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生
摘 要 “三農”工作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快農業現代化發展,助推鄉村振興發展。土地整治是“三農”工作的重點內容,要進一步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落實土壤改良培肥工作,提高耕地質量,助推農業高效、高質量發展。對此,以甘肅省平涼市為例,分析高標準農田建設措施,探討土壤改良培肥技術要點。
關鍵詞 高標準農田;建設措施;土壤改良培肥;甘肅省平涼市
中圖分類號:S156;S28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1.21.108
近年來,自然災害頻頻發生,黨和政府部門高度重視糧食安全保障工作。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積極改良土壤肥力,是提高耕地生產力、提高糧食產量與質量、保障糧食安全與穩定的重要舉措。所以,研究分析高標準農田建設措施及土壤改良培肥技術要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高標準農田建設措施
平涼市位于甘肅省東部,海拔890~2 857 m,境內屬于隴東溫和半濕潤農業氣候區,四季分明,年均氣溫9.5 ℃,
日照時數1 981 h,年降水量476.5 mm,無霜期163 d。平涼市土地廣闊,地形地貌復雜,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土壤類型多樣,以山地為主。結合平涼市實際情況,高標準農田建設措施及內容如下。
1.1 加強耕地環境保護和配套設施建設
現代農業發展中,政府部門要重視對耕地環境的有效保護及土地資源的充分利用。1)為緩解當前平涼市農業環境污染問題,相關部門要積極做好耕地環境保護工作,農業生產中應盡可能減少化學藥劑、肥料的使用量,推廣應用農家有機肥和農作物秸稈,構建協調的農業生態系統,并重視對農業生產布局的規劃,確保耕地休耕工作的穩步有序進行。平涼市可先進行小面積的試休耕,結合實際情況逐步擴大休耕面積,尤其是農業生態環境嚴重惡化的耕地應優先休耕[1]。2)重視平涼市農村田間基礎配套設施的建設與完善工作,如灌溉排水設施、田間道路設施及農田整治等,將農村水利、電力等設施的建設與養護工作落到實處,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
1.2 健全高標準農田維護管理機制
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是一項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的工程,在建設期間積極做好管理維護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平涼市高標準農田建設中,相關部門應構建完善的管理機制,明確建設內容、流程,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的開展提供支撐與保障。2)企業要明確相應的管護主體,簽訂管理維護合同,進而對管理責任和任務予以明確,并成立專門的管理隊伍落實高標準農田建設指導、管理工作,實現對高標準農田建設效率和質量的有效控制。3)高標準農田建成后,主管單位應落實監管工作,定期檢查建成項目,如發現存在管護不認真等問題,應及時予以整改。高標準農田建設復雜性強、管護成本高,政府部門應積極牽頭成立管理維護基金,結合管護需求,每年從農田生產經營收益中收取適量基金用于管理和維護,并設置專項資金,做到專款專用,嚴格監管各項資金的使用,避免出現資金挪用、貪污腐敗等現象,為高標準農田建設及管理維護工作的開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撐[2]。
1.3 加快推動農村土地制度改革
為促進平涼市高標準農田建設,應加快推動農村土地改革工作的開展,盤活利用農村存量土地資源,助推農業現代化發展。1)農村土地改革應融合多種方式進行,對農村農田進行合理的布局規劃,并聯合土地征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等多種方式,為農村土地改革工作助力,在維護農民群眾利用的同時,促進農村土地利用率的提升。2)農村土地改革工作的開展,應遵循依法自愿有償的原則,禁止將耕地用途改變,積極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進而降低田埂系數及田塊破碎化程度,加快構建集中連片農田,助推農業規模化發展,將耕地撂荒等問題有效解決。3)相關部門要重視對農村閑置建設用地的盤活,按照一定的比例轉換閑置的宅基地、建設用地等資源,進而實現宅基地重組,促進平涼市農村土地利用率的提升,推動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3]。
1.4 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力度
