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 源 劉長娥 程彬彬 蔡小昂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農業科技信息研究所,上海 201403)
解決好“三農”問題一直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首度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期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遵循[1]。為全面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部署,近年來,我國學術界圍繞振興戰略、鄉村旅游、“三農”工作、鄉村治理、精準扶貧等,進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在此背景下,為避免相關戰略概念的糅雜,筆者擬以“鄉村振興”為關鍵詞,對我國鄉村振興的學術研究現狀和研究熱點進行梳理,并通過多維視角審視我國鄉村振興學術研究的現狀和趨勢,以期為今后深入開展鄉村振興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提供參考。
本文以CSSCI數據庫收錄的文獻為研究樣本,檢索策略為“篇名=(鄉村振興)OR關鍵詞=(鄉村振興)”,文獻發表時間截至2019年底。文獻檢索時間為2020年7月8日,共檢索出論文1 372篇。
本文基于文獻計量學研究方法,借助CiteSpace可視化軟件[2],從時間分布、學科、作者、研究機構、高被引文獻、研究主題、研究熱點、研究前沿等方面,對我國鄉村振興學術研究進行可視化分析。
由圖1可知,2017年—2019年,我國有關鄉村振興研究的發文量呈逐年上升趨勢,由2017年的18篇增至2019年的799篇,表明近年來我國學術界對鄉村振興的關注度不斷提高,這可能與我國各級政府推行和落實鄉村振興戰略的各項政策措施有關。例如,2017年10月18日,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2018年2月4日,國務院發布了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1];2018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增收。至此,學術界對鄉村振興的研究進入了白熱化階段,尤其是2017年—2018年,有關鄉村振興的研究成果大幅度增加,由此看出,鄉村振興的學術研究受相關政策的影響較大。

圖1 2017年—2019年鄉村振興學術研究的發文量統計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學科歸屬進行分析,可發現我國鄉村振興的學術研究主要集中分布在經濟學,該學科的發文量占發文總量的55%左右,其次是社會學、政治學、管理學等學科,詳見表1。

表1 鄉村振興學術研究排名前10的學科分布
選取鄉村振興相關研究載文量排名前10 的主要來源期刊進行分析,可發現關于鄉村振興學術研究載文量較多的期刊是社會學類和農業經濟類的期刊;排名前10的來源期刊的載文量均在20篇以上,其中,由《人民日報》報社主辦的社會學類期刊《人民論壇》在鄉村振興學術研究方面的載文量最多,達83篇,其次是由四川省農業經濟學會主辦的經濟與管理科學類期刊《農村經濟》,載文量為55篇。詳見表2。

表2 鄉村振興學術研究排名前10的來源期刊分布
同一學者發文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學者的學術研究能力。據統計,在鄉村振興領域,發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有186人,但發文量在5篇以上的僅有11人。見表3。

表3 發文5篇以上的作者發文情況分析
利用CiteSpace軟件對相關作者進行共現分析,可得到鄉村振興領域的作者合作圖譜,在圖中每個節點表示1位作者,節點間的連線表示合作關系,網絡密度表示節點間連線的密集程度。由圖2可知,在鄉村振興領域,相關作者間的合作較為緊密。

圖2 發文作者的共現分析
由表4可知,鄉村振興學術研究發文量排名前10的機構大多為社會科學類和農業經濟類的研究機構或高校。通過對發文機構進行共現分析,發現網絡節點數量為81個,連線數量僅8條,說明各研究機構間的合作較少;再結合發文作者的共現分析,表明在鄉村振興學術研究領域,作者間的合作主要集中在同一機構的內部合作,而跨機構的合作還有待加強。

表4 鄉村振興研究機構的文獻產出量
利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對鄉村振興研究文獻的引用關系進行共現分析,得到相關知識圖譜,見圖3。圖中圓圈的大小表示被引頻次的多少,圈越大表示該文獻的被引頻次越高,當中心度大于0.1時,有實線外圓框線,外圓框線越粗,表示其中介中心性越高。

圖3 鄉村振興研究文獻的共現分析
由表5可知,我國鄉村振興學術研究引用文獻的中介中心性大于0.1的文章共有7篇。其中,劉彥隨的《中國新時代城鄉融合與鄉村振興》被引頻次最高,該文章主要剖析了鄉村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認為鄉村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鄉村振興對象是一個完整的鄉村地域多體系統,而中國“三農”問題本質上是鄉村地域系統的可持續發展問題[3]。

表5 中介中心性高的鄉村振興學術研究引用文獻
通過分析關鍵詞出現的頻次和中心性大小,可了解我國鄉村振興領域的研究熱點。通過統計樣本文獻,發現排名前10的關鍵詞除了鄉村振興外,還有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治理、城鄉融合、精準扶貧等,且很多研究熱點是2018年提出的,見表6。

