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巧航 陳蓉 曾紹校 方婷



[摘 要]高校校院系三級教學管理體制改革是關系到學校、學院、學系教學運行和教學管理的關鍵變革,福建農林大學根據學校區位優勢與辦學特色,結合福建省“雙一流”大學建設目標,以教學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為切入點,以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研究水平為重點,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文章通過對學校職能、學院職能、學系職能、校院系關系四個方面的研究,探索出學院發展關鍵因素,構建了學校政策指引、學院中心主體、學系貫徹實施的三級教學管理體制。
[關鍵詞]學校職能;學院職能;學系職能;校院系關系;學院發展關鍵因素
[中圖分類號] G6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21)10-0190-03
國家教育部制定了《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教育改革文件,為落實文件要求,福建農林大學結合福建省“雙一流”大學的建設目標,制定出《關于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學體制機制改革。高校校院系三級教學管理體制改革是關系到學校、學院、學系教學運行和教學管理的關鍵變革。福建農林大學根據學校區位優勢與辦學特色,結合福建省“雙一流”大學建設目標,以教學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為切入點,以提升教師教學能力和研究水平為重點,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學校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學體制機制改革包含以下四點內容:一是深化校院教學管理體制改革,二是實行以學院為考核對象的目標考核機制,三是健全以教學質量、教學成果為導向的教師考核評價體系,四是完善教學管理隊伍建設機制。
一、學校的職能
以前高校的權力過于集中:人權財權物權主要由學校來掌控,學院的話語權相對較少,高校的教學管理類似于行政機關的管理,自上而下執行學校的一系列教學管理制度。學校教學管理權力過于集中可能會造成其疲憊不堪、超負荷工作,對學院具體情況了解不深入,民意調查不徹底,教學管理政策的制定出現偏差,教學管理的執行不到位。如今深化校院教學管理體制改革,學校簡政放權,推進教學管理重心下移[1],學校的職能相應轉變,從控權到放權,從微觀到宏觀。學校負責教學管理的主要部門是教務處,教務處的機構設置與負責事項如表1所示。
學校對學院進行目標管理,給予學院相應的人財物自主支配權。學校建立以考核學院本科教學、科學研究與社會服務、學科建設、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黨建思政等方面績效為主要內容的目標考核指標體系,學院建立自主發展、制度約束的管理機制,實現學校和學院責任和權力統一、職能和責任分明、管理規范到位、運行井然有序 [2]。教學管理重心下移后,學校應當如何對學院進行有效的教學管理呢?學校在落實學院教學管理和運行主體責任的同時,推進實行以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的績效考核機制。學校通過對學院實施目標考核管理,達到監督促進學院不斷發展的作用。學校職能部門代表學校制定目標考核實施細則,建立健全考核評價機制。比如福建農林大學制定了目標考核指標體系,如表2所示。
雖然大學有不同的類型,但其教學管理組織架構是相同的,大部分的高校都是由學校、學院、學系這三個由大到小、由上至下的管理組織構成。中國大學的類型區分如表3所示。
二、學院的職能
學院的教學管理定位從學校的從屬關系到以學院為中心管理,形成學校宏觀政策上引導、學院為主體教學運行、學校實施目標考核的管理模式。學院圍繞學校總體目標,明確學院目標任務,建立自主發展、制度約束的管理機制,創造性地開展工作,推動學院內涵式發展,提升學院辦學水平[3]。比如福建農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的機構設置如表4所示。
學院在學校的頂層設計和分權管理下,開展一定程度的獨立自主的財務支配、人事任命、資源配置等相關事宜。學院在校院系三級教學管理體制改革中,要體現主體地位,發揮主人翁精神,變被動完成為主動發展[4]。首先在教育教學方面,學院應圍繞人才培養的大方針,進行教學改革和課程改革,完善質量監控。其次在學科建設方面,學院努力建設一流專業、一流課程,注重學科的縱深發展,突出特色。再次在科學研究方面,學院建設科研平臺,組織課題申報,增強科研競爭力。最后在社會服務方面,學院將教學、研究、生產三者結合起來,解決企業實際問題,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擴大社會影響力。
