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唐松壯 張濤 趙亞菲
甘薯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飼料、能源和經濟作物。甘薯塊根富含淀粉,可制粉和食用、生產酒精及果脯糖漿和檸檬酒等。甘薯適時收獲后進行長期貯藏,延長供應期并隨機上市,可提高甘薯的附加值,增加收入,取得較高經濟效益。
引發甘薯腐爛的原因,一是冷害;二是病害侵染,主要是甘薯黑斑病和軟腐病危害;三是無氧呼吸,產生酒精等有毒有害物質。甘薯具體貯藏條件為:
1.溫度。甘薯貯藏最適溫度為10~13℃,最低不低于9℃,低于9℃易受冷害,使薯塊內部發黑變褐,產生硬心,蒸煮不爛,而且薯塊易腐爛;最高不高于18℃,長期處于18℃易造成薯塊發芽,特別是高于20℃時微生物活動旺盛,呼吸強度大,養分消耗多,品質下降,而且易感染黑斑病和軟腐病。
2.濕度。甘薯貯藏最適相對濕度為70%~80%。當窖內相對濕度低于70%時,易造成薯塊失水萎蔫、糠心,影響甘薯品質;而高于80%,則無氧呼吸加強,易感病害發生腐爛。
3.氧氣和二氧化碳濃度。甘薯貯藏要求窖內空氣中的氧氣和二氧化碳分別為15%和5%,在此條件下,可抑制薯塊呼吸,減少有機養分消耗,不易腐爛,延長貯藏時間。
甘薯塊根組織脆嫩、皮薄塊大、含水量高(65%~75%),易受損傷。傷害和冷害一旦形成,則易感染病菌造成腐爛。收獲階段是甘薯生產的重要環節。
甘薯無明顯成熟期,主要是根據氣候條件、薯塊用途來確定收獲時間,甘薯一般應在當地平均氣溫降到15℃開始收獲,到12℃時收獲完畢。
為了防止貯藏早期窖溫升高,病害蔓延,山東地區留種或貯藏食用甘薯應在“霜降”(即10月22~26日)之前收獲,食用加工型甘薯一般應在10月底前收獲完畢,但一定要在霜前收獲。改變過去霜打薯葉變黑再收獲或不上凍不收獲的傳統習慣,這是防止爛窖的關鍵措施。
甘薯從收獲到入窖,要做到“四輕” “八防”。即輕刨、輕裝、輕運、輕放;防霜凍、防雨淋、防水浸、防泥土、防過夜、防碰傷、防開裂、防病害。
甘薯貯藏期間怕冷、怕熱、怕濕、怕干、怕病。各地可從實際出發,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創造適合本地的貯藏方式。
1.貯藏方法。常用的方法是窖貯,主要形式有井窖式、拱窖式、棚窖式、屋窖式等多種。無論是何種貯藏方式,甘薯貯藏期間所需的條件是一致的,即如上所述。
具體做法是,貯窖大小可按深4米,貯洞高1.8米,長寬各為2.5米,每洞可貯藏2500公斤計算。消毒主要包括貯窖消毒和甘薯消毒。貯窖消毒可用硫黃熏蒸三晝夜,硫黃用量為每立方米50克,也可用2%福爾馬林(甲醛)溶液或2%硫酸銅溶液噴灑。
甘薯收獲時間應選擇晴天上午,并在田間晾曬,下午入窖。入窖薯塊應大小一致、無病蟲害、無機械傷口。
2.入窖管理。具體管理可分三個階段。
(1)前期(入窖20~30天):
管理主要是以高溫愈合處理、通風、散濕、降溫為主。甘薯入窖后,在1~2天內用猛火加溫,把窖溫提高到38~40℃,之后調成穩火,利用空氣對流使窖溫上下一致,并穩定在34~37℃,同時保持四晝夜,并每天中午通風30分鐘,以便供氧;保溫結束后,打開所有門窗氣孔散熱、散濕,立即降溫,使窖溫在1~2天內降至15℃。具體做法:打開窖門、窗及通氣孔進行通風降溫,外界氣溫很高時,可以采取門窗日遮夜開,以排熱降溫。隨著外界氣溫的下降,門窗可日開夜閉,待窖內溫度保持在14~15℃時,可以封窖并做好越冬的防寒準備工作。
(2)中期(至“立春”):管理是以防寒保溫為中心,力求窖溫不低于10℃,使窖溫從前期的15℃緩慢下降,維持在12~14℃為宜。具體做法:窖溫穩定14℃時封閉窖門、窗及氣孔,并根據外界氣溫的變化,在窖頂及四周分期分批蓋草蓋土(一層草一層土),以加大薯窖的保溫性能。當窖溫下降到13℃時,可在薯堆間和薯堆上蓋干草保溫,防止薯堆凝結水珠,如干草被陰濕應曬干再用。如薯窖四周地勢空曠,可在東、北、西三個方向架設風障,以防寒流襲擊影響窖溫。此間管理措施要采取主動,一切措施必須在當地氣溫顯著下降前完成。
(3)后期(“立春”至出窖):管理以穩定窖溫、適當通風換氣為主,使窖溫維持在11~13℃范圍內。具體方法:如果窖溫偏高,濕度過大,可逐漸除去薯堆上的蓋草。晴天中午打開門窗、通氣孔,進行通風、換氣和排濕,并同時排除窖內二氧化碳,下午關閉門窗及氣孔。如遇寒流,注意保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