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海峰



所謂“上升后平衡”,意即縱坐標隨橫坐標的變化,曲線表現出先升高后處于平衡狀態的特點。在高中生物中,有很多符合“上升后平衡”型曲線特點或與之相似的模型,現筆者將其分類進行歸納如下。
一、物質跨膜運輸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中的協助擴散在受細胞膜內、外的濃度差影響的同時,還受細胞膜上運載物質的載體數量的影響。載體具有飽和現象,當細胞膜上的載體數量達到飽和時,細胞吸收該載體運載的物質的速率不再隨物質濃度的增大而增大(如圖1)。
二、酶的特性
酶和無機催化劑一樣,只能催化已存在的化學反應,不改變反應的可能性。催化劑可加快化學反應的速率,與無機催化劑相比,酶的催化效率更高,但是酶只能縮短達到化學平衡所需要的時間,不能改變化學反應的平衡點(如圖2)。
三、礦質元素吸收
植物的根對礦質元素的選擇性吸收屬于主動運輸,主動運輸方式既需要載體協助,又需要消耗能量。在O2濃度為零的時候,通過無氧呼吸供能,但無氧呼吸產生的能量較少,所以運輸速率較低;在一定范圍內,隨O2濃度的升高,有氧呼吸加強,產生的能量逐漸增多,所以運輸速率不斷增大;當O2濃度足夠高時,能量供應充足,但由于受到載體數量的限制,運輸速率不再隨O2濃度的增大而增大(如圖3)。
四、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對于光合作用而言,其隨光照強度、CO2濃度的增加而增強,但達到一定程度后,光合作用強度也不再增加(如圖4甲)。對于有氧呼吸而言,隨O2濃度增加,有氧呼吸強度也增加,但O2濃度增加到一定值時有氧呼吸強度將不再隨O2濃度的增加而增加(此時限制因素主要是酶的活性和呼吸底物的濃度)(如圖4乙)。
五、細胞的有絲分裂
在整個細胞分裂周期中,DNA的數量增加是在分裂間期的S期,而在分裂期的前、中、后期沒有變化,處于穩定狀態,但是到末期DNA數量減少一半,恢復到原有細胞DNA數量(如圖5)。
六、雜合子(Aa)連續自交
Aa連續自交n次后雜合子比例為1/2n,其余為純合子,且比例為1∶1,據此原理,可只記憶雜合子的計算公式,其他比例由此推導即可。
自交代數 Aa 純合子 AA aa
1 1 0 0 0
2 1/2 1/2 1/4 1/4
3 1/4 1/4 3/8 3/8
n (1/2)n 1-(1/2)n 1/2-(1/2)n+1 1/2-(1/2)n+1
例如,子代中顯性純合子所占比例:y=1/2-(1/2)n+1,作曲線,其趨勢線如圖6所示。
七、種群的數量變動
種群的數量變動的規律:在食物充足、空間廣闊、氣候適宜、沒有天敵等優越條件下,種群數量可能會呈“J”型增長。例如,澳大利亞昆蟲學家曾對果園中薊馬種群進行過長達14年的研究,發現在環境條件較好的年份,種群數量迅速增長,表現出季節性的“J”型增長。在有限的環境中,如果種群的初始密度很低,種群數量可能會出現迅速增長;隨著種群密度的增加,種內競爭就會加劇,種群數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會停止增長,這就是“S”型增長。例如,柵列藻、小球藻等低等植物的種群增長,常常具有“S”型增長的特點。(如圖7)
除了上述模型,在實際的解題過程中,同學們還會發現與現代生物進化理論分析、生命活動的調節分析、免疫調節分析等知識有關的模型也符合“上升后平衡”型曲線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