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少才
西歐之旅,從法國在尼斯到摩納哥之間有一個中世紀風貌的小鎮——埃茲(Eze)小鎮,因為順路,是旅客必到之處。埃茲是個很美麗的小鎮,被評為法國十大著名小鎮之一、蔚藍海岸最美小鎮之一的榮譽稱號。小鎮已經走過2500多年的歷史,是經歷了多次動蕩后保留下來的古鎮。
懸崖上的石頭小鎮
埃茲小鎮很有特點,整個小鎮所有的建筑修建在法國蔚藍海岸距海平面427 米高的懸崖峭壁之上,山峰非常陡峭,而一棟棟的房屋就慢慢的盤旋在直至整個山峰頂尖。這種陡峭巖壁建造房屋的方式,遠遠望去,很像鷲筑巢的方式,所以埃茲小鎮有“鷲巢村”之稱,也有“懸崖小鎮”、“石頭小鎮”之稱。這樣的地形,放到現在,打死也不會有人上去建房居住,可就是這么不可思議,小鎮已經存在2500多年了,而現在還成了旅游勝地。
從尼斯到埃茲只有20分鐘的車程。小鎮里當然是不能行車的,車停好后,沿一條石板小路步步登高前行。 美麗的石頭小鎮,所有的道路都是漫漫盤旋向上的,時而臺階時而平坡,時而來個急轉彎。小鎮的房子都是用石頭堆砌建成,非常的厚實和古樸,大多數游客蜂擁而至的目的,就是要享受一下這中世紀的風情。這里可以俯瞰地中海、海上的船影、遠處的群山、山下的別墅 、天空的云朵。
風光無限的中世紀小鎮
順著山路拾級而上,在曲折狹窄的石板路上漫步,處處感受迷人山城的獨特景致:狹窄迂回的小巷、石頭砌成的房子、泛黑了的墻面、隨處可見的野花、濃郁的綠樹,一切都那么自然,古樸。
小鎮古巷很窄,沒有路燈桿的立足之地,但古巷隔不遠就可見一盞古典風格的路燈,路燈的架都是鐵藝制作的,釘在墻上,根本不需要現代水泥燈柱,更增添了一份歷史的滄桑之感。這里處處皆精致,靜謐的深巷、斑駁的石墻,還有依墻而盛開的花兒,風情這般特殊,風光如此獨特。
小鎮不大,到處是石頭砌成的房子和小路,每個轉角都有不一樣的景色,有時狹窄的小道彎彎曲曲像迷宮,似仙境。小巷曲徑通幽,綠色的仙人掌、爬山虎、紅紅的三角梅,遮滿了石墻,陽臺上墻角邊也圍著花盆,各種花卉開得紅紅火火。每間石頭砌成的房屋內外,都經主人精心裝飾過,到處點綴著鮮花綠草,奇特無比。這里的氣候很適合熱帶植物的生長,看那植物肆意的茂盛,伴著炎夏熱烈的氣息,開的如火如荼,即使是石縫,也會有微小的生命堅毅的成長起來,逐漸形成一片陰涼,再為其它小生命庇護,不斷輪回。盛開的鮮花給小鎮帶來勃勃生氣, 一團團、一簇簇,盡顯它迷人的身姿,讓人感受到植物的頑強、美的韻味。 漫步其中如入畫中,有時真的分不清是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在童話世界中。隨著人流的腳步,我們沿著上下起伏的石徑路,游走在小鎮間,時光仿佛在此凝固。古樸冰冷的石頭在柔美的花朵的映襯下,變得格外有味道。嬌艷的鮮花配上滄桑的石頭立體史書遍布全鎮,感覺是如此美妙。
懸崖頂上的植物園
在埃茲小鎮的懸崖最頂端,有一個山頂植物園。原址曾經是一座城堡,在1706年西班牙戰爭期間被路易十四的軍隊搗毀,城堡廢墟處成為現在的植物園。在植物園里,聚集了400種奇異植物,包括:龍舌蘭,蘆薈,仙人掌等。這些品種主要來自美洲和非洲,所以有“異國植物園”之稱。植物園中除了這些奇花異草外還有許多法國雕塑家讓·理查德·飛利浦的雕塑作品,幾個精美的少女雕像將這里裝扮的婀娜多姿,充滿浪漫氣息,真的感覺這里就是邂逅浪漫愛情的寶地。
小鎮的建筑特色
小鎮建筑很有特色,依勢建于布滿巖石的山頂,整座小鎮以層層石墻環繞。因為它的獨特地理位置,這里曾經于十六世紀到十八世紀多次被作為防御工事。小鎮入口狹窄、巷道彎曲,坡道和階梯走起來十分吃力。在這樣的地理環境中選擇建房居住,不難看出古人的良苦用心,在中世紀的冷兵器時代,要想攻占這樣的村子將是何等的困難。你縱有千軍萬馬,也難以施展,守住路口,就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盡管這樣,巖石四周還建有防御的城墻,當初是防外敵入侵防御性用的,現在卻成了風景和古跡,這是該地區所特有的要塞形式,直到現在仍然保留完好。小鎮雖小,但道路卻像迷宮一樣復雜。導游說,當你迷路的時候,最好的感覺就是隨著多數人流走,就能找到原路返回。
小鎮最著名的路是“尼采小徑”。德國著名哲學家尼采(1844年—1900年)從1883年到1886年間曾多次居住埃茲小鎮,據說尼采很喜歡在山城散步,走在蜿蜒崎嶇的山路上,欣賞沿途壯觀,唯美的地中海風景,從而激發尼采《查拉圖特拉如是說》第三部的靈感。埃茲為了紀念他,將舊城山頂的一條小徑取名為“尼采小徑”。
在這里,任何現代化的運輸工具都無用武之地。當地人為了將物品運輸入城,想出了一個好方法——利用普羅旺斯驢來當搬運工。這種驢子的體格結實、骨架寬大、脾氣溫馴,蹄子比較大,很適合在崎嶇的山間行走。盡管這樣,當地居民還是堅持一代一代住下去,沒有下山搬遷的意思,可見小鎮是魅力是很吸引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