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傳統的養殖技術及管理方法在很多情況下不能完全保證水產品品質,再加上水產品受到病害的影響和威脅,導致養殖戶經濟效益受損,甚至還會污染養殖場周邊的水體和生態環境。因此,將現代養殖技術應用到水產養殖過程中,通過構建水產品生存的生態環境,然后科學采用無污染及綠色的飼養方式,降低水產品病害對養殖戶經濟收益的不良影響,還可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不僅如此,采用該技術養殖的水產品還能夠更好地促進當前水產品經濟市場發展,滿足人們對綠色食品的需求
1生態養殖理念概述
生態養殖是水產養殖行業的最終發展方向。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通過采用現代先進技術來代替傳統的人工勞動養殖及管理技術,再通過對周邊養殖環境和水產品生長特點的分析,在人工場合模擬出更適合水產品生長發育的自然環境,從而提高水產品質量及養殖經濟效益。且生態養殖技術在水產品養殖過程中的大規模應用,還有助于彌補傳統養殖理念缺點。養殖戶在擴大水產品養殖規模的同時,還要注重提高養殖質量,從而促進水產品養殖結構的多元化發展,盡量減少因各種病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最終提高水產養殖的效率與效益。水產品生態養殖技術是一種高效、綠色、低消耗、低污染的養殖方法。
2生態養殖技術應用要點
2.1科學選擇水產養殖品種
水產品品種的選擇與培育會直接影響養殖戶收入。因此,在應用生態養殖技術時,就要綜合考慮和分析本地自然生態環境、地理地勢環境、水文條件與氣候條件,然后結合養殖水產品生長特性、抗病性及環境適應性等,科學選擇出最適合本地養殖的水產品種類。這樣才能保證水產品成活率及收益,從而有效降低養殖風險,提高養殖戶經濟效益。然后,在根據所選定的養殖品種的自然特點與生長習性,運用先進技術構建出更適合該種水產品生長繁殖的多層次養殖環境,最終使養殖場地形成一個微型生態循環系統。
2.2改善和優化養殖水體環境
由于不同水生生物對水質有不同的要求,所以在養殖前,養殖人員還應對水產品生長情況有具體的了解。與此同時,養殖人員在實際放養前還需提前對池塘水體進行全面消毒,并注意在養殖的過程中要及時更新水源,并科學調控水質。在進行水質調控的過程中,可采用生物法進行水質調控,并可加入安全劑量的生物制劑,保證水質調控的效果。為進一步提升綠色養殖技術的實際應用水平,還需對水質進行進一步的清理,要使其盡可能接近自然水質。
需嚴格控制菌群數量及水生植物種類,在養殖過程中要堅持培養水體適度的原則,特別是要嚴格控制各種水生植物的過度繁殖,否則一旦大面積水生植物生長,就會消耗大量的氧氣,從而導致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會對養殖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除了嚴格控制各種水生植物的生長規模外,科學選擇水體菌種也是一項重要的養殖內容。合理選擇菌種是實施綠色養殖技術的基礎保障,主要就是在自然環境中選擇適合該水產品生長的菌株,降低水產養殖管理成本和培養成本。
2.3樹立綠色生態的養殖觀念
養殖戶需遵循養殖技術要點,將綠色養殖技術應用到實際水產養殖工作中,這樣才能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并能夠深入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生產理念。進一步擴大綠色生態育種技術的應用規模,促進水產養殖行業的不斷進步。
3生態養殖技術類型
3.1生態工程技術
需根據水產養殖環境,科學合理地進行設計和規劃,一般來說,水中自養生物和綠色植物可促進水產品生長,滿足其對營養物質的需求,而異養生物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分解在水產品的生長過程中所產生的廢物與垃圾。然后通過對良性自循環生態系統的建設,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人工養殖環境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平衡,減少水環境污染,提高水產品養殖質量。
3.2水產品生態養殖技術
這種技術也是目前在水產養殖過程中,被養殖戶廣泛應用的一種生態化養殖技術。應用要求是在水產養殖過程中對水產品進行一系列管理工作。主要采用科學合理的手段對受損水體實施三級凈化,加快恢復水生長環境,優化水質。利用對天然水質的凈化來改善養殖生態環境,從而提高養殖質量。將人工浮床與水環境的凈化系統進行有效結合,引入微生物,促進池塘內生物和諧共生。
3.3生物共生混養的生態養殖技術
混養原則主要是為了提高各種水產品疾病防控質量,在養殖過程中應注意遵循多品種養殖的原則,通過優化和改進以往的淡水養殖單一品種理念,積極創新現有的淡水水產品養殖模式,并對現有的水產品養殖模式進行有效改進。養殖戶一旦發現水產品患病或有疑似癥狀,應立即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進行防治。同時,還要充分了解和掌握一些發病率較高的水產品疾病類型,可以通過在水中飼養病蟲天敵來減少病害發生,提高水產品成活率。
綜上所述,養殖戶需遵循生態養殖技術要點,并科學應用到實際水產養殖工作中,這樣不僅能保護生態環境,還能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促進水產養殖行業的不斷發展。
(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伊金霍洛旗農牧事業發展中心趙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