的網絡輸出。
這種現象揭示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文化理念交流中,文化市場的重要性。祁述裕認為,“文化市場是溝通不同國家文化需求的重要平臺和橋梁。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文化理念的溝通,一個很重要的平臺是要靠市場。要通過市場規律,把文化賣出去,激發文化產業獲得更高的效益,文化理念溝通得到更好的效果。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送文化不如‘賣文化。”
“走出去”的關鍵在于共同價值本土化
不同國家也有相近的文化消費和審美需求,尤其是有著相近歷史文化背景的中國與東南亞國家。與東南亞國家的文化產業合作,更深層次是文化理念的溝通交流和相互認證的過程。文化產品和文化價值互為表里,文化價值以文化產品為載體,通過文化市場的流通與文化產業的交流,實現傳遞和溝通。
中國的電影之所以在東南亞有很多的受眾,就因為中國電影體現了中國的文化價值理念,至少在東南亞國家得到了較為普遍的認同。其實中國文化中的公平正義、和平發展等價值理念,也是當今世界各國共同遵循的一些價值理念。
“中國和東盟在數字文化產業領域的合作前景廣闊,數字文化產業發展理念要以技術為引領、以內容為王。在后疫情時代,線上線下相結合是數字文化產業發展重要途徑,而數字文化產業‘走出去成功的關鍵是堅持本土化。”祁述裕說道。
01 /李子柒在東南亞爆紅
02 /《陳情令》在東南亞熱播
聯系編輯:124322414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