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重蓉
“兒童”作為學術研究的對象之一,其價值意義雖已為學者所明辨,但它進入研究視域的時間并不久遠。歷史上的人類童年為思想界所關注,是在西方啟蒙主義思潮興起之后;對于史學界而言,這一領域的開拓則更要遲至20世紀。古代中國的史學書寫帶有無可避免的成人視角,通過成人化的修辭、邏輯、價值觀去選擇與編織歷史事件和人物,在成人世界中體味戲劇張力與民族經驗。這一導向致使傳世文獻中與兒童相關的史料稀少且分散,隨之而來的是兒童史研究的困難。
王子今教授多年來致力于秦漢史研究,涉獵領域蔚為大觀,僅就兒童史而言,深浸已久。以專著形式呈現始自2012年的《漢代兒童生活》,繼2018年《秦漢兒童的世界》之后,他又于2020年帶來了《插圖秦漢兒童史》。新作的不同之處正如作者在《后記》里提到的一樣,除了補加289幅插圖、刪改校證文字外,也推進了多個主題內容的研究,收獲新知,與讀者分享其未曾停歇的思想進路。
王子今為兒童史研究所作的最重要貢獻之一,是明確區分并界定“秦漢兒童”這一群體,并為相關研究提供了思維及方法示例。在傳統史學觀念里,兒童并未被當作一個獨立群體,以前四史為例,人物從未特別因為兒童身份而得以立傳,偶或可能有其幼少年時期的事跡被記載,卻也寥寥數筆,其意義僅用來為其長成后傳奇的人生作注腳,是依附于漫長成年生命中的一點零星片段。這直接導致傳世文獻中的兒童史料稀缺,研究材料又影響到研究者思考問題的方式和角度。近現代社會觀念的進步、考古學科的發達,帶來史學研究的轉向,兒童作為一類專門群體進入研究范疇,然而目前國內相關的成熟、系統研究仍然匱乏。
王子今的研究無疑為破局起到示范之功?!恫鍒D秦漢兒童史》開篇即對“秦漢兒童”概念有所界定:依據當時人的認識,泛指未成年,與現代人所認識的“兒童”有所區別,拓寬了研究對象的年齡及生活范疇。換言之,王子今所討論的秦漢兒童是作為真正意義上的一類獨立群體,他們在未成年前各個生命階段的形態、體驗,當時社會中兒童生存狀況的常態與非常態,資質普通與特殊的兒童的不同樣貌與其所映射的文化內涵,這些內容彼此支撐、相互呼應,貫穿全書,并經由作者所擷取不同史料的印證,共同還原出秦漢社會中兒童的真實生活空間,為學界構筑起一條探索兒童史研究的堅實道路。
本書首章即捕捉“宜子孫”這一理想觀念,統攝當時社會對兒童的總體意識,并從四個切入點予以解讀其文化內涵。首先在討論“宜子孫”觀念時,借用秦漢時期的磚瓦、銅器、印章、簡牘、織錦及銅鏡等多種實物資料上的“子孫”刻銘或文字,以印證相關文獻資料,是為二重證據法的具體演繹,以論證當時祈望多子、愛重兒童的文化特征。其次關于工藝造型中子母主題的討論,廣泛采用了瓦當、銅器、陶器、畫像石等資料上的子母動物造型圖像,表現當時社會愛護幼小的風尚。再次作者留意到個別文獻記載中的“乳舍”,以此考證漢代的產房,并延伸到九子母崇拜問題。最后借助一件陶蓋外圍的“小兒受賜”陶文,結合文獻中的相關記載,考證其與陶蓋內圍的“長宜子孫”含義對應,從而共同反映出當時社會期待多子的文化內涵。以上四方面緊扣主題,從不同的問題點延伸而出,并將文獻與不同性質的實物資料相結合,豐富了“宜子孫”這一主題的內涵層次。
