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保護礦山地質環境,減少礦產資源開采活動造成的礦山地質環境破壞,保護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促進礦產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和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根據相關文件規定制定本方案,以期為相關問題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環境保護;土地復墾;平整工程;覆土工程;植被復綠工程
以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為基礎,設計保護措施并進行技術、經濟論證。遵循“以人為本”、“以地質環境保護為主”的原則,切實做到礦山生產區和生活區分離,確保人居環境的安全,提高人居環境的質量。選擇合理的開采工藝和方法最大限度地減少或避免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發生。礦山開采堅持“先攔后棄”的原則,盡可能的減少礦區土地的占用量,盡最大可能合理規劃、綜合利用,且利用率目標按相關要求達標。
基建活動引發的道路邊坡不穩定,采取工程措施對不穩定邊坡進行清除或防護;采礦活動引發的地面塌陷地質災害問題,采取工程措施對形成的地面塌陷坑、地裂縫進行回填。采取合適的工程措施,對采礦活動損毀的地形地貌景觀進行修復,改善現狀、預測存在礦山地質環境問題區域的自然環境,保持與周圍環境協調。制定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監測方案,實施對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動態監測。閉坑時,應基本恢復礦區地質環境。土地適宜性評價是針對復墾區的土地進行的潛在的適宜性評價,根據損毀土地的自然屬性和損毀狀況,適當對社會經濟因素作為背景條件,來評定未來土地復墾治理后對農、林、牧、副、漁及其他利用方向的適宜性及事宜程度、限制性及限制程度,是一種預測性的土地適宜性評價。根據本項目的情況,礦山土地復墾可以分為工程復墾與生物復墾兩個步驟,其中土地平整工程以及覆土工程屬于工程復墾,植被復綠工程屬于機械復墾。
1.平整工程,在礦區閉坑后,對采礦場、工業場地及生活輔助設施、廢料場地表面進行平整。
2.覆土工程,由于原礦區植被較發育,故礦區閉坑后,將以前堆放在廢料場的腐殖土,覆土至整平后的預測形成的采礦工業場地及生活輔助設施、廢料場的表面,覆土厚度在0.2—0.3m之間。
3.植被復綠工程,對礦山道路和已覆土的地裂縫、采礦工業場地及生活輔助設施、廢料場區域進行草籽播種,
措施與方法
1.分區原則,根據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的類型、分布特征及其危害性,礦山地質環境影響評估結果,按照區內相似,區間相異的原則,參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規范》(DZ/T0223—2011)要求,進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分區。
2.分區方法,根據上述分區原則,結合礦山地質環境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結果,采用定性分析-半定量法,參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規范》(DZ/T0223—2011)附錄F),將評估區劃分為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重點防治區
3.分區評述,根據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的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程度,依照《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方案編制規范》現狀評估與預測評估結果不一致的采取就上分區原則,將該區劃分為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土地復墾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
重點防治區為預測地面采空區。礦山地質環境影響預測評估為較重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分區為重點防治區。
主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為:預測引發地面滑坡地質災害,影響程度為較輕;破壞含水層結構,其影響程度預測評估為較輕;影響地形地貌景觀,預測評估影響程度為較嚴重;損毀土地資源,預測評價影響程度為輕度。
防治措施:開采初期對預測地面采空區四周設置網圍欄和警示牌,起到防護和警示的作用;對形成的地面塌陷坑和地裂縫進行回填、平整、覆土、植被復綠措施,對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進行地質災害監測。
礦山道路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現狀評估為較輕區、預測評估為較輕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分區為一般防治區。主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為:預測道路兩側邊坡引發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影響程度為較輕;破壞含水層結構,其影響程度預測評估為較輕;影響地形地貌景觀,預測評估影響程度為較嚴重;損毀土地資源:預測評價影響程度為較輕。
防治措施:生產期間對存在崩塌(滑坡)地質災害及隱患的區域進行清除危巖體,并對現狀、預測存在的地質災害及隱患區進行地質災害監測。采礦工業場地及生活輔助設施一般防治區采礦工業場地及生活輔助設施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為較輕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分區為一般防治區。采礦工業場地及生活輔助設施。主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為:破壞含水層結構,其影響程度現狀和預測評估為較輕;影響地形地貌景觀,現狀和預測評估影響程度為較輕;損毀土地資源:現狀和預測評價影響程度為較輕。
防治措施:礦山開采結束后,對場地內廠房拆除、場地平整、覆土和植被復綠措施。
廢料場一般防治區廢料場礦山地質環境影響現狀、預測評估為較輕區,礦山地質環境治理分區為次重點防治區。主要礦山地質環境問題為:預測引發泥石流地質災害,影響程度為較輕;破壞含水層結構,其影響程度預測評估為較輕;影響地形地貌景觀,預測評估影響程度為較輕;損毀土地資源:預測評價影響程度為較輕。
防治措施:礦山服務期滿后,對該場地進行平整、覆土和植被復綠措施,對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進行地質災害監測。
未進行采礦活動區域,地質災害不發育,對含水層、地形地貌景觀及土地資源影響程度為較輕。
防治措施為:采取防范措施,避免隨意堆放廢棄物,減少車輛碾壓,使該區域地貌與植被免受破壞。
本方案依據現場調查成果和已有資料進行編制,綜合了已有資料成果的相關內容,但不能代替已有資料的各項專業性內容,業主進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恢復治理和土地復墾時,除滿足本方案要求外,還需滿足《開發利用方案》等已有資料及有關法律法規、規程、規范及標準的要求。
最后土地復墾的公眾參與是提高土地復墾透明度、加強民主監督的一項重要管理措施,對提高土地復墾實施效果有重要意義。土地復墾方案的編制、實施過程中均應尊重當地民族風情,協調好與各族群眾的關系。
作者簡介:雷光輝,男,新疆烏魯木齊人,漢族,本科,工程師,研究方向:地球物理勘探礦山.