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廣慶 劉 耀 袁紅銀
(1如皋市白蒲鎮農業農村和社會事業局,如皋 226500;2如皋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如皋 226500)
蠶豆赤斑病是由蠶豆葡萄孢(Botrytis fabae Sardina)引起的一種真菌病害,主要為害蠶豆的葉、莖、花等部位,可造成葉片早衰、莖表皮裂痕、花變褐枯萎等。蠶豆赤斑病是蠶豆生產上一種常發的病害,一般在3月初開始發病,3月下旬進入發病盛期。為探究不同類型殺菌劑對蠶豆赤斑病的防效,筆者在前期試驗的基礎上,于2020年選用3億CFU/g哈茨木霉菌可濕性粉劑、687.5 g/L氟吡菌胺·霜霉威懸浮劑、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懸浮劑等新型藥劑,進行了相關防效比較試驗,以期為蠶豆生產上防治蠶豆赤斑病提供不同作用機理的輪換藥劑。現將相關試驗結果報道如下。
試驗在江蘇省如皋市白蒲鎮松楊村4組一農戶蠶豆田內進行。供試蠶豆品種為本地白皮小蠶豆,每667 m2種植2 600穴,單穴有效分枝數為13.74枝。
供試藥劑為3億CFU/g哈茨木霉菌可濕性粉劑(WP,北京科威拜沃生物技術有限公司)、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WP,上海悅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WP,江蘇寶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687.5 g/L氟吡菌胺·霜霉威懸浮劑(SC,拜耳公司)、10%氟噻唑吡乙酮可分散油懸浮劑(OF,杜邦公司)、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WP,利民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兩個藥劑組合用藥。
試驗共設7個處理,分別為(每667 m2藥劑用量):(1)3億CFU/g哈茨木霉菌WP 100 g,(2)75%百菌清WP 150 g,(3)80%代森錳鋅WP 160 g,(4)687.5 g/L氟吡菌胺·霜霉威SC 60 mL,(5)10%氟噻唑吡乙酮OF 15 mL,(6)10%氟噻唑吡乙酮OD 15 mL+80%代森錳鋅WP 160 g,(7)空白對照(CK)。每處理重復3次,隨機區組排列,每小區面積為30 m2。試驗分別于 2020年3月31日、4月7日使用電動噴霧器均勻噴霧施藥1次,每667 m2兌水量為60 kg。各處理除施用對應的藥劑外,試驗期間未施用過其他藥劑。
1.4.1 防效調查
分別于第1次噴藥前、第2次噴藥后7 d、21 d調查各處理區蠶豆赤斑病的發病情況,計算病情指數及防效。采用5點取樣法,每點選取3穴蠶豆進行調查。
蠶豆赤斑病的病情分級:1級,病斑面積占葉片面積的0~5%;3級,病斑面積占葉片面積的5%~10%;5級,病斑面積占葉片面積的10%~25%;7級,病斑面積占葉片面積的25%~50%;9級,病斑面積占葉片面積的50%以上。
計算公式:病情指數= [∑(各級病葉數×相應病級)÷(調查總葉數×9)]×100,防效= [1-(對照區施藥前病指×處理區施藥后病指)÷(對照區施藥后病指×處理區施藥前病指)]×100%。
1.4.2 產量調查
于5月27日進行測產,每小區采用對角線5點取樣法,每點選取3穴蠶豆摘莢、剝粒、計數、稱重,計算各小區蠶豆單枝粒數、產量和百粒重。
1.4.3 安全性觀察
施藥后持續觀察蠶豆生長情況,并與空白對照區進行比較,重點觀察藥劑處理區的蠶豆有無矮化、褪綠、畸形等藥害癥狀出現。
由表1可知,各藥劑處理對蠶豆赤斑病的防效不同。施藥前各處理病情指數為6.48~8.27,發病較均勻;施藥后7 d、21 d,處理(2)對蠶豆赤斑病的防效較好,分別為84.28%、86.12%;處理(6)對蠶豆赤斑病的防效次之,分別為76.85%、69.03%;處理(3)對蠶豆赤斑病的防效也較好,分別為68.84%、65.39%;這3個處理間防效無顯著性差異;其他藥劑處理對蠶豆赤斑病的防效均不理想,防效在41.87%~60.16%之間。

表1 不同處理對蠶豆赤斑病的防效比較
由表2可知,各藥劑處理的蠶豆單枝籽粒重均較CK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處理(1)、處理(2)、處理(3)、處理(6)較CK的增產效果較明顯,分別較CK增產38.30%、25.53%、10.64%、14.89%,其他兩個藥劑處理的單枝籽粒重與CK相當。從百粒重來看,處理(1)的百粒重最重,為101.6 g,較CK增加10.20%,極顯著高于其他處理。另外,處理(3)和處理(6)間單枝籽粒重、百粒重均無顯著性差異。

表2 不同處理對蠶豆產量的影響
據施藥后田間持續觀察,各藥劑處理區的蠶豆均生長正常,未出現藥害癥狀,說明供試藥劑在本試驗用量下對蠶豆生長安全。
試驗結果表明,75%百菌清WP防治蠶豆赤斑病的速效性、持效性均較好[1],施藥后7 d、21 d對蠶豆赤斑病的防效均在80%以上,且對蠶豆的增產效果明顯。80%代森錳鋅WP對蠶豆赤斑病的防效次之,可作為輪換藥劑使用。哈茨木霉菌為新型微生物農藥,具有增強作物抗性、促進作物生長、提高作物產量的作用,雖然在本試驗中,3億CFU/g哈茨木霉菌WP對蠶豆赤斑病的防效不太理想,但對蠶豆有較好的增產效果,可在蠶豆綠色生產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