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教育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深入,現階段國內教育行政職能在實踐的過程中,原有的教育行政職能已逐漸適應不了當前社會教育的多元化發展,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要轉變教育職能以提升教育行政對學校教育主體的服務能力,因此對于教育行政職能的轉換進行有效的加快和促進,成為了教育現代化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方面。鑒于此,本文通過將某縣教育行政部門職能轉變作為具體的研究對象,針對其教育行政部門的職能轉變的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找到其轉變過程中存在的現實問題,而后給出切實可行的完善策略,旨在更好的實現某縣教育行政部門的職能轉換,發揮其自身的作用性。
關鍵詞:教育行政;職能轉變;調研
隨著我國教育部門的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研究學者和專家對于教育部門的行政職能轉變問題充分的重視。從客觀的方面來看,教育行政職能其主要就是政府或者是教育行政部門對于教育開展的管理,也就是政府在學校和社會,以及市場不同主體進行關系處理的過程中,自身承擔何種的責任,同時發揮自身何種的作用性。現階段國內教育行政職能在實踐的過程中,仍舊存在一定的管制主義的特征性,因此自身的服務職能沒有充分的發揮出來,所以對于教育行政職能的轉換進行有效的加快和促進,成為了教育現代化過程中最為重要的方面,因此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某縣教育行政部門存在的現實問題
(一)核心職能被弱化
某縣教育行政部門的核心職能被弱化為反映調研對象對各項職能的滿意程度,調查對象針對服務、政策、法治、規劃、評價和督導六項職能表態。其中,服務職能滿意度最低,只有45%的調研對象表示滿意,還有超過半數的人員對政策執行和評價職能表示不滿意。總體看,某縣教育行政部門的各項職能關系不均衡,核心職能與非核心職能無法有效協調發展,導致核心的服務指導職能發揮不足。某縣教育行政部門將大量的精力投入監督、評價、法治等職能,在服務方面往往是被動管理,欠缺主動服務,弱化服務職能地位。
(二)區教育工作內容存在“越位和缺位”
對教育局職工開展的調研顯示,有78%的人員不同程度地認為教育行政部門存在“越權”問題。在回答“您認為教育行政部門存在缺位現象是否嚴重”時,2.8%的人回答“非常嚴重”,20.1%的人回答“比較嚴重”,49.9%的人回答“不太嚴重”,只有27.2%的人明確回答“不嚴重”。由此可以看出,教育行政部門“越權”的同時還“缺位”,這是部門權責不均導致職能邊界模糊的結果。
(三)行政效能低下,績效測評結構不合理
從客觀的方面來看,多頭管理的方式對于行政職能的效率提升造成了巨大的影響,同時也將政府和學校之間的和諧發展關系產生了損害。從其產生的因素進行分析以后可以發現,其主要就是教育行政部門自身職責測評體系存在完善度不夠的情況,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人員對于做什么、做的如何等績效目標認知不夠,因此對于工作量和效果的測評往往不清楚。除此以外,在某縣的教育行政不夠的績效指標體系當中,參與測評的主體往往是教育行政部門內部的領導和同事,對于學校的校長和其他人員參與的情況還存在一定的不足。
二、某縣教育行政部門職能轉變的策略
(一)構建權責明晰的職能范圍
在對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明確的指出,要對各級政府的責任進行有效的明確,同時在對權責進行明確以后,開展統籌協調工作,以此來對教育管理體制進行規范。權責明確就是要將地方和中央的權利和責任有效的區分,將政府與學校和社會之間的責任和權利等,全面的界定清晰,作為縣級的教育行政部門來講,要對區縣的責任和權利明晰,首先就是要要對組織機構進行合理的設置,實現因事設置崗位,以此來對分權的機構改革目標全面額度實現,構建出市場和學校,政府和社會共同治理的新局面。此外還要對人事統籌的職能給與加強,對教育行政專業化的水平提升,以此來對行政人員的專業素養增強,更好讓其行駛職能。
(二)綜合運用多種履職方式
在對教育行政部門對于學校直接管理方式進行轉變的期間,《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相關文件明確的指出,不同層級的政府要對必要的行政措施,也就是規劃和信息服務,以及政策指導等進行綜合的應用,對不必要的行政干預進行有效的減少。因此某縣的教育行政部門的相關領導要在指導和監督等服務中,不能夠使用行政的手段過多的干預教育的實施。此外某縣的教育行政部門還要對不同的手段進行綜合應用,要增強教育信息的公開力度,構建出高效科學的信息公開機制,以此來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公開性,以及規范和實效性保障。
(三)建立公眾參與教育管理的監督體制
雖然我縣教育職能在轉變的過程中,開展了辦學的“管、辦、評”分離,且學校教育督導引入第三方教育機構進行評價,但是針對公眾參與教育管理的監督體制還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主體意識得到增強,無論對他人還是對政府而言,人們都是獨立存在者,接受教育已不是國家意志的事情,而關乎自身切身利益,教育關乎孩子的前途和命運。因而,教育事業的發展受到廣大群眾的關注,他們愿意以極大熱情投入教育中。這股熱情就體現在對學校事務的參與上,知情權是公民參與公務事務最基本的權利,政府應通過有效的方式及時對信息進行公示,在公示的過程中接受群眾的監督和建議,為公眾提供發表意見的途徑。另一方面,政府要發揮監督者的角色。在教育治理的過程中,要加強教育質量評估,對學校辦學水平進行全面評價與督導,制定完善的督導程序,做到規范高效。
三、結語
綜上所述,某縣教育行政部門在面對新的任務和形式的背景下,職能轉變過程中仍舊存在相應的問題,同時教育行政部門的職能轉變仍有一段進程,還存在職責交叉的情況,因此在未來職能轉變的過程中,只有深刻的認知相關的問題,使用科學的方式轉變以后,才能夠更好的發揮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作用性。
參考文獻
[1]薛璐瑤.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論基礎教育均衡化發展中政府職能的轉變[J].商情,2020,11(3):55-56.
[2]王艷萍.區域教育均衡發展要從部門職能轉變入手[J].學園,2017,7(1):87-88.
[3]李夢玲.教育行政職能轉變的探索與實踐[J].遼寧教育研究,2018,16(2):67-68.
[4]胡伶.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職能轉變——基于公共治理視角的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18,27(5):33-34.
[5]蘇君陽,尤莉.地方教育行政職能轉變中的問題與啟示[J].現代教育管理,2016,5(9):67-68.
作者簡介:高可登(1987-),男、漢族,籍貫浙江省景寧畬族自治縣,本科學歷,現就讀于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一級教師職稱,主要從事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