書中第二章《“嬰兒”“嬰女”命運》圍繞嬰兒的出生及初生展開,包括出生、保健、夭折及醫療等一系列具體問題。作者通過漢代的哺乳陶俑、石刻、壁畫等圖像和相關文獻資料中的“嬰女”“襁褓”記載,生動展示并考證了當時婦女如何哺乳、養護初生兒的情形,并關切性別意識給嬰女帶去的不公命運。對于嬰兒的健康維護,當時人采用了兩種方式:巫術和醫學。作者關注到馬王堆帛書《胎產書》、少司命信仰等巫術手段,它們在當時人的意識中有助于保證嬰兒的健康;同時秦漢社會也已有小兒醫存在,比如神醫扁鵲的傳說及其在畫像石上的圖像、出土文獻中的“嬰兒方”“小兒方”,可知當時兒童醫學的科學程度,另外作者還聯想到古羅馬的兒科醫術。至于嬰兒的夭折,作者引用“傷夭”“悼夭”主題的漢賦作品、石刻碑文,更添幾分情感與哲思上的悲愴凄婉之色,引人想象草露未晞,年幼的生命卻已在殘暴嚴峻的摧殘下逝去的歷史場景,富有感染力。
第三、四章的主題是兒童的正常生活狀態,包括游藝和教育兩部分。第三章《兒戲:游藝生活》囊括了多種漢代兒童的游戲類型,對每種都作出考辨。當中又以對“鳩車”的考證用墨最多。研究以圖文互證的方式切入,將多件畫像石圖像、實物資料與傳世文獻中的有關記載相結合,考證鳩車的形制、所反映的社會風俗,并對一件所謂的“陶鴿”作出辨析。作者的思路并未止于此,還思索鳩車背后所關聯的其他問題,如“神童”故事中的項橐,他出現在漢墓圖像資料上時就經常手牽鳩車;又如有的鳩車上塑有大小兩鳩的工藝造型,反映出“子母”主題等。這些關于鳩車的不同話題及材料并非集中在一處,而是分述于多處、各見于多個章目,遙相呼應、收放自如,連綴成有機整體,使讀者能夠體會史料與史實之間錯綜的關系,領略作者處理圖文資料的手法。

第四章《蒙學》分析兒童教育。秦漢時期形成童蒙教育的基本模式——小學,作者結合傳世文獻記載及出土文獻中的民間蒙學書,考證了漢代小學的教育規制、內容、科目等。在此基礎上,視角又轉向在教育中表現出天賦異稟的兩類特殊兒童:女童及神童,關注女童教育的內容、作用以及不同階層中的代表人物;例舉神童中的項橐、楊信、曹沖等典型人物的相關事跡,或援引畫像石圖像、傳世文獻予以證實,或從交通地理史的角度考辨。
第五至八章轉向分析兒童在非常環境下所承受的生存壓力與苦難,分別為《兒童勞動與勞動兒童》《社會犯罪、社會災難、社會動蕩與受害兒童》《社會上層兒童生活》《“小子軍”與少年吏》。在諸如勞動、犯罪、戰爭、政治陰謀、參軍等惡劣環境的打擊下,雖然其中有少數能夠抵御沖擊、迅速成長甚至建功立業者,但對于絕大多數兒童而言,超負荷磨難導致的只能是其悲劇命運。著意于此,不僅如實反映出當時社會的狀況,為讀者提供多個審視維度;而且展示出作者治學的史心所在。在這四章中,作者同樣大量使用圖像和實物資料,比如刻有兒童勞作、被略賣、作奴仆、為吏等圖景,以及如梁節姑姊、趙氏孤兒、周公輔成王等歷史故事中兒童形象的畫像石;又如秦陵兵馬俑中的少年士兵俑、敦煌馬圈灣漢代烽燧遺址出土的兒童鞋履等實物資料,它們有力、形象地再現了秦漢中下層兒童生存的艱苦不易,以及宮廷、軍旅環境中兒童處境的殘酷險峻,給人以心靈上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