學院根據大學的類型不同,也被區分成不同類型的學院。例如福建農林大學是以農林類為主的綜合性大學,同時是一所教學研究型大學,而食品科學學院是以工科為主的教學研究型學院。學校的類型確定下來后,學院的發展傾向性也會顯現出來。一所學校在教學資源和財政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必然會先著重發展重點學院、優勢學科,由此帶動其他學院其他學科的發展。學院如何才能在眾多兄弟學院中脫穎而出,獲得學校更多的資源傾斜?建議如下:首先是重視學科發展。必須形成“學士—碩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發展特色重點學科,重視學科評估,根據學科評估指標來建設學院,揚長處補短板。其次是重視平臺建設。學院必須擁有優良的科研和人才培養條件,擴建實驗中心,完善實驗設備,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工程中心,通過社會力量,與企業共建科研大樓、共建實踐教學基地,不斷改善教學條件。再次是重視師資力量的培養。鼓勵教師到海外研修,積極引進拔尖人才、杰出人才,組織教師進行教改研究、科學研究、社會服務,鼓勵教師積極參評國家級、省級各類人才,聘請國際知名專家學者為講座教授,作學科前沿報告和開展國際研究合作。最后是勇于先行先試。學院進行一系列教學改革時,總會先在個別學院進行試點改革,待改革初見成效后,再在其他相關學院鋪開推廣,如工程教育認證、專業認證、中外合作辦學、閩臺合作辦學、產教融合班等。學院根據自身特點積極探索,成為改革的試點學院,可以得到學校在財物資源、教學資源、平臺資源的重點支持,大大推動學院內涵式發展。學院發展的關鍵因素如圖1所示。
三、學系的職能
學系是學院的基本構成單位。學院一般根據專業來設置學系,按照學院的二級學科專業設置相應的學系[5]。系是最基層的學術管理組織,系的職責是在學院帶領下從事教學、科研等工作。學院的各系根據各自的專業特點進行人才培養,推動學科的發展和人才培養水平的提升。在學院的管理下,學系應當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以主人翁的精神投入到學院的教學管理中,讓每位教師都積極參與到學院的相關事務上,為學院的發展獻計獻策,貢獻力量。比如福建農林大學食品科學學院的學系設置和職能如表5所示。
四、校院系的關系
學校、學院、學系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三者雖有上下級別,但實則共生共榮。學校作宏觀調控、政策指引,學院是中心主體、自主管理,學系具體落實、貫徹實施[6]。
五、結語
高校通過深化校院系三級教學管理體制改革,優化內部行政結構,實現教學管理重心下移。實施校院系三級教學管理,使學校、學院、學系各司其職,有助于充分調動學院和基層學系的辦學積極性和主動性。作為主體的學院,只有在學校宏觀政策的指引下、在學系全體教師的配合下,才有可能蓬勃發展。學校打造一流學科,學院建設一流專業,學系培育一流課程,在學校、學院、學系三方的通力合作下培養出更多一流人才。
[ 參 考 文 獻 ]
[1] 陳廷柱. 院系治理改革的路徑選擇及其系統化策略[J]. 中國高教研究,2017(1): 8-12+17.
[2] 遲沂軍,孫兆揚.治理理念下校院兩級管理的權責劃分與路徑構建[J]. 教育探索,2016(4):62-66.
[3] 萬明,段世年,李彩艷. 以釋放辦學活力為目標的校院兩級管理改革模式探索[J].中國高等教育,2016(20):42-44.
[4] 金宏奎,陸明鋒.我國大學治理與校院二級管理的實踐邏輯[J].高校教育管理,2015(6):54-58.
[5]萬勇,白喜文,郭忠興,等.高校校院二級管理體制運行效率問題與對策研究 [J]. 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7(7):9-14.
[6] 蔡蕾,魯世林. “院為實體”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改革的三個方向:基于中美研究型大學的比較研究[J]. 高教探索,2017(11): 83-88.
[責任編輯:龐丹丹]
[收稿時間]2020-06-20
[基金項目]2018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社科類)“高校校院系三級教學管理體制改革的探索”(JAS180103)。
[作者簡介]張巧航(1982-),女,福建福州人,本科,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