新時期,農業現代化發展離不開先進農業技術的支撐,農業科技創新水平是影響當前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的重要因素。為達到理想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效果,要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創新投入力度。1)積極構建“政府引導、市場有效、企業參與”的新型農業科技創新機制,政府部門充分發揮自身帶頭作用,增加農業科研方面的資金投入力度,并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將金融資金、社會資金逐漸轉入到農業科技創新中。2)積極做好對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的優化工作,縮小資源、經濟方面的差距,均衡農業科技創新資源投入,結合平涼市現代農業發展及高標準農田建設需求,科學合理地應用先進農業技術,并加強和其他區域之間的科技合作與創新。3)加快構建健全的農業科技人才培養體系,定期進行學習培訓,不斷完善自身理論知識,提升實踐能力,落實農業科技創新主體稅收優惠、知識產權保護等措施,切實提高農業經濟主體的科技創新動力,為高標準農田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科技保障[4]。
2 土壤改良培肥技術要點
土壤改良培肥工作應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區域內農田土壤特點,有針對性、有側重點、有主次地展開土壤改良培肥工作。以平涼市為例,可采用以下5項技術。
2.1 生物技術
利用生物技術進行土壤改良培肥,主要是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增加土壤有機質,利用生物固氮作用增加土壤氮元素。在生物土壤改良培肥時,可通過種植豆科作物、綠肥牧草、秸稈還田、施加松土促根劑及農家有機肥等多種方式實現。采用生物措施進行土壤改良堆肥,能夠有效增加土壤氮元素、有機質等多項營養物質含量,消除鹽堿物質,同時具備固土保水的作用。
2.2 化學技術
利用化學技術進行土壤改良培肥,主要是利用化學肥料、土壤改良劑提高土壤肥力,滿足農業可持續發展需求。農業生產中,化肥施加水平是影響農作物產量、質量的重要因素。采用測土配方施肥法測定土壤各元素含量,然后進行合理化的施肥,有助于平衡土壤中氮、磷、鉀等元素,為農業生產營造適宜的土壤環境。需要注意的是,應用化學技術進行土壤改良培肥時,應控制好化肥使用量,保證其經濟性、有效性,同時要科學合理地配比氮磷鉀等各元素。此外,要重視對有機肥的使用,確保將有機培肥與無機培肥相結合,取長補短,更好地滿足農業生產對于多種營養元素的需求[5]。
2.3 物理技術
采用物力技術進行土壤改良培肥,主要是通過整地翻地、灌溉排水、農田建設等方式實現對土壤結構及肥力條件的改善,充分協調耕層土壤水分、空氣和養分三者之間的矛盾,確保農田作物良好生長發育。
2.4 防護林技術
土壤改良培肥時,應重視對農田防護體系的構建,營造農田防護林帶,加快實施保護性耕作,保護性種植,促進基本農田建設,進而對農田生態環境予以改善,有效維護農田地力。
2.5 測土配方施肥技術
土壤改良培肥中,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重視對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推廣應用,通過土壤測試和肥料田間試驗的方式,充分結合農作物的需肥量、規律,肥料效應等多方面因素,科學合理地應用農家有機肥,并嚴格控制好氮磷鉀和微量元素肥料施加量及配比,確保施肥時間和方法科學。農業部門技術人員應積極做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宣傳指導工作,掌握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要點,充分發揮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優勢,實現對農作物需肥和土壤供肥兩者之間矛盾的有效調節。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時,應結合農作物長勢、土壤墑情施肥,做到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確保肥料均衡、合理供應,充分滿足農作物在不同階段對肥料的需求,切實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降低施肥成本,提升農作物產量與品質,最終達到節支增收的目的。
3 結語
土地整治是“三農”工作的關鍵內容,為滿足新時期農業現代化發展需求,要高度重視高標準農田建設工作,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結合平涼市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方案與措施,并將土壤改良培肥工作落實到位,提高土壤質量與生產力,提升農產品質量與產量,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實現農業高效化、安全化、節約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楊麗,黃東素.有機農業種植中土壤培肥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2017(12):81-82.
[2] 張鋼軍,張恩祿,侯宇.關于推進遼寧省高標準農田建設的思考[J].農業經濟,2010(3):35-36.
[3] 茍峰,朱波,趙平文.閬中市高標準農田建設主要經驗與思考[J].四川農業科技,2021(1):87-88.
[4] 單玉琳.生物炭對農田土壤改良作用的研究進展[J].綠色科技,2019(22):72-75.
[5] 李風奇.生物炭對土壤改良的作用分析[J].現代農村科技,2019(11):48.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