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思佳
養過貓咪的朋友們一定感慨過,天天大魚大肉地伺候著貓主子,但主子們有時候偏偏不領情,見到草還吃得津津有味,難道是因為肉沒有草好吃嗎?
這是在祁連山國家公園拍攝到的雪豹吃草畫面。剛開始只有一只雪豹寶寶在津津有味地吃著草,不久,一家三口都加入到了這場吃草“盛宴”之中。要知道,雪豹是雪山上的頂級食肉動物,巖羊、盤羊都可以成為它們的盤中餐,那么為什么這種兇猛的大貓也吃起了草呢?其實不光是小貓咪和雪豹,貓科動物幾乎都會吃草,而且別小看了草,它們對貓科動物的健康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目前關于貓科動物吃草的幾種主流說法:
獲取纖維素,加快腸胃蠕動
貓科動物(Felidae)是哺乳綱、食肉目的動物,其中大型成員往往是各地的頂級食肉動物。但是事實上,和食草動物相比,貓科動物的胃并不發達。它們的胃里缺少各種菌群和消化酶,腸道僅僅是身體長度的3到6倍,更適合吸收蛋白質和油脂。
貓科動物是典型的食肉動物,它們的消化系統缺乏能夠分解和消化植物的酶,所以無法消化草葉。但是就好像雞吃石子幫助消化一樣,植物中的纖維可以促進大貓的腸道蠕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其他食物的消化,最后排泄出來。
獲取維生素,補充身體所需
這是貓科動物吃草的一種常見說法:貓科動物以肉類為食,但是為了補充必要營養“葉酸”“維生素”,它們就會去吃草。葉酸確實是B族維生素的一種,參與體內氨基酸及核酸合成,并與維生素B12共同促進紅血球的生成,用于各種紅細胞性貧血。這種說法看似合理,但是葉酸含量豐富的食物有動物內臟、雞蛋、魚肉和綠葉植物等。可見大貓們平時喜歡吃的肉類中已經富含葉酸,并且其消化道內微生物可以合成葉酸,因此這種說法不太能站住腳。
催吐以緩解腸胃不適
貓科動物的舌頭上都有倒刺,在平時舔毛的時候,經常會把毛咽下去,導致無法消化的毛積累在胃里造成食欲不佳甚至干嘔等癥狀。所以這種時候它們會自己下意識地去尋找草來吃,因為草葉面上的絨毛能夠黏附在消化道的纖毛,達到催吐作用。其次,貓科動物,尤其是野外的大型貓科動物會吃進很多動物的骨頭或是毛發等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它們也會吃草來輔助其將無法消化的食物排出或是吐出。
排出腸道寄生蟲
野生動物經常會從吃的食物或喝的水中感染寄生蟲,而吃草能幫助它們把蟲子排出體外。而基于對黑猩猩和其他野生動物的研究,研究人員提出了草咀嚼通過增加消化道中的肌肉活動來幫助動物排出腸道寄生蟲的理論。研究人員解釋說,由于所有野生食肉動物實際上都有腸道寄生蟲,因此無論動物是否感覺到寄生蟲,規律的、本能的植物性進食對維持可忍受的腸道寄生蟲負荷方面具有適應性作用。研究人員還表示,這種策略可能最初是在一個遙遠的祖先中演化而成的。
緩解焦慮心情
目前的不少研究表明,動物們也會焦慮。因此,也有說法表示,貓科動物吃草是為了緩解焦慮放松心情。但是,野外的大貓們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如果有充足的食物,它們不應該焦慮到需要用吃草來緩解,因此,這一說法也有待商榷。而在一項研究中,來自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獸醫學院的Benjamin Hart及其同事對1000多名貓主進行了一項基于網絡的調查,得出的結論是:吃草這一行為是動物的本能反應。調查顯示,吃植物是貓中極為常見的行為。受訪者們一天至少觀察3小時貓的行為,他們的答案顯示,71%的貓在一生中至少吃過六次植物,僅有11%的貓從未被觀察到吃綠葉。并且,他們還發現,只有大約1/4的食草貓被觀察到在吃完植物后嘔吐,91%的受訪者說他們的貓在吃植物之前并沒有生病。因此,研究人員認為,嘔吐只是吃草后偶爾出現的副產品,而不是這一動物行為的目的。因此,不論是體型小巧的家貓還是雪山之王雪豹,貓科動物們都會吃草,而這種行為應該是有助于它們健康的一種本能反應。
(本欄目所有文章及部分圖片來源于陸橋生態中心,其余圖片來源于網絡;部分文章有參考文獻,可關注“陸橋生態中心”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