表6 鄉村振興研究的熱點關鍵詞
選用關鍵詞出現的年份和頻次,生成時區趨勢圖譜,可了解鄉村振興的研究前沿并分析研究趨勢。由圖4可知,鄉村振興的研究前沿是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概念最早于2017年提出,到2018年提出了鄉村治理、精準扶貧、城鄉融合等,再到2019年提出了攻堅克難,完成了從點到面、從面到點的過程,今后鄉村振興研究也將繼續跟進脫貧攻堅戰的步伐。

圖4 鄉村振興研究領域前沿時區態勢圖譜
本文以CSSCI數據庫中主題為鄉村振興的文獻為樣本,分析了我國鄉村振興領域的學術研究現狀、研究熱點、研究前沿等,得出以下結論:(1)自鄉村振興從政策層面提出以來,受到了我國學術界的廣泛關注,學術研究總體上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鄉村振興學術研究涉及學科繁多,但總體偏向經濟學、社會學和政治學,研究主體以高校和研究機構的科研人員為主,劉彥隨、龍花樓、李裕瑞等學者的研究成果較為顯著,且產出文獻主要發表在社會學類、農業經濟類期刊上。(2)利用CiteSpace可視化軟件對鄉村振興研究文獻的引用關系進行共現分析,發現一些文獻對鄉村振興的學術研究有較大影響,如2017年廖彩榮發表的《鄉村振興戰略的理論邏輯、科學內涵與實現路徑》,2018年葉興慶發表的《新時代中國鄉村振興戰略論綱》,2016年劉彥隨發表的《中國農村貧困化地域分異特征及其精準扶貧策略》等,這些高質量的研究成果為鄉村振興的學術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人民論壇》《農村經濟》《經濟地理》等刊物對鄉村振興領域的關注較多,刊載了較多高質量的鄉村振興研究成果。(3)通過對作者和研究機構進行共現分析,發現作者間的合作緊密,但機構間的合作較少,可見鄉村振興學術研究多數為同一機構的內部合作,缺乏機構間的外部合作。而鄉村振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學科繁多,未來需要促進跨機構的合作交流,并加強學科交叉融合,以增強相關研究成果的銜接性和協同性[4]。(4)通過對關鍵詞進行分析可知,鄉村振興領域的研究熱點包括鄉村振興戰略、鄉村治理、城鄉融合、精準扶貧等;另外,脫貧攻堅是鄉村振興的研究前沿。
隨著我國鄉村振興研究的深入和工作的推進,鄉村振興的學術研究與其實施路徑是保持一致的,鄉村振興的研究熱點也是鄉村振興實施的重點和難點。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階段性謀劃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5]。
其中,(1)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2019年6月17日,國務院發布了《有關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6],不僅要求做強、做精特色產業,還要發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實施“互聯網+”農產品,提升農產品的加工與流通,更要優化鄉村休閑旅游業,培育美麗鄉村和休閑農業示范村。(2)生態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做好鄉村的環境治理、保留美麗的田園風光是鄉村振興的關鍵,只有建好宜居的鄉村環境,才能發展美麗鄉村,從而吸引更多游客前去觀光旅游,進而吸引更多的年輕人返鄉創業,投身于農村建設,才能更好地圍繞鄉村自身的生態系統,因地制宜地發展鄉村特色產業[7-8]。(3)鄉風文明是鄉村振興的靈魂和保障[6]。農民是鄉村的主體,而新鄉賢更是鄉村文化振興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是推進鄉村“治理有效”、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9]。新鄉賢不僅連接著城市與鄉村,更連接了鄉村內部千千萬萬的農民,他們不僅繼承了優良的傳統、規范文明的行為、正確的價值觀,還具有現代化的科學知識、精湛的技能和廣闊的視野,在政策宣傳、輿論引導、糾紛調解等方面起到了積極作用。(4)治理有效是鄉村振興的必然選擇。實現鄉村有效治理的核心在于構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鄉村治理體系,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其中,法治、德治針對的是大事,小事則需群眾自己治理。因此,在落實鄉村振興各項重要舉措時,不僅要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還要組織村民,激發鄉村基層自治的動力[10]。(5)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目標。農民想要生活富裕,擺脫貧困是前提。針對新時代主要矛盾的變化和脫貧攻堅的新任務,推進反貧困創新才能加快實施精準扶貧的政策[11]。但擺脫貧困并不等于生活富裕,想要實現農民生活富裕還要不斷發展農村經濟,推動鄉村電子商務發展,從而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切實幫助農民增收致富[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