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農業生產過程中,各種各樣的病蟲害導致蔬菜減產,各類農藥被廣泛應用,病蟲害在短時間內得到抑制。但是由于農藥的大量使用,會導致土地結構變化,而且病蟲極易對農藥產生抗藥性,導致農業經濟利益受損。同時,在使用農藥的過程中會產生空氣污染、水污染等問題,對環境破壞較大,部分農藥的刺激性氣味也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影響。因此,農藥的減量使用就變得極為重要。本文根據當前蔬菜種植現狀,分析農藥減量增產技術的利用要點,以期促進蔬菜的健康生長。
1蔬菜病蟲害現狀
大白菜黑腐病、菠菜菌核病、芹菜葉斑病等病蟲害較易發生,導致蔬菜減產甚至死亡,嚴重影響了蔬菜種植戶的經濟收益。化學藥劑效果明顯、見效快,但農藥的不合理利用會造成極大的污染,例如殺蟲劑的大量應用會造成土壤及水資源污染,并且農藥會在植物葉片或根莖等存在大量殘留,加之農藥殘留清洗困難,會給人們的身體健康構成威脅。同時,蔬菜經過多年反復種植,病蟲會對同種農藥產生極強的抗藥性,嚴重影響蔬菜生產,農藥減量增產技術應用就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
2應用農藥減量增產技術的必要性
2.1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
由于農藥的大量使用造成了諸多的環境問題,加之中國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綠色生產已經成為發展趨勢。隨著人口增加及土地資源利用的多樣化,農業用地比重有所下降,如何在有限的土地面積上種植更多的蔬菜成為了首要問題。
2.2保證人民身體健康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較高。綠色有機蔬菜雖然價格相較普通蔬菜高,但由于其健康程度比較高,逐步受到人們的歡迎。其中,無土栽培技術也逐步得到大范圍應用。
2.3提高經濟利益
蔬菜耐藥性較強,在生長過程中使用的農藥數量就會增多,蔬菜農藥殘留量不僅更多,而且農業生產成本也會提高,不符合人們的利益預期。同時,中國蔬菜種植規模較大,出口量較大。很多國家對于進口蔬菜的標準較高,對于蔬菜質量的評定與檢測都極為嚴格。原有的蔬菜種植方式很難滿足蔬菜出口標準,無法精準對標國外市場。國內市場又無法消耗所有蔬菜,這就會導致蔬菜價格降低,影響農戶利益,不利于蔬菜產業的可持續發展[2]。
3目前農藥減量增產技術使用存在的問題
3.1新型技術推廣難度及費用高
新型技術的出現和推廣使用都是一個長期的發展過程。光學防控、生物防控等防控技術所需要的設施及技術等耗費較高,普通蔬菜種植戶很難在短時間內承擔起該技術費用;同時農戶利用新技術的風險較大,不可控因素較多,加之農戶對于新興技術不熟悉,農民投入的資金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回報,不利于蔬菜種植的可持續發展。
3.2農業減量增產技術利用規模低
在建造農藥減量增產實驗基地的過程中,多數種植戶會抱有觀望態度,導致農業經營主體減少,生產規模較小,組織生產無法達到專業水平。同時,在蔬菜生產過程中,缺乏監管和技術指導,農藥殘留問題仍得不到完全解決。加之農戶對于病蟲害綜合防治的意識較差,導致防控技術未能得到大范圍的應用。
3.3新型農藥研制較少,合理利用程度低
由于蔬菜生產轉型時間較短,新型農藥的研究是長期的探索過程,需要經過多次重復試驗才能真正應用于農業生產中,導致市面上新型農藥數量較少。
4農藥減量增產技術應用措施
4.1建立農藥減量增產基地
政府主導,強化政策扶持,建立集中連片示范基地。通過新技術引進試驗與成熟技術示范展示相結合、綠色防控技術手段與統防統治組織方式相結合、技術模式集成與推廣機制創新相結合的方式,主動引領農戶進行可持續生產,探索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技術模式,從而達到節本增效的目的。例如2020年,云南省通海縣在全縣范圍內開展種植業優化結構調整、新技術新品種試驗示范、病蟲害統防統治、綠色防控技術推廣等,通過示范引領,農藥減量成效明顯,農藥使用總量比2019年減少10.73 t。為當地蔬菜生產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也讓群眾看到了農藥減量增產的可能性。同時,政府的扶持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新型技術應用的費用,激發更多農戶參與到綠色生產中,有利于大規模農藥減量技術的推進。
4.2吸納綠色防控技術人才
運用綠色防控技術不僅需要掌握農藥相關知識,還要善于把控植物生長狀況。相關部門要適時對種植戶進行技術培訓,宣傳綠色防控技術的優勢,并對其進行扶持,讓綠色生產觀念深入人心。在使用農藥的過程中要控制使用量,實現科學配藥。在病蟲害還未發生前,可提前噴灑一定濃度的農藥進行預防。同時,高等院校要積極引導相關專業學生進行種植技術創新,在實驗中找到合理有效的防控技術;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的業務水平培訓,提高其法律意識,減少農藥的錯誤使用[3]。
4.3生物防治與物理防治相結合,開發新型農藥
根據害蟲生物習性,利用其趨光性、趨濕性等特點進行誘殺。例如可以利用害蟲趨光性對其進行光學誘殺,治理效果高,周期短,且技術要求較低,資金投入少,可以得到推廣與應用。生物防治措施要求種植戶充分了解害蟲特點,通過以蟲治蟲、以細菌治蟲的方式來對控制害蟲。同時,要研發低毒、附著性高的農藥,降低其對于空氣及土地的污染,減少土地硬化率。通過改善農藥噴灑技術,降低其在空氣中的殘留量,達到農藥最大化利用[4]。
4.4開展預警監測,提高防治效率
通過設置病蟲害監測點,定期開展病蟲害的監測及調查工作。農業部門要建立監測隊伍,不斷擴大監測范圍及測試精確度,創新監測手段,并對監測情況進行公示。同時,種植戶也要積極配合工作,在病蟲害出現初期進行治理,降低損失。
參考文獻
[1]王林曉,王芬.安陽市農藥減量增產技術在病蟲害防治上的應用[J].現代農村科技,2020(9):31.
[2]李慎,葉海絲.探究農藥減量增產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的應用效果[J].農家參謀,2017(24):135.
[3]楊文珍.農藥減量增產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的應用分析[J].南方農業,2016,10(3):31-32.
[4]左會旭,崔曉紅,陳濤.農藥減量增產技術在水稻病蟲害防治上的應用效果研究[J].北京農業,2016(3):43-44.
(云南省玉溪市通海縣植保植檢站沈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