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東
近年來,隨著北京周邊農村勞動力數量逐年遞減,冬季司爐工補給能力呈下降趨勢,年輕司爐工更是“一人難求”。未來幾年,司爐工短缺或將成為制約北京供暖保障和事業發展的一個突出問題。北京供暖司爐工崗位需求多少人?河北省張家口市赤城縣作為“司爐工之鄉”在京從事供暖的司爐工有多少人?司爐工青黃不接問題應如何解決?日前,《環境與生活》雜志一行專訪了原張家口市赤城縣勞動局駐京辦主任強振剛,聽聽他對這一問題的觀點、看法和建議。
北京冬季供暖司爐工約2.1萬人
當強振剛得知《環境與生活》一行目的時,非常高興地接待了我們。他說:“感謝你們對我的信任,雖然從赤城縣勞動局駐京辦主任崗位離職近十年了,但一直關注著勞動力轉移和司爐工隊伍建設問題。”強振剛接著介紹說,“目前我幫助經營的北京森燃供暖科技有限公司也是從事供暖工作。坦率地說,我本人對行業數據十分關注。今年年初,北京市供熱協會發布的數據是:2020至2021供暖季北京市主管部門備案的供暖企業有1177家、集中供暖面積達7.85億平方米。官方數據顯示,北京市現有集中供暖鍋爐房約3500座、鍋爐近10000臺、冬季供暖司爐工約2.1萬人。”
赤城人是北京供暖司爐工的主力軍
“現赤城在北京從事供暖的司爐工有近1萬人,占整體比的近一半,人數和占比與前些年相比減少很多。”強振剛又介紹說:“我們赤城雖然與北京相鄰,但自然條件有限,八山一水一分田,嚴重制約著經濟發展。”
赤城縣農民到北京當司爐工,是從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的,縣后城鎮有一個東溝村,大家都叫它工農村。因為村里有個“九六零”兵工廠,一些農民到廠里做臨時工,后來有一部分就轉成了正式工。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九六零”兵工廠撤走,村里轉正的臨時工跟著到北京。個別沒轉正的臨時工到北京串門,原來的同事就幫助他們聯系做了司爐工。
那個時候吃住單位全管,一個冬天下來還能賺三五十元錢,停暖回老家還能穿一身勞動布的工作服,特別讓人羨慕。這樣一來,你帶他,他帶你,慢慢地赤城縣到北京當司爐工的人就多了起來。”
當問及擔任張家口市赤城縣勞動局駐京辦主任的經歷時,強振剛說:“上世紀90年代,務工大潮興起,大批勞動力涌入北京打工。1993年赤城縣政府在普查勞動力工作中發現,有相當一部分人從事司爐工作。赤城縣委縣政府決定,發揮優勢,抓住契機,由扶貧辦與就業局聯手,在司爐領域培訓技術型勞動力,打造一支適應時代、專業突出、素質較高的技術隊伍,增收增效。為取得北京市認可的從業資格證,我們駐京辦就邀請北京市和區兩級質監部門到我們縣組織司爐工培訓,然后到北京實習,再通過考試,取得北京市質監部門頒發的從業資格證。”
“十幾年來,我們駐京辦培訓司爐工近萬名。每年入冬,他們帶夢出發,為北京送暖。次年開春,懷揣薪金,為愛返鄉,備耕播種。赤城縣被譽為司爐工之鄉,成為河北省十大勞務品牌,贏得社會高度贊譽。”強振剛動情地說。
北京供暖司爐工青黃不接令人堪憂
強振剛進一步介紹說,北京燒煤那些年,司爐工很好找,并且都很年輕。煤改氣后,司爐工減了一大半,有的退休了,有的轉行了。十年前還可以聘到三十幾歲的人,這幾年幾乎很難。現在北京冬季招的司爐工年齡多在45歲至60歲,50歲以上的占九成。
近年來,司爐工隊伍斷茬問題明顯,年輕人緣何不愿接棒?強振剛表示:“現在的農村勞動力比前些年少多了,在家務農的年輕人越來越少,考學的、參軍的、打工的,能走都走了,剩下的年輕人有的不愿意離開家,有的還嫌爐司工地位低、賺錢少。北京這幾年冬季司爐工補給不足,青黃不接問題確實令人堪憂。當下若不重視謀劃這件事,再過幾年問題會表現更突出”。
“青年技工培訓機制不健全也是導致司爐工斷茬的一個重要原因。目前,我國還沒有供暖專業技工學校,中長期的系統培訓機構及專業課程設置仍是空白。供暖企業在競爭中多以經濟效益為主,大家都想用熟練工,卻又不愿意出錢對員工進行技能培訓”強振剛如是說。
推動“三個轉變”是解決問題之策
北京供暖司爐工青黃不接問題應如何解決?強振剛表示,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應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加大供暖行業宣傳力度,樹立行業典型人物、品牌企業,提高行業社會地位和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才從事供暖工作。
首先,要推動司爐工“從季節臨時工向常年正式工轉變”。根據人才市場需求,政府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應大規模開展供暖相關技術技能培訓,引導那些準備到城里常年打工的人關注供暖行業,愿意選擇學習供暖相關技術技能,為供暖企業招聘到常年正式司爐工筑巢引鳳。
其次,要推動司爐工“從非技術工向高級技能工轉變”。推動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有充足的技術和技能人才作支撐,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肩負著傳承技術技能、培養多樣化人才的責任和使命。引導高校開設供暖職業教育課程,為供暖企業培養一批“即來即用”的專業高級技術人才,一方面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另一方面解決供暖企業急需高素質年輕技術技能人才問題。減少非技術、非技能崗位人員數量,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成本,整體提升供熱一線員工待遇,創造吸引人、拴住心的人才成長環境。
最后,要推動司爐工“從傳統操作工向智能管控工轉變”。加快供暖設備更新改造,提高供暖智能化水平,努力實現智慧供暖。讓司爐工從過去傳統的直接操作設備轉變操作智能設備和智慧系統,實現無人值守,減少人員,降低能耗,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和供暖服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