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族音樂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壯族音樂中孕育的民族歷史與人文精神,是族群間建立情感聯系和文化認同的重要標志。壯族人民多才多藝、能歌善舞,音樂內容豐富,種類涉及廣泛,可以通過游戲活動、環境創設、家園合作、社區活動等融入幼兒音樂教育中。教師要樹立幼兒為主體的意識,開發原本課程,以啟發觀察為主要形式,注重情感態度的評價,助力幼兒從中汲取民族文化的營養。
關鍵詞:幼兒音樂教育,壯族音樂,園本課程
民族文化中孕育著民族歷史與人文精神,是滋養民族人才的肥沃土壤。民族音樂將民族文化化無形為有形,是族群間建立情感聯系和文化認同的重要身份標識。壯族地區通過對壯族音樂園本課程的研究和開發,保障幼兒汲取民族文化的營養,助力文化傳承與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一、壯族音樂融入幼兒音樂教育的內容
壯族人民多才多藝,能歌善舞,音樂內容豐富,種類涉及廣泛,包括民歌、器樂和舞蹈等,對幼兒審美欣賞能力和創作能力有著重要的教育價值意義。
民歌題材從近現代英雄人物歌頌到勞動人民辛勤生產,無所不包,如《百色起義》、《豐收歌》,按照體裁又能分為風俗歌、小調和山歌三大類;器樂主要有嗩吶、蘆笙、銅鼓、七弦琴等,是獨唱、合唱和舞蹈等活動的伴奏樂器;舞蹈約為300多種,主要分為宗教類和娛樂類舞蹈兩種,宗教類舞蹈以道公舞、師公舞、巫舞最為常見,娛樂類以擬獸舞和模擬勞動舞為主。
二、壯族音樂融入幼兒音樂教育的途徑
(一)游戲活動
游戲活動是音樂課堂中開發和應用壯族音樂的主要形式之一,它能將壯族音樂滲透在教學活動的各個領域,體現為手指游戲、體育游戲、區角游戲等方式。教師在教給孩子們唱法的同時講解歌曲背后的文化故事,而后舉辦“我唱你聽”、“我問你答”的競賽游戲,寓教于樂,讓孩子們在活潑快樂的氛圍中感受壯族音樂與文化的瑰麗。
(二)環境創設
環境在幼兒園的教育課程中起著潛移默化的“靜態”作用,將壯族音樂融入教室室內和室外環境。鼓勵孩子們動手,用畫筆將音樂中的人物形象或壯族人民載歌載舞的場景畫在教室的墻上,在校園內布置展板設置文化墻,為教育活動提供更多的視覺資源,對孩子的感官形成沖擊,積累經驗,潤物細無聲,促進其探索、想象和創造能力。
(三)家園合作
父母是與幼兒相處時間最長的人,家園合作是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教師要主動與家長溝通互動,將教學視頻上傳至微信群,鼓勵家長與孩子一起學習壯族音樂,完成相應的單曲合唱任務,在此過程中,孩子和父母能增進親近感,雙方共同完成任務會收獲合作的喜悅與充實。
(四)社區活動
壯族音樂融入幼兒音樂教育需充分利用社區資源,與社區工作人員開展“童聲飛揚”的十人一組的兒童歌唱活動,通過音樂刺激小朋友們的大腦發育,鍛煉感受力和創造力。每個歌唱隊由一名音樂老師和一名社工帶隊,分別交給孩子們《快長大》《小小尼達妮趕圩忙》《小蜻蜓》等壯族兒歌,在練習一段時間后在社區晚會上演出,親身感受音樂和舞蹈帶給大家的快樂。
三、壯族音樂融入幼兒音樂教育的策略
(一)確立以幼兒為主體的意識
民族音樂教育作為文化傳播的渠道之一,不僅是教師日常教學的需要,更是崇高使命意識的使然。幼兒的心智雖尚未成熟,但他們是教育活動中的完整個體,教師要形成科學的壯族音樂教育觀念。在教育目標設計上,除了培養幼兒審美能力的目標,還要將普及民族文化知識、在幼兒心中根植熱愛民族的種子考慮在內;在教育內容的設計上,針對幼兒注意力易分散的特點,選擇耳熟能詳、通俗易懂、帶有肢體語言的音樂;在教育過程中,要把握好示范指導的度,不能過度干預也不能放任自流,注重營造沉浸式體驗的氛圍,讓孩子主動感受、發現和創造美。
(二)加強園本課程科研力度
國家指定課程雖是學校的首要選擇,但幼兒園也不能忽視園本課程的重要價值。幼兒園應成立課程開發小組,深入了解和鉆研壯族地區優秀的音樂資源以及幼兒現階段的心理特點,設計出符合其認知能力的本土課程。如教師教給孩子們系列動畫片《壯錦的故事》中的主題曲《心中發芽都是愛》,可以加入問答環節,“你們是否看過這部動畫片?是否去游覽過風景秀美的漓江水?”,在內容設計上和孩子們的日常生活連結起來,既能激發幼兒的興趣,又能喚起其對民族大好河山的向往之情。
(三)以啟發觀察為主要形式
幼兒教師應摒棄集體授課的教育形式,轉為合作學習的新型教育模式,變單向灌輸為雙向互動傳播,將全班同學分組,集中表達課程安排和目標之后,鼓勵每組合作排練小劇場,并在課程的最后展示成果。教師要輪流參與到每個小組中細致啟發引導,在孩子們遇到難題時出謀劃策找尋解決的辦法,既保障幼兒不偏離教學目標,又使其充分發揮自主能動性。
(四)注重對情感態度的評價
音樂教育與其他教育最不同的特征,是對幼兒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熏陶,兼具人格升華與品質鍛造。因此,教師要以社會性的評價標準評判幼兒的音樂行為,注重情感態度的記錄和表彰,這包括建立成長檔案袋記錄孩子的表現,認真分析其對壯族音樂的興趣點,因材施教,以音樂中的美影響其對生活和同伴的態度,涵養美感,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品質。
結束語
雨果有言:“開啟人類智慧的寶庫有三把鑰匙:數字、字母、音符”,道出音樂存在的價值與意義。而壯族音樂承載著壯族地區文化的精髓,是滋養人身心的土壤,選擇合適音樂,拓展多樣渠道,制定科學策略,以求壯族音樂能融入幼兒音樂教育中,讓每一個孩子乘著音樂的翅膀,懷抱民族文化,快樂成長。
參考文獻
[1]趙增芳.壯族音樂園本課程的開發與應用研究[J].大眾文藝,2018(10):222.
[2]陳爾思. 幼兒園壯族漢語歌曲教學的意義及方法研究[J]. 好家長, 2018(89):257-257.
作者簡介,越小頂,1995.12.09,性別,女,籍貫,貴州安順,
民族,漢族,學歷 ,本科,職稱職務,無,研究方向:音樂教育。
GXCVUKY2020B036
壯族音樂融入幼兒音樂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0年度廣西城市職業大學校級一般科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